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日期:2020-06-0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启示,特征,质量,国际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本文简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有用的特征。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解决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对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做一些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建议。关键词:会计信息质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本文内容: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有用的特征。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解决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对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做一些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就是没有单独的逻辑概念框架体系,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其中涉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或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财政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我国这种简单的规定与国际先进做法差距很大,以下列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规定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述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总结了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十二个方面。同时指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两者缺一不可。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是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它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指导首尾一贯的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表1。

图表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

在这四项主要质量之外,将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公布的《原则公告》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有“相关性、预测价值、证实价值、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二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可比性、一致性、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三是对会计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均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此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传统要求:“真实性”和“公允性”。表2列举了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表2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二)国内外比较与分析

fasb、iasb、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大同小异,但中国与它们相比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b、asb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其中,可理解性(或明晰性)、相关性可靠性(或真实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4项主要质量特征。而中国的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值、预测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

2、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看,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3、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归属上,中国与其他三方的差异较大。fasb、iasb、asb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部分。fasb从会计目标出发,分别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财务报告建立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的理论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评价与指导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对会计实务不具有约束作用。而中国则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一般原则的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

4、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上,fasb认为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的质量是可比性,针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iasb将可理解性置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首,然后依次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国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只是将其列入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之中。与

fasb

iasb比较,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将可靠性表述为客观性,并将其置于相关性之前,将可比性分为一贯性和可比性两项列示,将可理解性表述为明晰性,增加了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5、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现代会计至少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目标与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财务会计旨在向投资人或潜在的投资人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证明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财务成果;管理会计旨在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其经营决策和经营控制的依据。目标的差异表明,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它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可追溯,以“受托责任论”为理论基础;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它要以事态发展趋势为依据,来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为,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以“决策有用论”为基础。因此,当人们在争论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特征与可靠性特征孰轻孰重的时候,实际上出发点是不一致的。fasb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是采纳决策有用观的观点,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保证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并且将相关性置于可靠性之前更注重与决策相关的信息。iasc制定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沿用了fasb的基本思路,也将会计的目标定位在决策有用观上,所确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主要标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区别开来,分别构建两者的质量特征体系。

三、对我国的启示

现今,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发生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逐渐增强,建立了具有层次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逻辑框架。基于以上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以下几点启示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概念框架体系中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必须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才能为消息使用者采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出现在很多国家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可见其重要性。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随着有关具体准则的陆续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显得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需要修订基本准则,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在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与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重要性得以合理的体现,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必须具有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征的约束因素等内容。这样才能成为有序体系,达到逻辑上的完整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借鉴fasb和iasc的模式,同时,结合我国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规定,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要规定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要规定在某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某种情况下发生冲突时的优选顺序。当前较为突出的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在目前情况下,考虑到会计人员素质、会计工作水平等因素。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可靠性;第二,要规定约束因素,明确提出各种约束因素用以衡量质量特征的实现,把成本和效益的平衡、谨慎性、重要性等列为普遍性的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同时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层次性和内在的联系。

(三)应以会计“双重目标”为导向来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一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观”,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目前并不十分明晰,但主要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这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但所有者缺位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决策有用观”是指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委托人等相关各方,因此“决策有用观”实际涵盖了“受托责任观”。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观”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j].会计研究,2007,(02).

[2]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

[3]刘仲文.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思想发展演进过程[j].商业会计,2005,(04).

[4]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

2004,(03).

篇2: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

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启示,信任,心理,游戏

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 本文简介: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信任背摔”这个心理游戏,是我早些时候在我博友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从而让我联想到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不信任,学生对老师不信任,老师对学生不信任。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疲于对学

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 本文内容:

从“信任背摔”心理游戏获得的启示

“信任背摔”这个心理游戏,是我早些时候在我博友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从而让我联想到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不信任,学生对老师不信任,老师对学生不信任。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疲于对学生进行有关“信任”这方面的思想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我向领导提出了一个建议:做一个“信任背摔”的游戏。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老师和学生都能从这个游戏中的到启发,增加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信任度。

那什么是“信任背摔”?“信任背摔”就是一个人用手巾蒙住眼睛往后倒,有两个人在后面接着他(她),不会让他(她)倒地受伤。有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后倒下去;有的人要拉开毛巾看一看身后是否有人、而且是否身强力壮,才放心地倒下去;还有的人,即使在确定了后面有人接着,也不能够倒下去,最后做成了向后走了几步的样子。

我们在星期一的校会上进行了这个有趣却又令人深思的游戏。开始,我先让我们学校的老师做这个游戏,有的老师毫不犹豫的向后倒,有的老师不敢向后倒,看到老师们的傻样,学生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然后让老师向学生谈谈向后倒和不敢向后倒的心理感受和原因。学生们都窃窃私语:如果是自己,敢不敢向后倒下去?

