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做系统简答题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简答题,系统
操做系统简答题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1、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操作系统的功能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接口。其基本功能包括: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等3、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关键问题: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交
操做系统简答题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1、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操作系统的功能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工
作环境和友好的接口。其基本功能包括: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等
3、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关键问题: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交互;(即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一命令以请求系统服务后,系统能及时地接收并处理该命令,并在用户能够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如何解决:
及时接收命令和返回输出结果很容易做到,只要在系统中配置一多路卡,并为每个终端配置一个缓冲区来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和输出的结果便可以了。因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中所有的用户程序都能执行一次,从而使用户键入的命令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为此,系统不应让一个作业长期占用CPU直至它运行结束,而应设置一个较短的时间片,并规定每个程序只能运行一个时间片,然后,不管它是否运行完毕,都必须将CPU让给下一个作业,从而使所有的作业都得到及时的处理,使用户的请求得到及时的响应。
4、OS有哪几大特征?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1)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的条件
(2)虚拟以并发和资源共享为前提:为使并发进程能更方便、更有效地共享资源,操作系统常采用多种虚拟技术来在逻辑上增加CPU和设备的数量以及存储器的容量,从而解决众多并发进程对有限的系统资源的争用问题
(3)异步性是并发和共享的必然结果
5、是什么原因使操作系统具有异步性特征?
异步性是并发和共享的必然结果。操作系统允许多个并发进程共享资源,相互合作,使得每个进程的运行过程受到其他进程的制约,不再“一气呵成”,而是“走走停停”这必然导致异步性特征的产生。
6、区别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
相似:网络结构、通信方式和资源管理方法
网络: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分布式:并行执行,相互协作
14.处理机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处理机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进程管理、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处理机调度;
进程管理:为作业创建进程,撤销已结束进程,控制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转换。
进程同步:为多个进程(含线程)的运行进行协调。
通信:用来实现在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处理机调度:
(1)作业调度。从后备队里按照一定的算法,选出若干个作业,为他们分配运行所需
的资源(首选是分配内存)。
(2)进程调度:从进程的就绪队列中,按照一定算法选出一个进程,把处理机分配给
它,并设置运行现场,使进程投入执行。
5.在操作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进程概念?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为了使程序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能并发执行,并对并发执行的程序加以控制和描述,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进程概念。影响:
使程序的并发执行得以实行。
6.试从动态性,并发性和独立性上比较进程和程序?
答:(1)动态性是进程最基本的特性,表现为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因得不到资源而暂停执行,由撤销而消亡。进程有一定的生命期,而程序只是一组有序的指令集合,是静态实体。
(2)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OS
的重要特征。引入进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
其程序能和其它进程的程序并发执行,而程序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3)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也是系统中独立获得资源和独
立调度的基本单位。对于未建立任何进程的程序,不能作为独立单位参加运行。
7.试说明PCB
的作用,为什么说PCB
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
答:PCB
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是使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成为能与其它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OS是根据PCB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8.试说明进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
(1)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
(2)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
(3)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请求
(4)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完成
36.为什么要在OS
中引入线程?
答: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则是为了减少程序在并发执行时所付出的时空开销,使OS具有更好的并发性,提高CPU的利用率。进程是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而线程则是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
37.试说明线程具有哪些属性?
答:(1)轻型实体(2)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3)可并发执行(4)共享进程资源。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引起进程调度的因素
ü
进程正常终止或导常终止;
ü
正在执行的进程因某种原因而阻塞;
ü
在引入时间片的系统中,时间片用完;
ü
在抢占调度方式中,就绪队列中某进程的优先权变得比当前正执行的进程高;
1.高级调度与低级调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中级调度?
答:高级调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某种算法,把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中的那些作业调入内存。
低级调度是保存处理机的现场信息,按某种算法先取进程,再把处理器分配给进程。
引入中级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使那些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不再占用内存资源,将它们调至外存等待,把进程状态改为就绪驻外存状态或挂起状态。
18.何谓死锁?产生死锁的原因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产生死锁的原因为竞争资源和进程间推进顺序非法。其必要条件是:互斥条件、请求和保持条件、不剥夺条件、环路等待条件。
20.请详细说明可通过哪些途径预防死锁。
答:(1)摈弃“请求和保持”条件,就是如果系统有足够资源,便一次性把进程需要的所有资源分配给它;
(2)摈弃“不剥夺”条件,就是已经拥有资源的进程,当它提出新资源请求而不能立即
满足时,必须释放它已保持的所有资源,待以后需要时再重新申请;
(3)摈弃“环路等待”条件,就是将所有资源按类型排序标号,所有进程对资源的请求
必须严格按序号递增的次序提出。
6.为什么要引入动态重定位?如何实现?
