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日期:2020-05-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文关键词:研究,展望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文简介:6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本章对前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本文研究创新点。同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发展从政府、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展望。6.1研究总结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物流己成为阻碍电子商务继续快速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物流运作设计成为必要选择。本文研究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类型与顾客类型的物流需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文内容:

6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章对前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本文研究创新点。同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发展从政府、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展望。

6.1

研究总结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物流己成为阻碍电子商务继续快速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物流运作设计成为必要选择。本文研究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类型与顾客类型的物流需求,并指出了传统物流在服务电子商务时遇到的几大瓶颈问题,从而推出物流运作设计的必要性。随后就A企业的概况、定位、竞争情况、发展情况作了案例分析,指出A企业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出了建议。总结全文,主要结论如下:

本文总结出五种B2C电子商务类型:综合型、平台型、品牌型、连锁型、团购型,并就五种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特征、优劣势、物流需求等进行分析、比较与总结。得出该五类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需求和而不同,对物流表现出的共同新需求特点为:对工T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多库区的运作,以提高服务水准、降低物流成本;希望物流企业可以提供全国统一的物流服务;物流环节协助资金加速周转;个性化物流服务;与物流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互利共赢。

本文剖析电子商务物流环节供需双方不匹配问题,指出传统物流企业的瓶颈问题:技术研发与使用能力不足;无法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传统物流取货、查询、退货难;传统物流难以经济配送;传统物流配送质量低;不公正条款。提出物流运营需要设计与创新,进一步提出专业型和柔性型物流发展方向,丰富了电子商务和物流的理论研究,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思路。

本文建立物流运营模式维度分析,物流企业可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需求,在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与金融、信息服务进行结合,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与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为物流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和设计提供思路。

本文以柔性型电子商务物流企业A为案例,着重以A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分析,为A企业的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为电子商务企业在寻求物流合作提供思路。

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波特五力竞争、电子信息管理等跨学科交叉理论。

本文在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时,多处使用流程图,尝试将企业的运作模式描述清晰。本文多处使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试图以最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但本文有可能存在对运营模式把握不准确以及对案例分析不够全面等不足之处,同时本文对数据未做进一步定量分析,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善。笔者将继续通过在该领域的实践与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6.2研究展望

本节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的相关建议主要为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无缝对接、改善物流管理体制、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健全信用体系,为物流发展营造健康发展空间等。

6.2.1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

据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研究,美国大多数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可以获得的好处包括:作业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可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雇员可减少50%。如果每个企业都建立一套自己的物流体系,这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不经济的阔。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优势,降低整条电子供应链的经营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能更有效地使得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尽管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分别都存在正面与负面效应,但就社会资源节约的角度而言,第三方物流应大力发展。自建物流是减少了物流设备、场地、人才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

政府应引进民间投资与外资对物流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制定相关电子商务物流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支持规模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

6.2.2提高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加强服务理念。

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缺乏主动服务的理念,停留在出现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层面,将物流服务陷于被动。除了物流企业自身对员工需定期不定期开展服务培训外,物流行业的服务风气也需以政府或物流协会名义作整顿。

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来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物流流程可视化。

加强技术使用的培养与教育,对于物流活动中需要使用的软件及硬件,以培训的方式促进物流人员的技术掌握能力。

加强流程改造。

从满足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和顾客的新需求出发,进行流程规划与建设,明确流程管理责任,监控与评审流程运行的绩效,并且不断进行流程变革。

尤其重视逆向沟通。

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从物流跟踪系统到客户服务咨询系统,正向沟通往往都正常运作,但逆向沟通不顺畅或缺失。从正向沟通来看,快递流程管理信息通畅,客户可以自主跟踪物流信息。但是,对于派送出现的异常情况,信息系统由于缺乏预警机制没有及时反馈,也没有专人负责处理。

个性化服务。

面对电子商务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特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同质化,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应适时推出个性化服务满足需求。如POS机上线,代收货款服务,部分退换货等。

6.2.3改善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我国缺乏对物流网络的统一布局,导致部门间与地区间协调困难。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成为限制物流发展的重要障碍,这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地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与物流开放、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有必要形成有效协调的大物流政府管理机制,以国家层面进行明确分工,清理地方性冲突。同时支持物流行业协会以及电子商务协会的发展,帮助协会组织扩大规模、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在保证协会组织独立性的前提下,可将部分原属于政府的职权与工作下放给行业协会,并对协会做监督管理。