接着,我让两个高大、强壮的男老师在后面接,选一个胆大的同学蒙上眼睛,向后倒,男同学毫不犹豫地向后倒了;然后我换上两个力气比较小的女老师在后面接,可男同学不敢向后倒,而是向后走。下面的同学早已哄然大笑,我见时机成熟,便让学生们都做一做这个游戏,做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担心后面的人接不住;有的说担心后面的人走开不接;有的说有点担心,但觉得自己个儿小,后面的同学应该接得住,大致就这几种情况。

最后我总结:自己敢不敢向后倒,这是对别人信任度的大与小。那些放心地倒下去的人,是把自己的值得信任的部分投射到了身后的保护者身上,这样的人做保护者也会尽职尽责,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可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更加清楚:在贼的眼里,所有的人都可能是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我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都要相互信任,才能把学习和工作做好。

后来,我给学生和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从“信任背摔”获得的启示。经过了解,老师和同学都从这个心理游戏有所收获,我把他们的收获进行了总结:“若我们信任他人,‘回报’也会是信任”。经过这个心理游戏,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对待学习更认真,同学与同学之间更友爱,对老师也更亲近了。

篇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配给,评述,信贷,启示,理论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本文简介: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名称中文名称中文名称: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作者作者:古文威张静琦朱疆原文摘要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信贷理论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故引人注目。本文以此重新审视了金融体制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约束的问题,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政策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本文内容: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名称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作者

作者:

古文威

张静琦

朱疆

原文

摘要

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信贷理论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故引人注目。本文以此重新审视了金融体制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约束的问题,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政策建议。信贷配给理论所强调和主张的利率控制、政府干预、信息公开性要求及风险管理措施等对我国信贷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原文文件

原文文件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张静琦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古文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

朱疆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与传统信贷理论相比,该理论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动因有着更加微观的分析,阐明了自由信贷市场的无效性,同时也提出了更加详细和完善的风险策略,对我国构建信贷运行机制及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

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或者是由于政府干预的结果(如政府人为地规定利率上限导致需求大于供给)。而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则认为,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起作用,仅考虑利率机制过于片面和简单化,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信贷配给也将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因此现实的信贷市场存在着多重均衡。

对此,巴尔坦斯帕格(Bal

tensperger,1974,1978)对美联储和联邦住房信贷银行的信贷市场资料研究表明,借贷需求和相应的实际支出,与较高水平的非利率条件(如较多的附加要求)以及较高的贷款利率呈负相关,因此,非利率条件能与利率一道被平等地看作是决定贷款价格的因素。同时,他首先将信贷配给从两个层次进行阐述,将以调整利率方式对信贷进行配给的现象称为“狭义信贷配给”,而以贷款利率之外出现的其它贷款条件的信贷配给称为“广义信贷配给”。由此,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从隐性合同与不对称信息两方面对信贷配给进行了分析。

1980年,弗雷特和豪威特(Fried&Howit)将隐性合同理论应用到信贷市场研究中,指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银行与顾客间签订的隐性合同进行信贷配给对降低风险所起的作用。隐性合同理论研究的是不同的局限条件下如何以彼此默契的复杂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以解决当事人之间分享投资的价值与效用的不确定性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交易中雇主不比工人厌恶风险,因此雇主和工人预先达成一项包括保险成份在内的就业合同,由劳资双方共同决定产品配置及分担风险和收入,使工人对企业有某种类型的长期依附关系可能是有利可图。在弗雷德和豪威特的模型中,假设贷款利率随存款利率波动,风险中性的银行为保证顾客免受利率波动之害,同意签订固定利率的隐性合同,使贷款利率独立存在于存款利率之外,或同意签订多期的隐性合同,以目前较低的利率交换未来变动较小的利率,即对未来的利率变动给予保险。而且,由于新顾客的交易成本高于老顾客很多,两种顾客隐性合同的内容亦不同,新顾客遭受拒绝的机率显然要大。

而对信贷配给现象做出更深入研究是斯蒂格利茨和韦兹(Sti

glitz&Weiss)。1981年,他们在著名论文《不完美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inMar

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中认为,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因此,信贷市场上的信息必然是不对称的,由此而产生的“人为”的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使得银行业无法完成对自身信贷资产的全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刺激效应和逆向效应有关。从信息不完全发生时期看,事前信息不完全是信贷交易发生前银行缺乏辨别顾客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这时,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使利率上浮,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贷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这就是“逆向效应”;事后的信息不是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使得银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的充分信息,接受较高利率的顾客在获得贷款后,必然追逐高风险项目,这就是“刺激效应”(即道德风险效应)。由于利率双重效应的存在,贷款利率的上升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来配给资金:当信贷市场上出现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时,银行会把利率定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顾客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曼丘(N.GreogoryMankiw)进一步拓展了信贷配给理论,他提出了信贷分配和金融崩溃理论,除重申非对称信息在信贷配给中所起的作用外,还阐明了在一个自由的信贷市场中,由于存在多重均衡而不能最佳地分配贷款,并且当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较高的利率会导致所有的借款者因预期原因而退出信贷市场。因此,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代表社会和退出贷款市场的投资者的利益去干预信贷市场,利用信贷补贴、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实际利率,鼓励借款投资对社会有益的风险项目,增进社会福利。