答: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每当访问指令或数据时,将要访问的程序或数据的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引入了动态重定位;具体实现方法是在系统中增加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用来装入程序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程序执行时,真正访问的内存地址是相对地址与重定位寄存器中的地址相加之和,从而实现动态重定位。
15.在具有快表的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如何实现地址变换?
答: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P送入高速缓冲寄存器,并将此页号与高速缓存中的所有页号比较,若找到匹配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表项在快表中。可直接从快表读出该页对应物理块号,送到物理地址寄存器中。如快表中没有对应页表项,则再访问内存页表,找到后,把从页表项中读出物理块号送地址寄存器;同时修改快表,将此页表项存入快表。但若寄存器已满,则OS必须找到合适的页表项换出。
4.如何解决因通道不足而产生的瓶颈问题?
答: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增加设备到主机间的通路而不增加通道,把一个设备连到多个控制器上,控制器又连到多个通道上,这种多通路方式解决了“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个别通道或控制器的故障不会使设备和存储器之间没有通路。
9.引入缓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引入缓冲的主要原因是:
(1)缓和CPU与I/O
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3)提高CPU与I/O
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15.为何要引入设备独立性?如何实现设备独立性?
答:现代操作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都实现了设备独立性或设备无关性。基本含义是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应用程序以逻辑设备名请求使用某类设备。实现了设备独立性功能可带来两方面的好处:(1)设备分配时的灵活性;(2)易于实现I/O
重定向。为了实现设备的独立性,应引入逻辑设备和物理设备概念。在应用程序中,使用逻辑设备名请求使用某类设备;系统执行时是使用物理设备名。鉴于驱动程序是与硬件或设备紧密相关的软件,必须在驱动程序之上设置一层设备独立性软件,执行所有设备的公有操作、完成逻辑设备名到物理设备名的转换(为此应设置一张逻辑设备表)并向用户层(或文件层)软件提供统一接口,从而实现设备的独立性。
17.何谓设备虚拟?实现设备虚拟时所依赖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答:设备虚拟是指把独占设备经过某种技术处理改造成虚拟设备。
可虚拟设备是指一台物理设备在采用虚拟技术后,可变成多台逻辑上的虚拟设备,则可虚拟设备是可共享的设备,将它同时分配给多个进程使用,并对这些访问该物理设备的先后次序进行控制。
18.试说明SPOOLing
系统的组成。
答:SPOOLing
系统由输入井和输出井、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输入进程
SPi
和输出进程
SPo
三部分组成。
19.在实现后台打印时,SPOOLing
系统应为请求I/O
的进程提供哪些服务?
答:在实现后台打印时,SPOOLing
系统应为请求
I/O的进程提供以下服务:
(1)由输出进程在输出井中申请一空闲盘块区,并将要打印的数据送入其中;
(2)输出进程为用户进程申请空白用户打印表,填入打印要求,将该表挂到请求打印队列。
(3)一旦打印机空闲,输出进程便从请求打印队列的队首取出一张请求打印表,根据表中要求将要打印的数据从输出井传送到内存缓冲区,再由打印机进行打印。
以打印机为例说明如何利用SPOOLing技术实现多个进程对打印机的共享?
对所有提出输出请求的用户进程,系统接受它们的请求时,并不真正把打印机分配给它们,而是由输出进程在输出井中为它申请一空闲缓冲区,并将要打印的数据卷入其中,输出进程再为用户进程申请一张空白的用户打印请求表,并将用户的打印请求填入表中,再将该表挂到打印机队列上。这时,用户进程觉得它的打印过程已经完成,而不必等待真正的慢速的打印过程的完成。当打印机空闲时,输出进程将从请求队列队首取出一张打印请求表,根据表中的要求将要打印的数据从输出井传到内存输出缓冲区,再由打印机进行输出打印。打印完后,再处理打印队列中的一个打印请求表,实现了对打印机的共享。
20.试说明设备驱动程序具有哪些特点。
答:设备驱动程序具有如下特点:
(1)是请求
I/O
进程与设备控制器间的一个通信程序;
(2)驱动程序与
I/O
设备的特性紧密相关;
(3)驱动程序与
I/O
控制方式紧密相关;
(4)驱动程序与硬件紧密相关,部分程序用汇编语言书写,基本部分往往固化在ROM中。
21.试说明设备驱动程序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设备驱动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
(1)将接收到的抽象要求转为具体要求;(2)检查用户I/O请求合法性,了解I/O
设备状态,传递有关参数,设置设备工作方式;(3)发出I/O
命令,启动分配到的I/O设备,完成指定I/O
操作;(4)及时响应由控制器或通道发来的中断请求,根据中断类型调用相应中断处理程序处理;(5)对于有通道的计算机,驱动程序还应该根据用户
I/O
请求自动构成通道程序。
22.设备中断处理程序通常需完成哪些工作?
