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调查报告孙蓉蓉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调查报告,阅读,孙蓉
《红楼梦》阅读调查报告孙蓉蓉 本文简介:《红楼梦》阅读调查报告(2014年11月)姓名:孙蓉蓉性别:女民族:汉年龄:19学号:2014000931.你第一次阅读或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和年龄?初一那年2.你最早接触《红楼梦》的途径(阅读小说、看漫画图书、看影视剧、语文教材、其他)?阅读小说3.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是否读过小说《红楼梦》?父母均
《红楼梦》阅读调查报告孙蓉蓉 本文内容:
《红楼梦》阅读调查报告
(2014年11月)
姓名:
孙蓉蓉
性别:
女
民族:汉
年龄:19
学号:
201400093
1.你第一次阅读或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和年龄?
初一那年
2.你最早接触《红楼梦》的途径(阅读小说、看漫画图书、看影视剧、语文教材、其他)?
阅读小说
3.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是否读过小说《红楼梦》?
父母均读过
4.说明你首次阅读小说《红楼梦》的经过和印象。
首次读的时候觉得很乏味,看不懂,看了一半便读不下去。
但还是大致了解一些主要人物
5.你是否读完120回?若没有读完,谈谈你不愿读下去的原因。
读完了整本书
6.虽然没有读过小说,但看过红楼影视剧,谈谈你的观后感。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节的主线,
从这条主线看来,造成贾,林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数的祷告下,青年男女爱情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誉当权派们决定的。贾母对林黛玉的“疼”只是亲情上的而已,并不是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的“孤高自许”。由此选出薛宝钗而旗帜林黛玉。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哀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结局令人伤感。
7.
你在中学学习的语文教材及辅导材料选自《红楼梦》哪一回?你认为编者为何这样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
通过人物的衣着打扮,面目表情,外貌动作,语言来了解人物的性格
8.你喜欢或不喜欢读《红楼梦》的原因是什么?
喜欢,这部书称之国宝,一直就被各代学者捧着,不过它确实确实就是经典,是曹公的泣血之作.一部书能写活了一个主角不算什么,可是能写活了上百人,真可谓中华文话之硅宝.红楼众人物中的内心爱恨情愁十分细致.更有小人物大智慧的深奥意义,是经久不衰的艺术.
让我更加了解封建社会的习俗和思想。
9.你喜欢或不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
林黛玉是古代反压迫的典型了,只是时代局限,注定她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有她生性聪明却多疑,有识却不懂交际,温柔而博爱,要知道男人往往最讨厌博爱,男人要的是专一。
10.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为什么?
林黛玉是古代反压迫的典型了,只是时代局限,注定她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有她生性聪明却多疑,有识却不懂交际,温柔而博爱,要知道男人往往最讨厌博爱,男人要的是专一。
11.《红楼梦》对你的生活是否有影响?请说明。
有。其实我们被大观园那些女孩子的美潜移默化着,陪她们哭,陪他们笑,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不自觉的去模仿他们的行止见识,正是被那种心灵美所感化.
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作者以洞察世事的眼光梦回红楼,仍不改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或许就是龚自珍所说的“童心来复梦中身”吧
12.你是否读过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和书籍?若读过,请做一介绍。
暂时还没有
(以上问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要尽量回答完整,不限定字数。将电子版word文档统一交给各班班长,班长集中后打包发到老师邮箱:[email protected]
篇2: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细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本文简介: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看红楼,不知看了多少遍了。从懵懵懂懂地翻看,到略知一二的通读,平时随意地翻看,再到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读。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红楼梦》最耐人寻味之处,便是故事之中另有故事。很多人,很多事,都不似表面描写那么简单,这便使众多学者沉浸在红楼故事中无法自拔。细读之一。人名。《
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本文内容:
