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XX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

日期:2020-08-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单元,单元测试,建立,社会主义理论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 本文简介: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 本文内容: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

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2.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下图为政治漫画:《1917年4月的临时政府:瞎眼的政客》,该漫画的寓意是

A.指责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批评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C.赞同列宁提出暴力方式夺权

D.肯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4.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某学生列出下列标题,其中错误的是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

B.巴黎公社: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建立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D.开国大典: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5.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

A.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

C.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6.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B.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C.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7.下面为1917年不同月份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情况表。这反映了

A.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临时政府

B.和平夺权成布尔什维克的目标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

D.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

8.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它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B.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9.有学者曾经指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B.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10.“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

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C.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

11.下面这幅漫画以“出卖”为题,站在城墙上的是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城墙下是德国宰相俾斯麦。这幅漫画

A.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结果

B.反映了普法战争发生的原因

C.说明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

D.揭示了巴黎公社起义的背景

12.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把王朝交给了弟弟。沙皇没有搞清楚,民众的抗议不是仅仅对着他一个沙皇的,而是对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对整个专制制度不满。第二天,尼古拉二世的弟弟刚刚当上沙皇不到24小时就被愤怒的民众逼下王位。这反映了当时

A.俄国已经出现两个政权

B.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

C.追求民主成为俄国潮流

D.暴力革命席卷全俄罗斯

13.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课题应是

A.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探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措施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15.有人说:“(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据此,你认为巴黎公社的成立

A.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B.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不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D.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16.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体现在:

①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②和平改良的改造方式

③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④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7.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课时,张小明同学为方便记忆,在历史老师的提示下,总结出这样的歌谣:“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下列对“掘沙皇”、“方向”、“幻想”和“曙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掘沙皇”指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方向”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C.“幻想”指沙皇主动进行改革,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D.“曙光”指推翻封建沙皇专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18.下面为1917年不同月份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情况表。这反映了

1917年5月彼得格勒

1917年7月莫斯科

1917年9月彼得格勒

1917年10月莫斯科

得票率

20%

11%

33.5%

51%

A.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

B.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临时政府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

D.和平夺权成布尔什维克的目标

19.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记述道:“夫乡勇之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遺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法德两国政体完全相同

B.文中“乡勇”是德国侵略军

C.作者对起义原因的分析全面

D.记述具有一定历史参考价值

20.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同一个类型的政权,其基本标志是权力的来源不是议会预先讨论和通过的法律,而是来自下面地方上人民群众的直接选举,就是直接“夺权”。这说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巴黎公社都

A.实行直接民主

B.体现西方议会原则

C.由人民选举产生

D.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上表为19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下图是17世纪哪国历史演进的粗线条勾勒?写出图中A、B、C、D四处该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5分)。

(2)下图显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哪国的历史演进?从折线图中能够得出什么整体性的结论?(6分)

(3)下图反映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哪国社会变革的大框架?这一框架大致变代了该国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哪些历史元素?(10分)

(4)下图是俄国(苏联、俄罗斯)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的历史演进线索,以下词组中,未在该时空轴中明显反映出来的一组是(4分)

A、改革革命变革

B、创生探索抗争

C、和平稳定灭亡

D、挫折反复复兴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史(二)答

第Ⅰ卷

1.【解析】巴黎公社55周年是在1926年,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国民大革命,所以他意在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不涉及国际援助的信息,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B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可见,材料认为十月革命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选D。

【答案】D

3.【解析】从材料“1917年4月”“瞎眼的政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时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意愿,继续参加一战,漫画批评的就是临时政府的这一行为,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是1917年3月,故A项排除;C项是七月事件后的状况,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4.【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中,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失败根本上说是因为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答案】D

5.【解析】本题需要找到巴黎公社和俄国二月革命的共同点。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中没有工农联合的部分;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就采取严厉的新闻政策,结果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C选项错误,这不是两者留下来的经验教训;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非常重要的共同教训。

【答案】D

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他们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即便有科学的理论也难以实现;B选项说法没错,但不是其失败的历史根源;C选项错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不是根本因素。

【答案】D

7.【解析】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故选D;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没有控制整个政权,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排除C;七月流血事件后,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目标,排除B。

【答案】D

8.【解析】《共产党宣言》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A正确;B是《资本论》思想;C是十月革命;D是巴黎公社成立,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

【答案】A

9.【解析】材料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必须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开展的革命,最终失败,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最能够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阐述的观点不相符合,排除A、C、D项。

【答案】B

10.【解析】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都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两国革命性质是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适合中国革命,中国的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而非共产国际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结局是相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11.【解析】“城墙上的是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城墙下是德国宰相俾斯麦”反映的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临时政府出卖国家利益,向普鲁士屈辱求和。普法战争是巴黎公社起义的背景,故选D;漫画无关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排除A;漫画是普法战争的结果,排除B;材料无关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排除C。

【答案】D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是革命中,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的内容,我们无法看到“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情况,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民众的抗议不是仅仅对着他一个沙皇的,而是对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对整个专制制度不满”这些信息可知,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已经成为俄国的潮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席卷全俄罗斯”的情况,故可排除D。

【答案】C

13.【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成立”“攻打冬宫”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诞生与实践,故D项正确;A项符合“攻打冬宫”,排除;B项符合“《共产党宣言》”,排除;C项符合“巴黎公社成立”,排除。

【答案】D

14.【解析】据材料“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可知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人的联合斗争,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排除D项。