答:设备中断处理程序通常需完成如下工作:
(1)
唤醒被阻塞的驱动程序进程;
(2)
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
(3)
分析中断原因、转入相应的设备中断处理程序;
(4)
进行中断处理;
(5)
恢复被中断进程。
l
操作系统在键盘管理中引入了键盘缓冲区,键盘缓冲区采用循环队列,键盘输入进程pin负责将用户键入的字符存入缓冲区,键盘输出进程pout负责从缓冲区取出字符。假设循环队列的长度为16,请给出利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pin、pout同步及互斥使用键盘缓冲区的算法。要求:
(1)定义所使用的信号量,给出信号量的初值、含义。
(2)给出进程pin、pout的算法(用伪代码给出,不必给出循环队列操作代码)。
答:semaphore
mutex=1//互斥使用键盘缓冲区
semaphore
empty=16
//
开始时键盘缓冲区为空的信号量为16
semaphore
full=0
//
开始时键盘缓冲区为满的信号量为0
char
buffer[16]
//
键盘缓冲区
pin()
{while(1)
{从键盘得到一个输入字符
wait(empty)
wait(mutex)
将该字符存入buffer
signal(mutex)
signal(full)
}}
pout()
{while(1)
{wait(full)
wait(mutex)
从buffer中取出一个字符
signal(mutex)
signal(empty)
}}
篇2: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清末,知识点,中国,年间,历史
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1.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
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中国清末年间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1.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
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2.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3.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
(《庚辛纪事》)
慈禧太后的主要政治活动
①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变,夺取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此后、即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②在对外关系方面,她对外国侵略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是不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在她主持下的清政府,先后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俄改订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主权,巨额的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担,特别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③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她极力反对戊戌变法运动,并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宣布亲政,废除新法,逮捕维新派,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④对义和团运动,她采取利用欺骗的手段,当八国联军进攻时,她又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⑤当革命形势高涨时,为挽救清王朝的灭亡,她玩弄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在政治上是野心家、顽固派,在内政外交上,是对内镇压的刽子手,对外的妥协投降派
旧民主主义革命
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到:“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中英《南京条约》
1.签订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3.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南京条约》和附件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领事裁判权】
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旧中国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一般包括通商、航运、税收、投资、居住等方面),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
【租界】
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或通商口岸,强划一部分区域,所有行政、财政、警政、市政等均归掌管,称为租界。租界既有一国单独掌管的,如旧中国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日租界”;也有几国共管的,如旧上海的“公共租界”。
百日维新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年5月6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实成功太难”,认识到顽固势力的强大,维新派的软弱,要照搬英美而直接开国会,设议院,是非常艰难的,比较实际的只有依靠皇帝权威,“乾纲独断”,才有可能“变成法”,达到富强。
康有为第四次上书中即已明显转变了政治策略:“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以便筹饷,用人之权,本不属是,乃使上德之宣,何有上权之损哉?”以消除光绪顾虑。
1898年1月,康有为奉光绪“条陈所见”诏,第六次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①明定国是,②“立制度局总其纲”,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局是皇帝主持设立的,对皇权有强化作用,与民选产生的国会有本质区别。此后,康有为向光绪进呈了所著《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亡记》等书,供光绪阅览参考,这是康有为从民权变法到君权变法的全面调整。
1898年3月12日,康有为第七次上书光绪,明确提出变法最好以彼得为榜样,以俄国为样板,进行变法,“考之地球,富乐莫如美,而民主之制与中国不同,强盛莫如英、德,而君民共主之制乃与中国少异,惟俄国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然其与君权变法,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
在此情形之下,不提开国会设议院,已是顺理成章,再奢谈“君主立宪”反而是不识时务了。总之,笔者认为,“百日维新”不提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内容,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把改革成败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因而改变“民权变法”之初衷,走上了“君权变法”之路,不但不希望削弱君权,而且希望强化君权。
客观原因:光绪帝本身是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其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就是夺取实权,岂容再兴民权削弱君权?其次,改革本身是一项庞大、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康有为所极力推荐的彼得一世改革根本就没有国会议院一说,明治维新也是先从幕府将军手中夺取政权,确立天皇权威,在天皇主持下进行改革,在改革中逐步确立议会机构及地位的(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内阁对天皇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从1640年开始革命至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也经历了半个世纪。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封建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仅凭一纸法令是根本不可能的,也说明康、梁在这个要害问题上还算“明智”,要在政治、经济基本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骤开国会,显然缺乏应有的组织、思想准备,社会物质条件。一句话,“百日维新”太短暂,过早夭折,君主立宪还来不及孕育出台,就胎死腹中。
资料来自:高中历史www.16fw.com
篇3: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单元,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九年级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基础知识回顾: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九年级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基础知识回顾: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以及其
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和
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
和
构成的;分子的
和
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
会破裂,而
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3.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
和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5.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6.