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看红楼,不知看了多少遍了。从懵懵懂懂地翻看,到略知一二的通读,平时随意地翻看,再到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读。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红楼梦》最耐人寻味之处,便是故事之中另有故事。很多人,很多事,都不似表面描写那么简单,这便使众多学者沉浸在红楼故事中无法自拔。
细读之一。人名。
《红楼梦》中有几百个人物,为这些人物取名便是十分繁琐之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曹雪芹先生在诸多人物姓名上,竟然也是有着深刻含义的。
开篇第一回,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遇上甄士隐。这甄士隐,便是“真事隐”的谐音。而他的女儿乳名英莲,则谐“应怜”,暗含英莲身世让人怜惜。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贾府四女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暗含几个女子的结局让人叹息。
细读之二。诗词。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这些诗词不仅在词句上令人如痴如醉,更是隐含着许多故事。
书中第一回,僧人见到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念了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菱花一句,暗指英莲后来改名香菱,被薛蟠纳为妾。“雪”指薛蟠。好防二句,不只是香菱命运的暗示,也与全书结局吻合。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里,贾宝玉所翻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判词,更是清楚地描写了这些姑娘们的命运结局。且以我最喜爱的几位为例。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便是晴雯的判词。
从“霁月难逢”可见,雪芹先生对晴雯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正是晴雯的身世。她有着普通丫鬟没有的思想,志向。可是,她生在封建社会,丫鬟便只是丫鬟。纵然心高,地位却是极低的。而她偏偏相貌出众,风流灵巧,多得宝玉喜爱,如此便不入了别人的眼。尤其是那圆滑世故,外表温顺却极有心机的袭人。一些含沙射影的话引起王夫人的疑心,再加上那些婆子的添油加醋,病中的晴雯终被赶出贾府,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只留多情公子宝玉空牵念。
“才子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几句探春的判词,便是清楚地概括了探春的一生命运。探春的才能,不在凤姐之下,探春的志向,更是极高的。可她,偏偏是个庶出的女儿,又生在这般末世。最后也只能远嫁他方。身不由己,令人唏嘘。
第五回末,警幻仙递与宝玉的《红楼梦》曲更是引人入胜。《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以宝玉的口吻分咏宝钗、黛玉。直接写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则指宝玉最终娶了宝钗,心却一直留在林妹妹身上了。
我最喜爱的《枉凝眉》,更是感叹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在《红楼梦》的众女子中,黛玉的才情是无人可比的。她的诗,空灵飘逸,情深意切。一首《葬花吟》,更是让人为之心动,唏嘘不已。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为写落花,却更多地写出了黛玉自身的身世。“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及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几句写出了黛玉身在贾府的处境,虽然表面上大家对她很好,可在她敏感的心灵里,这些,不过是表面的。那些丫鬟婆子的轻视,寄人篱下的苦楚,皆如那风刀霜剑一般。“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险渠沟。”却是对黛玉结局的暗示了。而最后的发问:“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是黛玉对自己未来的预测吗?
细读之三。言语。
在《红楼梦》中,很多人物不经意的一言一语,其实都是寓含深意的。若粗略读过,便不能品出其中意味。细细品味,便不得不对作者心生敬意。
自读了多遍《红楼梦》,我更加愿意去寻找那些不经意的词句,从中去品味人物的心理,情意。自觉口齿生香,略写几处,与人分享。
本书第七回,周瑞家的来送宝钗给的堆纱花,黛玉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佳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足见因寄人篱下,黛玉的性子过分敏感。也足见府里的下人素来对黛玉也是不热心的。
接下来,宝玉问宝姐姐在做什么。周瑞家的说“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就说我和林妹妹打发来问姨娘,姐姐安……”这里宝玉以两个人的名义慰问宝姐姐,可见宝玉心中的亲疏之别,待黛玉不同旁人。
第八回,宝玉去见宝钗。宝钗要看宝玉的玉。把玉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又回头责怪莺儿不倒茶。莺儿嘻嘻笑道:“我听着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由此引起宝玉的好奇心,借此引出金玉之说。主仆两人,一唱一和,竟似事先预备一般。可见,宝钗从进贾府就存了做贾府二少奶奶的心,这不过是个引子。