6.2.4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缺乏,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迅猛,我国应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引进力度,以落户、奖励措施以及其他优惠等政策留住物流人才。

6.2.5健全信用体系,为物流发展营造健康发展空间

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信用立法匾乏,致使惩戒乏力,物流企业内控不到位又使服务和履约能力不足,国内物流企业的信用缺失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的同时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重塑物流市场信用新秩序,是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一方面需要尽快制定出全面、详实的第三方物流业务经营资质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参见国外成熟的评价体制,通过制定规则推动国内物流信用的评价工作。

篇2: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课题研究,语文,方案

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对足球的兴趣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重感悟、重实践、重扩展、重迁移等综合性学习目标,对阅读的方式和数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纠正过去专注经典、以本为本的阅读倾向,注重选择开阔学生视野的阅读内容,使

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对足球的兴趣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重感悟、重实践、重扩展、重迁移等综合性学习目标,对阅读的方式和数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纠正过去专注经典、以本为本的阅读倾向,注重选择开阔学生视野的阅读内容,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的大视野,促进学生关注国家、社会、自然,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另外,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过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多角度、有创意、批判性阅读,增强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求为“综合阅读”课程的设置、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综合阅读要致力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独特体验,使综合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品读、自主感悟、自主实践、自主评价的过程。

2、发展性原则。学生在综合阅读活动中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综合阅读要为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精神领域的同步发展服务。

3、开放性原则。综合阅读建构起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要努力形成“大语文”、“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自由驰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4、综合性原则。要确立综合意识,积极架构起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与生活实际的横向联系,提升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

内涵的界定

基于当前社会的需要、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阅读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主动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整合学生阅读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主动学习语文课程。

从内容上看,主动阅读是阅读内容多标准化以及实现跨学科综合,达成学科间的横向沟通的学习领域。从方式上看,主动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它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经验,强调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它是一个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阅读过程。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足球运动大部份以脚为主,从脑判断到下达指令传送到足部,要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动作,是具有相当复杂及困难度的,所以学习足球运动能增进身心健全的功能,更能培育出完美人格的理想。当人们质疑用头顶球会对脑部造成伤害,特别是儿童,在德国医界曾广泛的讨论,并实际诊断,结论是只要姿势正确(用前额),依年龄大小,使用轻重,大小,材质不一样的球,就不会造成伤害;愈是足球运动在德国成为最重视,也最被推广,也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不因天气,场地,年龄,人数都能练习,也都能训练出世界一流的球星,从非洲到欧美都是,相信这就是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原因和理由吧。

总目标:在体育课中实施足球运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激活学生参与足球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足球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形成有益的足球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1、通过足球运动,使学生掌握各项足球技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

2、

通过足球,带动对体育的热爱,增强对生活的热情。

3、通过足球运动,丰富教师足球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既愉快身心,又锻炼身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师生比赛,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4、

通过足球运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技能。

五、、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解放路小学一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低年级(1—2年级)

刚从幼儿园来的一年级学生,一般好奇心都比较强,看什么都新鲜,但缺乏对某一事物持久的兴趣。为此,应经常组织观看足球比赛和参加各种足球活动,先让他们感受到足球的乐趣。再安排他们学习各项技术

A、定点踢球,看谁踢的远。

B、运球走,看谁把球控制的离身体近

C、跑动运球,看谁跑的快。

D、传球:对墙传球,左、右脚。

E、接球:原地接球传来之球,接高球、低球、反弹球。

F、相互之间传接球。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步骤一: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全体课题组成员

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步骤二:深入教学一线调查取证,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步骤三:将研究成果付诸于教学课堂实践,检验研究成果,逐步完善探究方式。

步骤四:整理研究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八、实验的保障机制

1、合理确定实验教师。

2、有效地培训实验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师科研理论及课改理论的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保障实验工作的高效进行。

3、实验班级应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

九、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总体报告、阶段性报告、各个子课题的实验报告。

2、实验教师论文及案例集。

3、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4、实验学生成果集:包括活动记录、原始资料、种类作品等。

