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关键词:封建,伦理,看中,王城,古代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简介: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摘要: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之产生的封建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和结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建成是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一、桂林王城建筑简介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内容: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摘要: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之产生的封建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和结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建成是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
一、
桂林王城建筑简介
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长557.5米,东西宽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城内建筑及风景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月牙池、后花园等。宝善堂、清越亭、凌虚台、可心轩、玄武阁、三神祠等各类建筑齐备。御园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顺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义军的进攻,火焚王府,城内建筑化为残垣。现城墙及四门依然完好,城内建筑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原基础上仿古重建。
二、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伦理制度的含义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使得自己统治的朝代能够统一思想,使得万千臣民臣服自己,保证自己的统治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当然这不仅仅是在建筑这方面体现出来,这还包括对统治者所提出的伦理思想,等级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的尊微区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
三、
从王城建筑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一)
从王城建筑中体现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法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
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显示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都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的思想。王城的布局结构恰好体现了这一点,王城设在桂林市的市中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发展到如今,王城都是市中心里面的一处瑰宝,把市中心点缀的更加美丽。
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而在王城建筑中,其中以承运殿为最大,它是整个王城王府的核心,坐落于整个王府的中心线上,而在他之前的则是承运门,中间连接的是一条官道,只允许王爷和王妃行走。而王府的书房以及一些行宫都坐落在承运殿的旁边或者后面,而这其中则以办公的在前面,在后面则是王爷以及王妃的寝宫。
《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明会典》亦有有关建筑等级的规定:官员盖造房屋,不许用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公侯建造房屋,前厅限五至七间,两厦为九架造,中堂为七间九架,后堂为七间七架,门屋为三间五架,屋脊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顶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脊许用瓦兽、梁柱、斗拱,檐角许用青碧彩绘;三品至五品官所建厅堂许为五间七架,梁柱间施青碧彩绘,屋脊许用瓦兽。六品到九品官厅堂可为三间五架,梁柱间不许用斗拱彩绘,只能用土黄色漆刷;庶民所居房屋,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彩绘。这在王城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王城中屋脊有着各种瓦兽,以及在斗拱以及檐角都有很多彩绘,这在我们的游览观光中都可以看到。
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亦十分明显。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宅大院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庙宇,方可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不同的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用于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屋顶垂脊兽的数目也按等级的不同增减。室内装饰的等级限制明显:藻井一般为宫殿和庙宇中大殿顶棚的装饰,呈层层凹深的井状,井底多雕“游龙戏珠”图案,以雍容华贵之气显示皇家的尊严。一般的府宅和民居绝对禁止用藻井装饰。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严禁违礼僭用。在王城王府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屋顶是歇山顶,同时,藻井的结构同时也表示着王府的威严。
(二)
从王城建筑解析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宗教世俗
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
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在桂林的王城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精美的彩绘,在这些彩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子,这是一种儒文化的体现。这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四、
结语
王城的建筑是古代封建思想在建筑方面的一个很好地体现,时代的不同,导致了建筑风格以及样式的不同,而发展到了如今,建筑所关注的是人民的爱好以及各种舒适度,在各种别墅以及公寓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相信,中国的建筑将会更加的向前进,使得中国建筑永远引领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030.htm
2、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
王瑞芳.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J].科学之友,2009,(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