对信贷配给理论的最终发展是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集中体现在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Hellmann、Murdock&Stiglitz)1997年发表的《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中。该理论在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核心是政府通过存款监督、限制竞争和资产替代等一整套金融措施,给银行创造“特许权价值”而获得“租金机会”,即将存款利率控制在竞争性均衡水平之下(但要保证实际存款利率为正值),使之有动力吸收存款,对贷款企业进行严密监督,发挥其信息优势来克服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

从现代配给理论的形成和演进来看,该理论得益于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从而能够研究使得理性的和非强迫的贷款人在连续的基础上维持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贷款利率的内在因素,将信贷配给归因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存在,其核心是银行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非价格手段对利率的自行控制以实现银行与顾客之间的激励相容,来消除作为信贷风险根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优化信贷资产配置效率。该理论的提出给西方信贷理论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是因为它紧紧扣住了经济活动两个基本核心问题———信息和激励。

二、现代信贷配给理论对构建我国信贷运行机制的启示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竞争信贷市场的分析而提出的,这些国家金融机构发展良好,有较强的自我约束机制,而且金融制度成熟,金融监管措施较为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自行的利率控制和非价格手段来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国有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强化,产权关系不明、所有者缺位问题悬而未决,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仍普遍存在,因此,西方信贷配给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该理论所提出的一整套既考虑银行利益又兼顾顾客利益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我国信贷运行机制的设计仍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现代信贷配给理论强调利率控制在信贷市场中的地位的观点,对我国正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信贷配给理论说明,自由的信贷市场无法有效地配置贷款资源,利率的自由波动并不能实现供需双方的均衡,只有在银行控制下的非出清市场的实际利率才具有辨别作用和激励作用,使信贷资源得以合理配置。这也是新凯恩斯主义批判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要旨所在。金融深化理论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发展中国家消除金融抑制、进行金融深化的关键是放开对金融市场的利率控制,实现利率自由化。但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所犯的主要错误之一正是改革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利率自由化上,高估了利率自由化对资本形成及经济增长的意义,以致于政府急于放松甚至完全取消必要的信贷配给,听任金融机构根据借款人对贷款出价的高低来分配信贷资金,致使众多的贷款资源被用于非生产项目及高风险项目,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而现代化的、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仍未形成。因此,我国的利率改革应循序渐进,对利率的放开应伴随在国有银行和企业的产权改革之后,遵循这样的顺序:先进行产权改革,使企业和银行都转变成为真正拥有独立的财产权,从而能够真正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具有内在自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现代商业银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推行利率的市场化。而且无论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或是实现市场化之后,政府都必须对利率进行必要的控制,以诱使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的风险约束机制,而不是片面通过提高利率来追求更高的预期利润。

(二)现代信贷配给主张政府干预,强调政府在信贷市场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信贷运行机制主体构建中政府的定位不无启迪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禀承了原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观念,认为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干预能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稳定金融,从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从我国实际来看,政企分开是当前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点所在,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排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政府应如何定位。应该看到,政府在稳定金融、克服市场失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信贷市场运行机制的设计上,政府不应直接干涉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但应当根据公开、有透明的规则制订政策和法律并严格执行,为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并扶持对社会有益的风险项目,增进社会福利。

(三)现代信贷配给理论所揭示的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对我国信贷市场的信息公开性要求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借鉴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针对信息不对称下信贷风险的成因,认为控制信贷风险的关键是贷款人在利率之外必须掌握有一种额外的独立手段,以对付各种规模的贷款风险,从而消除作为信贷风险根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提出进行信贷配给的具体措施如人为的利率控制、附加要求的非价格条件、提供使得借款人将其风险性作为契约选择的一个函数的借贷契约等。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未根本形成,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普遍存在,整个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蒙蔽”和“信息欺诈”现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人为产生”的风险极为突出。因此,在信贷市场的设计上必须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能使交易双方容易获取对方资信的制度,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信贷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在具体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可借鉴信贷配给理论所提供的思路和措施,通过信贷配给来优化信贷投向,降低信贷风险。

分类:

F61.5

主题词和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信贷运行机制

信贷配给

利率控制

发表时间:

2000-07

发表书刊报

发表书刊报:

财经科学

媒体类型:

期刊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

/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2007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5037878号

    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