《走进春天》活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其目的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它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超越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认真观察,深入采访,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渐渐地,青的草,绿的叶,可爱的燕子,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天。学生享受着暖阳阳的春日、和煦的春风,学习着有关春天的课文,背诵着有关春季的古诗,唱着春天的歌曲,然而对春天的一些特点并不十分清晰,因此确定开展一次《走进春天》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春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撰写活动开题报告、观察日记、按研究计划活动、多渠道的搜集、整理材料、汇报与交流,加深学生对春天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了解春天、认识春天、热爱春天,逐步形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制定活动方案、印制学生研究方案表、为各小组准备标志。

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准备活动的用品(视各自情况而定)。

四、活动过程

(一)选择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1、确立主题

(老师播放春天的实景录像)引导讨论:画面中是什么季节?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为什么?对这个季节你们有什么了解?

在次基础上导入:你们想进一步了解春天吗?此次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走进春天》。想想,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了解春天?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经过讨论,确立研究的子课题为:1、春季人们喜欢穿什么?服装上有什么特点?2、春季人们爱吃哪些蔬菜、水果?3、春季人们爱做哪些户外活动(春季人们是怎么健身的)?4、春季树木的变化。

2、分组制定活动方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特点组成8个小组,每组6—8人。然后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制定活动方案。师巡视了解学生制定情况,随时指导。

3、交流活动方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方案,并引导学生互相评议,不断完善。

4、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希望同学们能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克服困难,取得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依据活动方案,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研究活动,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搜集整理资料、应用深化活动。

对活动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并准备在汇报上展示。

(四)成果的汇报交流

1、导入

师:同学们,“走进春天”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已进行了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各小组根据各自的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在每个小组的资料袋里都是鼓鼓的,你们想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吗?有一些老师听说我们的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今天特地来参加我们的成果展示会,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师: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研究的子课题:

1、春季人们喜欢穿什么?服装上有什么特点?2、春季人们爱吃哪些蔬菜、水果?3、春季人们爱做哪些户外活动(春季人们是怎么健身的)?4、春季树木的变化。

2、成果展示

(1)小组准备

师:在展示之前,我提一个建议:每个小组都要有主持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进行展示。

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师巡视了解学生准备情况,并给学生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2)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时由同学自己推荐展示,师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等教育。

3、交流与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相信大家对春天一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同学们还想知道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后把你的小红星投给你认为准备最充分、合作最默契、展示最精彩的小组。

师组织展示小星星,评出优秀小组,并引导学生谈活动感受。

4、总结

师:对于走进春天,你还想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有的同学可能还想深入研究,有的同学可能还想对我们研究的成果做以归纳总结。虽然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但下一个春天很快就会到来。希望你们能做学习上的探索者,生活中的有心人,迎来属于你们自己的春天!

“爱鸟护鸟”语文小课题方案

-----鸟、人、自然和谐发展

(2008—2009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以《放小鸟》一课为契机,通过爱鸟活动大力宣传保护鸟类的意义,使学生真正认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鸟类保护知识,使全社会都来爱鸟护鸟,让鸟类与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二、课题组成员

组长:郭庆华

沈阳

员:王爱玲、

严菊华、钱偲偲、王俏婷、王有香

、安全保障措施

全员参与,各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春游时观赏鸟类安排以及安全工作,禁止学生在活动期间损害鸟类,不追跑打闹。

、活动内容:

1

大力宣传保护鸟类的意义,使学生真正认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宣传鸟类保护知识,使大家都来爱鸟护鸟,让鸟类与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2、宣传保护鸟类的相关科普知识;

3、宣传“鸟、人、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关系,保护鸟类栖息环境;

、具体安排

1

发出让“人、鸟共享一片蓝天”的倡议,举行爱鸟签名活动。时间:

3月17日

2

“我和鸟儿一起长大”主题班队会。时间:

3月17日

3

让“鸟、人、自然和谐发展”讲座---爱鸟护鸟我能行。时间:

3月20日

4、前往春游地点参观鸟类(

3月19日

5、各班出好一期环保专题宣传板报(第5周)

六、成果展示方式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类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对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国家的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鸟、人、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不仅在一年级,更能在全校掀起“爱绿护绿建绿、爱鸟护鸟”的高潮,共建城市生态平衡,让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篇3:《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生活化,结题,初中,实践,科学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江山市第二中学科学课题组【内容提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江山市第二中学科学课题组

