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文关键词:伯父,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鲁迅先生
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文简介:“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审核人签字: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课题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课型新授课时2授课时间40分教材分析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周哗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作者回忆并记叙了她对伯父的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学情分析学
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文内容:
“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审核人签字: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授课时间
40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周哗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作者回忆并记叙了她对伯父的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自己课前就本课的作者周晔、鲁迅当时所处的年代、以及鲁迅的生平、等资料通过上网或书刊等方式进行查阅。还能对文章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注。读懂的,不懂的用不同的符号进行表明。上课就是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得内容与现代孩子的生活体验相差甚远,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这人的了解很少,有些较难较深的句子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学情,采用了以读为主,多读其义自见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1、
学习卡片
2、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4分钟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读课题。
2、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完成学习卡一
15
分
钟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3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4、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①
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②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③
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
1、学词,理解词义。殡仪馆:
追悼
挽联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2、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完成学习卡二
15
分
钟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四、课堂小结
6分钟
1、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
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时
间
教学
内容
教师
行为
期望的学
生行为
一、复习导入
建议8分钟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生自由发言。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完成学习卡三、四、五、六
建议25分钟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卡内容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卡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建议5分钟
1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
从文中找出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四、作业设计
2分钟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板书
设计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读书
笑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教学
学习指南(一)
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讨论
3、集体讨论
学习卡片(一)
1、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2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3、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学习指南二
1、
朗读课文
2、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
教师指导,点拨
学习卡片二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学习指南(三)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建议2分)
2、小组讨论
(建议2分)
3、集体交流
(建议6分)
学习卡片(三)
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学习指南四
1、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
学习卡片四
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学习指南五
1、朗读课文
2、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
学习卡片五
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学习指南六
1、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
全班交流
篇2: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本文关键词:鲁迅,有感,呐喊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本文简介:读鲁迅的《呐喊》有感宋勇刚最近,从我的书架上翻出了《鲁迅全集》,想重温一遍,因为鲁迅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人,他的作品在我上初中时就喜欢。如今我已慢慢步入中年,对他的作品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的《呐喊》了。《呐喊》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残忍,从中我也读到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本文内容: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宋勇刚
最近,从我的书架上翻出了《鲁迅全集》,想重温一遍,因为鲁迅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人,他的作品在我上初中时就喜欢。如今我已慢慢步入中年,对他的作品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的《呐喊》了。《呐喊》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残忍,从中我也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忍景象。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传》,从《风波》到《故乡》再到《社戏》,没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笔锋与封建社会的欺压百姓的人们手中的尖刀、火枪做斗争,他犀利的笔锋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爱国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社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不能丢啊。
在我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好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并且培养人为人处事的的能力。