第九回中,宝玉要去上学。辞了父亲和贾母后,忽想起未辞黛玉,忙至黛玉房中来做辞。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唠叨了半日,方抽身去了。足见宝玉与黛玉感情深厚。而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来呢?”黛玉的小小得意,小女儿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十七回,宝玉身上的佩物被众小厮解去,黛玉听说,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了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又赌气把没做完的香袋铰破。宝玉见了,却也可气,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所系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道:“你瞧瞧,这是什么东西?我可曾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黛玉见他如此珍重,戴在里面,可知怕人拿去之意。自悔莽撞,低头一言不发。由此可见宝玉对黛玉送的东西格外珍重,可见感情也与众不同。
第二十三回,宝玉悄悄看《会真记》被黛玉发现,黛玉也将次书看过后,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宝玉借此表达的对黛玉的爱情。两人的感情,从懵懵懂懂开始了爱情的萌芽。
二十六回末,晴雯和碧痕二人拌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的睡觉!”如果宝钗是所谓“封建淑女”,就该在自己的闺房里待着。“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虽是晴雯的气话,却也说明宝钗到怡红院来得勤。可见宝钗并不是人前那副模样,她对宝玉的心思足可体现。
又有二十七回中,宝钗偷听到小红坠儿说话,又见躲不过,便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却又故意说方才黛玉蹲在这里弄水,问二人是否见到。
宝钗这一招,不但把自己撇清了,还将黛玉扯进去,让小红坠儿怀疑黛玉。前者是有情可原,后者就有些阴损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用玩笑话说黛玉明年回家去。宝玉听后,竟然满脸紫胀,再无知觉。黛玉听到宝玉的情况,推紫鹃道:“你不用锤!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反应如此强烈,写出两人感情已深入骨髓。也让大人们明白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之深厚。
《红楼梦》博大精深,语言、心理描写技巧不胜枚举。以上例子,只是深海一粟。细细品读,自觉妙处繁多。也难怪那么多人沉迷在红楼世界中无法自拔了。
篇3:红楼无梦——话剧《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无梦——话剧《红楼梦》观后感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观后感,话剧,红楼
红楼无梦——话剧《红楼梦》观后感 本文简介:红楼无梦——观话剧《红楼梦》有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久经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一段大喜大悲的荒唐生活,我们都曾艳羡所谓锦衣玉食的日子,我们也曾批判大观园里声声色色的是是非非。各种深情演绎的美好容颜,各种把酒醉卧的诗情画意,有值得我们咀嚼的,有值得我们深思的。而至今日,当
红楼无梦——话剧《红楼梦》观后感 本文内容:
红楼无梦
——观话剧《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久经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一段大喜大悲的荒唐生活,我们都曾艳羡所谓锦衣玉食的日子,我们也曾批判大观园里声声色色的是是非非。各种深情演绎的美好容颜,各种把酒醉卧的诗情画意,有值得我们咀嚼的,有值得我们深思的。而至今日,当我们颠倒了古老的版本,看着这迎合后现代气息的红楼梦,我们又如何解读这别样的判词,如何深思故事背后的荒诞与眼泪?
张广天先生的话剧《红楼梦》一开始就颠覆了开始时的念想,曹雪芹落魄书生的形象是为大众所知的,让人无可料想的是曹雪芹的妻子竟是史湘云。起初,自己认为此湘云不是大家熟知的醉卧芍药史湘云,但,家族世家的纠葛还有背后说不清斩不断的联系,却让人无可奈何的接受了一个“泼辣”的史湘云。孰真孰假,便如剧中曹雪芹先生的那块玉一样,是“贾”宝玉还是“甄”宝玉,分得了便是现实,分不得便是梦境。
“今夜的雨又湿又冷,今夜的我不悲不伤。今夜的雨飘摇不定,今夜的你在我身旁。那无家可归的流落,把每条街道都错落,那到处流浪的窘迫,把世界缩到只有你我。这既快又慢的凌乱脚步,叠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分不清你我谁先谁后,看不出你我究竟快乐和痛楚。我不要你从梦中走来,我不要你在梦里亲爱,就像这样把岁月消磨,你我仅仅依靠,永不分开”
当看完整个话剧之后,曾经书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些难解的诗句,被讽刺的遍体鳞伤,或者那就是现实,或者可悲,抑或可叹。但却是每次湘云的歌声,却又像是梦中,爱情还是爱情,你我还是你我,还有飘零的脚步,错落的眼泪与流落的花瓣。
女人是水做的。第一幕中“贾宝玉其人”却是让我想到了这一点,他喜欢那些干净似水的女人,或者也有想过褪去自己肮脏的男儿身,换那如水的女儿骨。整个剧中,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有静谧的轻唱让人在喧嚣的现代还有与世隔绝的大观园中来回的徘徊。姐姐妹妹,胭脂水粉,谁愿意将一抹颜色涂上自己的唇,谁还在等待用眼泪偿还一生。社会的约定俗成,还有潜规则,我们不得不在其鞭策下行走,不得违逆,不得反抗。即便有那坚强的男儿脸,却仍是一颗女儿心,软弱的只有顺从,或者是逃避,但最终从了便是从了,规则还是规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原著中的林黛玉,出尘的绛珠仙子。佛家讲究缘法,前世系今生。她一来便与当时的社会性质相悖,亦是注定了其后凄凉的结局,大红罗帐,凤冠霞帔,只不过那人却不是自己,昨日己葬花,今日谁葬我。来是来,去时去,也还尽了眼泪,了却了前世的因果。