【内容提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知识构建生活化”、“习题题干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器材选择生活化”、“探究课题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八个方面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题组组长:郑振祥

执笔:祝

课题组成员:徐樟峰

徐钟亮

姜方亮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组组长

郑振祥

执笔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策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可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终回归生活是科学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更是新世纪推进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题之一。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该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了,久而久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和习题,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本应生动而鲜活的科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只剩下了乏味的定理和枯燥的公式。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说明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外丰富的生活资源,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通过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需要,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它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从师生的情感与需要出发,关注师生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以师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

2、发展师生创造生活的智慧和能力

教学是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它含有生活的特征、成分和性质。教学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过程的重要环节,舍弃了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将被延缓。初中科学教学通过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给予学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给学生生活的智慧,发展学生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学生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眼,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把生活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3、

使教学凸显生命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受制于生活实践经验,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实践,使教学“从地上升到天上”,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教学因此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摆脱了教学效率低、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沙漠”状态。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的编排特点,确定全校所有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全校《科学》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初二年级教师为重点研究人员。

四、课题的理论界定

1、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2、科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科学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新课程标准》。《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

(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

,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4、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活动,有奖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本校教师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好学、会学、善学,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寻找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找到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

七、课题研究内容

1、教学情境“生活化。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如引入乡土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要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4、教学评价

“生活化”。把科学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之一。

八、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调查法:现状调查(调查表见附件1),可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

3、教育实验法:拟选择准实验研究方法,即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4、课堂行动研究: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实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和准备、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5、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九、课题研究后成果形成

1、观摩课

2、实验研究报告

3、系列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堂行动研究为主。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将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及有关文献法等。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课题组人员的确定和分工;

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现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经验介绍。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全体教师全面铺开教研实验,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探索边总结实验教学的经验,并反复验证。并在年级组、教研组和全校举行交流,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教师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修正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二轮实施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并进行经验推广。

第五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教师进一步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经验。

第六阶段:2009年9月~2008年10月,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不仅为新课程增加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让教学回归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缩小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运用生活现象或事例,去化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扫除科学学习的障碍。努力把科学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

我们课题组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具体做法: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将较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删除。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教材,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不同的溶解性,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植物油分别滴入装有水和汽油的试管中,从实验现象便可得到它们的溶解性差异。但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不易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而烦恼,你知道为什么很难用水洗去呢?”为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我在自已衣服上的一块区域用胶头滴管滴上几点植物油,学生们为此举而感到惊讶。接下来,我试着用干毛巾来吸那块油渍,再蘸上水来擦洗,但衣服上总是留着深深的油渍的痕迹。我带着一份“焦急”问学生:“看来水洗不去油,说明了油能溶于水吗?”学生答:“不能。”继续提问引导:“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溶剂能溶解油了呢?”“市场上的干洗店能帮我洗去油渍,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洗去油渍的吗?”我不紧不慢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小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汽油,再将汽油用滴管滴到油渍的区域后,用毛巾一擦,油渍痕迹却很快消失了。

在这小节教学中,我试图从学生熟知但又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再现“衣服沾上油渍很难用水洗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溶剂?”的问题和得到“油不能溶于水但溶于汽油等其它溶剂”的结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在讲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大家知道菜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量赚起黑心钱的目的,如果是你被斩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接着,我就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二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并指出,小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这是为什么?如果同学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那可是小菜一碟。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祥见附件2)。

(三)、知识构建生活化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那就错了,所谓的“无知”只是因为储存在学生脑海中丰富的日常经验、原有的知识构成与学习的新内容没有建立起新的链接。作为教师可直接用语言、也可通过行为、问题、实验操作等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相对容易。

例:在“运动和力”的第一节教学中。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定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即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对学生来说要了解这么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呢?首先从学生的亲身体会说起。坐公交车时,看到窗外的树却往后倒。当接力赛时,有同学赶上你和你肩并肩很长时间时,觉得两个人都好象没有动一样。而当有人超过你的时候,却觉得他离你越来越远,并且跑得越来越快。当坐火车时,看着和自己所乘火车并排的火车,觉得自己的火车开了,可当看到站台上的人时却发现自己的火车并没有动。……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体会自然而然就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事实上我们会有那样的感觉都是因为不自觉的已经选好了一个参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再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

再例: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电流、自由电荷、电压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首先提出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结论: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是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