在人们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如果能够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在书中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才是读好书的最高境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同样是对书籍赞美的一句名言。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书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价值有多么珍贵。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个一个的阶梯,使人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险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读一些不同的书籍就像是在爬阶梯,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但也要会选择书籍。一本好书就犹如是由钻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无价之宝,其中所蕴含着的知识与智慧是那样的珍贵,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啊!相反,如果我们去读那些几乎汇集了天下所有肮脏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书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识、寻找乐趣,而是在使自己堕落,会使自己变得庸俗、无知。
在一本书中,又使它会让你伤心、同情的落泪;有时它会让你开怀大笑;有时它会让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有时它会让你自己觉得离它根本就在两个世界。
我想,书籍是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呼图壁县第五中学:宋勇刚
2014年2月
篇3: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鲁迅,读后感,赏析,希望
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本文简介: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希望》赏析“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
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本文内容: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希望》赏析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望最终成了虚妄。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以进入“坟”而终结,但却又发现这绝望原来也不过是虚妄……这样看来,绝望与希望皆为虚妄,倒不如选择怀抱希望,只是鲁迅先生面对身体和灵魂均已渐渐衰老的自己,选择了把希望寄托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这是鲁迅先生在《希望》开头的句子。寂寞来源于何处?鲁迅说他的手在颤抖着,灵魂的手也在颤抖着,头发也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这是他寂寞的来源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经激不起一点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如果说这是许多年以后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描述,那么许多年前,他也是充满希望,血腥和斗志的。然而也正是这些斗志之后,“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但是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
鲁迅用一个反问句告诉读者,他知道青春已经逝去,但是他觉得自己“身外的青春”还在,这里即时指年轻的青年人们。但是,这些青春,鲁迅所看到的青年人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远,所以他说:“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内心深深的痛苦的写照,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忘记了希望,忘记了血腥,忘记了斗志
接下来,鲁迅先生引用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又说裴多菲爱国,为国而死,又说“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其实鲁迅是想说,现在的青年人,他们拥有青春,给了你希望,让你拥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们却像娼妓一样,在毁灭自己的青春,在毁灭希望,在抛弃你的希望
鲁迅《希望》文中,两次引用“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其实是表达了两种不截然不同的思想。第一次引用,他想说的是,希望和绝望都只是虚妄,因为这些青年们的行为,他们的“平安”,即使他们拥有青春,但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最终和绝望一样,只是虚妄。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第二次引用裴多菲那句话的原因吧,虽然鲁迅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青春了,但是他想以自己的笔头,尽自己最后的努力,唤起青年人的斗志和血腥,唤起他们的希望,去搏击黑夜,奋勇向前。鲁迅最后以“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结束这篇散文诗,是想告诉读者,既然绝望是虚妄,希望也是虚妄,那么为什么不在虚妄中选择希望呢?这里鲁迅是以否定绝望来肯定希望。这样至少还可以去搏击和复仇,可以去证明青春过。
这其实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希望。
纵观全文,鲁迅先是表达了绝望,后又表达了要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回顾了自己青年时的心境,其时正值辛亥革命前期。同时,他又引用裴多菲的诗句来表达现在的青年人的消沉让人绝望的思想,但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他希望借此唤起青年人内心深处的斗志和血腥,所以这也可以说是鲁迅的希望,也是整篇散文诗的精华所在。
在我们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人的消沉是什么?是没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和勇气?是没有为国捐躯的胆识?还是没有承担起国家兴亡的职责?如果不细细翻阅历史,我想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然而,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大学生来说,我们的消沉是什么?是迷恋于这个日趋发达和诱惑的花花世界?是在校不做学术,谈情说爱,考试只求通过的安于现状?是进入一所大学,从来不思考自我需要,按照一个模式组装的知识工具?还是找到一份工作,守着一份工资,安分守己和逆来顺受的劳动工具?
其实,我们都是,至少现在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如此。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文中引用的诗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好,变强大,但是我们做了什么?仅仅是希望而已。这中希望,充满了诱惑,充满着美丽的憧憬,然而我们在美梦中的时候,却与我们的希望渐行渐远,是那些美丽的梦想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如此?答案是后者。很多人会说,长大了反而没想法了,长大了变得稳重了,其实不然,只是,在我们用青春作为赌注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去放弃希望,去安于现状,所以我们渐渐变得没有梦想和希望了,变得大同了,也就是常说的“稳重”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绝望。
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次思考和大彻大悟。
钱理群先生讲座时曾说:“大彻大悟之后,人们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这就是《过客》里的老人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选择。周作人就说,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而鲁迅的选择恰好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要努力地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奋斗。”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代生存在物质文化及其丰盛的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一何种态度去彻悟,去面对未知的挑战,是我们读了《希望》之后该思考的问题。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们要做的,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给自己多一个希望。希望固然不会给我们一切,但绝望却一定会使我们失去一切。当我们想以绝望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是以失去一切为代价的;正如我们企盼希望能给我们一切而到头来终于失望一样,都是虚妄的。与其将自己置于虚妄的绝望之地,不如拥抱希望,虽然希望不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因而显得同样虚妄。但希望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前途,如果我们不放弃我们心中的希望的话。
让我们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