话剧中对林黛玉的批判,自己不是太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心情。葬花一词,自己并不认为那是做作,故事常有不分朝代,即使是现在,只要在同样的情景,有同样的心情,也是可以做出相同的事情。身体孱弱,所以挥不动锄头,心境寂寥,所以一出口便是悲伤,这些只是符合时令的心情罢了。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半句说的就是林黛玉,诚然在古代玉带是为官的饰品,但是在清末,玉带已经成为普通人都可以用的饰品。至于笔者曹先生是否将玉带与官宦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得而知,但话剧中却是显得偏颇了。个人在一些意见上还是与其相同的,林黛玉出尘得不适合在人间长期居留,孤傲自赏,却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矛盾的心理却是有点多余。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入世,便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她有着自己的骄傲却不那里展示,她有着自己的自卑却成全了自己的自尊。林黛玉最后凄惨的死去,但却拥有了贾宝玉的爱,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骄傲,可是宝钗如何?她在贾家富庶的时候安安静静地守着自己的责任,在大观园败落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放弃了自己的骄傲,换来最后的苟延馋喘。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自古红颜多薄命,每一次的眼泪便有一段不同的故事,谁又知道那些故事背后的真相,有的只是繁多的猜想与争辩。现代气息的融入,大肆的批判与讽刺,也让人从梦中醒来。何是诗人,时光漫溯,失去了古朴气息剩下的是批判、讽刺、悲伤抑或搞笑的剧本,保留了些许的是所谓的“伪文艺青年”,留下的还是无尽的猜想与争辩。
“真亦假时假亦真”,话剧也是在真真假假中过度。“八心八箭”、“艺术人生”、“秦可卿”、“焦大”还有提及的“红楼选秀”,让自己体会到了无以加复的讽刺,这些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让人们养成了习惯,也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与评点。社会的腐朽的部分也在这几幕中暴露在日光下,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账本,但也只是心中的,却是道不出口的,因为那些“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排场,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乐,我们可以梦中窥视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也在醒的时候欢愉自己的欢愉,没有重叠,没有混淆。
“八心八箭”中曹雪芹因生活而被迫卖玉的歇斯底里,与“艺术人生”中史湘云高调的说唱红楼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其中一些元素,自己不曾接触过,也无法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杨二车娜姆。《红楼梦》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书中人生活着自己的生活,书外的人演绎着他们的生活,到底面具下隐藏的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你不要再碰我,你再碰我,我就恼了”,话剧中林黛黛小姐有这么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是深陷红楼不可自拔,还是讽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处世态度。
“今夜的雨又灰又淡,今夜的我手扶铁栏。今夜的雨洗不净恨和怨,今夜的你咫尺天涯边。那铁窗生涯的艰辛,把你我紧紧的相连,那受尽屈辱的压迫,把你我的心挤成一片。这一世我如果和你分开,下一世也定要和你同在。有说不尽的恩怨情恨,在下一世让它更加美丽精彩。我好久梦不到你走来,我好久没在梦里亲爱,就在今天,你再来一次,穿透那高墙的分隔,拥我入怀。”
批判让现实体无完肤,歌声却又将人带到梦中。这一世的恩怨情恨,下一世让它更美丽,红楼梦中太多太多的眼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一世的纠缠让来世理得清清楚楚。最后两幕却是让听众从喧嚣的吵闹中渐渐的平静下来,曹雪芹先生和史湘云女士从一开始的吵闹到最后伦敦的相互扶持,大悲大喜经历了太多,才发现重要的是身边人。人心难测,如未露面的小露还有黄某人,但却不能一一否定,便如剧中也不曾现身的大卫,卫公子。直至最后,犹如梦中的情景,浪迹雾都,走过那些街道不曾孤独,彼此牵着手,从梦中走向现实,从现实踏入梦中……
红楼一梦,梦多少浮华红尘娇容颜,红楼一叹,叹多少离愁别情空生悲。百余年的哀叹,谁能诠释一字一句的辛酸与眼泪,木石之盟,金玉良缘,谁又道得清这一桩桩安排为哪般?一桌,一抚琴,我们便是听众,一书,一卷轴,我们便是看客,多少容颜演绎多少红颜,多少花瓣哪些洒了一身,哪些与土埋葬?看不清的真真假假,分不清的是是非非,哪般为现实,又是哪些为梦境?
一梦红楼,清净也好,喧嚣也罢,也不管男儿身与女儿心,亦不管悲情与讽刺,最终是韶华易逝,红颜已去,物非人非。或是睡着,踏入那尘封的园子,看着满园的荒芜,还有斑驳的朱颜,空叹一声,红楼无梦,只余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