“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是科学课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问题,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科学的目的在于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或事例中提炼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习题,在题干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传达真实的信息。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例:(2008年杭州市中考题)土培塘桥建于l985年,桥长55米,宽5米,位于杭州严家弄路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处,被认定为危桥予以拆除(见下左图)。传统的拆除方法,既要安排爆破,又要搭建钢架,费时费力,又会使残留物淤积河道,影响航运。现使用了一种新的拆除方法只需两到三天就可完成拆迁。拆桥的步骤是:把两艘载重500吨的船开到桥下,排去船上的水,使船体上升,托起重280吨的桥身,离开桥墩60厘米,然后使用牵引设备,横向拖拽桥身到岸上,在陆地上拆卸桥梁。假设桥的质量分布均匀,两船作用于桥身的位置各离桥两端l5米处。下右图是拆桥的示意图。问:

(1)若要使桥同时脱离桥墩两船应怎样排水?每只船应排出多少吨水?

(2)若仅用左船排水,则桥面先脱离

_________________桥墩(填“左’’或“右”),此时左船至少排水多少吨?

(3)若整桥水平上升60cm,问两船克服桥重力做的功为多少?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课外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联系紧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例: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

(六)、器材选择生活化

由于种种原因,要在短时间内改进实验设备不太现实。还有实验室的资源不仅限于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资源。利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能较好发现科学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后探究突验的开展。因而我们课题组和实验员发动教师和学生开动脑筋,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身边可利用的物品来弥补器材的不足。

例如:1、为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中通常采用比较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声的音调和振动快慢的方法,但难以直观地比较音叉振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取一把日常生活中的梳子,用手指以不同的速度拔动梳齿发出不同的声音,去探究音调跟振动的快慢的关系。

2、为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我们可以取一只生活中常见的可乐瓶,改变灌入的水量,观察可乐瓶浸没在水中放手后的浮沉情况,从来得到物体浮沉的条件。

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相同的力用小刀的刃和背分别试切削土块、裁纸进行对比实验。

还有用易拉罐、

“可比克”薯片筒做小孔成像实验,“可比克”薯片筒钻三个不同高度的孔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实验,将装牛奶的盒子挖槽插玻璃用来做平面镜成像的支架,注射器代替抽气机,激光玩具做光学实验,弹簧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弹弓做能的转化实验,铅笔做惯性实验、压强大小实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见附件3)

(七)、课题探究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实际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和物,对这些东西我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思考分析,甚至怀疑批判了,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探究创新的机会,科学家之伟大,就在于他们从生活小事中发现问题,善于观察,敢于探究。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具,遇到的生活小事,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探究,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设计探究的方案,完成探究任务。通过这些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观察生物后,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生物入手,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捕食、生殖等方面,写出观察报告,有选择的写出研究小论文。(祥见附件4)

又如: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布置这样一个课外探究题:小型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做成倾斜,有何科学意义?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试验,证明自已的猜测,完成探究报告。

(八)、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视的地位。而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兴趣情况,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上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上,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上,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上是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上创设了哪些活动,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上,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上,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等等。(祥见附件5、6、7)

十二、研究成效

(一)、通过课题探索获得的有效生活化教学策略

通过课题探索我们获得的有效生活化教学策略有:1、教材处理生活化;2、情境创设生活化;3、知识构建生活化;4、习题题干生活化;5、作业布置生活化;6、器材选择生活化;7、探究课题生活化;8、教学评价生活化

(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树立了新型的课程资源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2008年5月以来,我校课题组成员在市级以上获奖实验论文5篇。

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和自己一套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关心了解周围的事物,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不但油然滋生问题意识,更能积极主动探究、解决现实问题。

2.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存在,能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能让学生获得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活化的教学促使学生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提炼科学原理,善于运用科学原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而利用生活实例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完整的上升过程。

4.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科学知识是一般原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则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个体能运用一般地科学原理应用各种“新现象”。生活化的问题教学能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四)、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

中考成绩:

2009年中考,科学单科全校平均分为148.6分,合格率为85.2%,优秀率为46.1%。

十三、问题与思考

(一)、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社会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优劣,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一直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我们却做得不够。

(二)、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正是当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如果科学课程更接近于人类社会,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的科学教学,需要贴近生活,立足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乔凤军,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10期

[3]邱清剧,物理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17期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14

    以上《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