【答案】C

15.【解析】根据材料“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说明作者认为巴黎公社的成立有其偶然性,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是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偶然性,D项不符合巴黎公社的史实,应排除。

【答案】A

16.【解析】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不同的设想,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和平改良的方式,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只有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②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或④的B、C、D项。

【答案】A

17.【解析】A选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王朝之后是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并立的局面;B选项说法正确,《四月提纲》发表之后明确了革命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C选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发生时沙皇政权已经覆灭;D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沙皇专制。

【答案】B

18.【解析】材料信息是: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故A项正确;此时处于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还没有控制整个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故C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以后,武装夺权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时,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德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二者政体完全相同错误,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叛乱,“乡勇”指的是巴黎公社的公社战士,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认为其原因在于“和局既成,勇必遺撤。撤而穷无所归”,故对起义原因认识错误,排除C项。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真实可信,但记述具有一定历史参考价值,故D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由材料“基本标志是权力…是来自下面地方上人民群众的直接选举,就是直接“夺权”,这说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巴黎公社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故选C;近代以来一般属于间接民主,排除A;“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是在否定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B;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政权,排除D。

【答案】C

第II卷

21.(15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表中提取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这几个信息必须要有关联;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该主题必须明确;其次,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必须论述充分、史实准确。从中国史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艰难探索,运用中国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即可;从世界史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西方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展,运用世界史相关内容论述即可;从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运用相关知识论述即可。

【答案】

示例1

论题: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艰难探索。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积极推行维新变法运动。清政府于1898年宣布实行变法维新,但由于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加之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遭遇挫折。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两次政治民主化的探索,但都没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面临艰难抉择。

示例2

论题:西方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展。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20世纪初期,英国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议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世纪中后期,德法等国相继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由此可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

示例3

论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不断开展,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1871年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18年李大钊发表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综上,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若学生从中外政治民主化探索等其他方面论述,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25分)

【解析】

(1)由材料“1640-1649年是内战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复辟时期”,可以判断是英国。A、B、C、D四处该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A处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处为164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C处为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D处为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2)由材料体现了法国政局动荡,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维护大革命成果的斗争具有曲折性、反复性、艰巨性。

(3)图三由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得分期和重大历史时间时间,可判定指中国。相关元素有: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致线索、革命任务、领导阶级。

(4)由材料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资本主义,故选C。ABD没有揭示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排除。

【答案】

(1)英国

A处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处为英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C处为英国“光荣革命”,

D处为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2)法国

结论: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法国在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道路上历经曲折,经历多种政治力量、利益集团和不同阶层的反复博弈,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维护大革命成果的斗争具有曲折性、反复性、艰巨性)

(3)中国

元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致线索、革命任务、领导阶级。

(4)C

篇2: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上册,五年级,教案,单元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 本文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概要: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 本文内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新课

标第

一网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

1

始业教育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机动

2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3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4

8维护生态平衡

机动

5

国庆节假期

6

机动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7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8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9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10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2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机动

13

机动

14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16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机动

17

机动

18

复习

19

复习

20

复习

21

期末检测

五年级科学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教学反思

4.蚯蚓的选择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课外作业

通过学习,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

教学反思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

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教学反思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教学反思

篇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6_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练习九教学建议素材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6_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练习九教学建议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减法,上册,素材,单元,和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6_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练习九教学建议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练习九编写意图(1)第2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复习了数数、数的大小比较,还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观察方木块的摆放情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第3题是一道巩固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可引导学生对“6只”和“第7只”作比较,以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3)第4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6_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练习九教学建议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练习九

编写意图

(1)第2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复习了数数、数的大小比较,还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观察方木块的摆放情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第3题是一道巩固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可引导学生对“6只”和“第7只”作比较,以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3)第4题在巩固6、7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根据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使学生逐步形成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解决问题思路。

教学建议

(1)第1题,“按顺序填空”中的“顺序”既包括“从小到大”的意思,也包括“后边的数比前边的数多1”的意思。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再完成练习。

(2)第2题,在数方木块的数量时,要提示学生不但要数能看到的方木块,还要数看不到的(被挡住的)方木块。填写出方木块的数量后,要从上面的答案中任意选择不同的两组数进行比较。

(3)第4题,要先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填一填。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填数时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掌握“一组一组地想组成,再填空”。

编写意图

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巩固有关6、7的加减法。使学生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计算,同时又不感到枯燥无趣。

教学建议

(1)计算练习要注意“坡度”。

计算练习的形式应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如从点子图到算式,由算式计算到任意拿出两个数用大数减小数等,逐步提高要求。

(2)计算练习要趣味化。

在练习计算时,尽量组织多种计算活动,如凑点子(第5题)、数学转轮(第6题)、抽卡片(第9题)等,使学生能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写意图

(1)第12题,通过小熊的搬来与搬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练习有关6的加减法计算。

(2)“生活中的数”,其内容包括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这部分内容是紧密配合数的认识安排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用所学的数去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从中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做第12题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并学会比较流利的说清图意,为后面解决问题的教学做些铺垫。在完成两幅图的计算后,应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这两幅图都是小熊搬盒子,为什么一会儿用加法计算,一会儿用减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解决,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解决”等,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的实际感受。

建议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的情境用照片或幻灯片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哪儿见过这些数,这些数告诉了我们什么,能否用这些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事,从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区表达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以上《20XX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XX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XX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测试(二)》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