叫物理变化,
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注;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发生,但有放热、发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7.叫物理性质,叫化学性质。
8.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9.科学探究方法:(1)猜想或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进行实验(4)获取证据(5)得出结论
10.活动与探究:(注意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区别)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
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
着放,标签
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
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
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
加热;④熄灭时,用
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加热前应先
试管;⑤试管应
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
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
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洗涤仪器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反馈练习: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C.冰受热熔化成水
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2.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冰雪熔化;由空气制氧气
B.
钢铁生锈;由熟石灰制烧碱
C.
蜡烛燃烧;干冰升华
D.
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E.水在℃时结冰;白磷自燃
F.菜刀水渍未干导致生锈;石灰石被粉碎
G.把干冰放入澄清石灰水中;燃烧煤最终形成酸雨的过程
H.浅蓝色的液氧变成无色的氧气;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3.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
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E.汽油挥发
F.牛奶变酸
G.铁锅生锈
H.氢气燃烧
I.纸张燃烧
J.瓷碗破碎
K.石蜡熔化
L.铜在潮湿空气里生成铜
5.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6.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等。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酒精能燃烧
(7)酒精能挥发
7.活动与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
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
,其中含有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该气体能使
变
,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基础知识回顾:
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0.94%
0.03%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
、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等。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盐水(由食盐(
)和水(
)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如碳酸钙(
)、硫酸钠(
)、高锰酸钾(
)、氯气(
)、氮气(
)等。
四、氧气
8.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
9.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写出你所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0.几个化学概念: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基本反应类型
请写出五个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的其他物质)。
(3)缓慢氧化: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如呼吸、钢铁生锈等。有热量放出。
(4)氧化物:像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氧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各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如下表
物质
空气中
氧气中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方程式
硫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山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木炭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蚀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镁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铁丝
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五、制取氧气
12.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方法。
a.2H2O2
MnO2
2H2O+
O2↑
请指出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反应条件是:
,生成物是
MnO2在该反应中作
。它的特点是,虽然参加了化学反应,但其
和
不变,其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
。
b.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c.2KClO3
MnO2
2KCl+3O2↑
13.氧气的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2)富氧膜分离技术——富氧空气
1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15.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简称“一变多”)。
基本反应类型
请写出五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馈练习:
1.目前在西宁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包括的三种气体是(
)。
A、SO2、NO2、O2
B、SO2、NO2、CO2
C、SO2、NO2、N2
D、SO2、NO2、CO
2.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中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里昂作致冷剂
3.我们知道食物较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就会变质,这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含有(
)
A.氧气
B.氮气
C.
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是(
)
A.H2、N2
B.N2、O2
C.CO2、CO
D.N2、Ar
5.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6.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
A
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气
D稀有气体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水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1.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或硫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E.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
F.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2.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l/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13.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4.据报道,2005年3月,广州市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其中使用了液氮作增雨剂。根据你现有的知识推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氮是一种溶液
B.使用液氮会污染环境,应严格控制使用
C.降落的雨滴中将含有大量的液氮
D.液氮气化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落下
15.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氧气——供人呼吸
B.二氧化碳——造成酸雨
C.氮气——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16.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
B.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C.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D.浓盐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17.区分O2、H2、CO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8.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19.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
②都具有还原性
③都易溶于水
④都能跟碳反应
⑤都是气体⑥都是氧化物
⑦都可以灭火
⑧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
20.将空气依次通过足量的烧碱溶液、浓硫酸、灼热的铜网,最后得到的气体(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D、氮气和稀有气体
21.以下Ⅰ和Ⅱ列中,前者和后者的搭配呈因果关系的是(
)
Ⅰ
Ⅱ
①冰箱制冷剂“氟里昂”排放到大气中
a.产生温室效应
②SO2、NO2排入大气中
b.形成酸雨
③CO大量排入空气中
c.破坏臭氧层
④大气中CO2增加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c
C、③—b
D、④—a
22.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
23.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移出水面之前松开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固定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3)加热试管时应注意什么?
(4)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5)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