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 本文关键词:育才,桂林市,课改,实验,小学
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 本文简介: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时光荏苒,从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的开展,到如今所有起始年级同步进入课改,我们已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回顾过去的几百个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痛苦和无奈……令人欣慰的,我们走出了一条“认识感知-----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课改的路子,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
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 本文内容:
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
时光荏苒,从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的开展,到如今所有起始年级同步进入课改,我们已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回顾过去的几百个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痛苦和无奈……令人欣慰的,我们走出了一条“认识感知-----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课改的路子,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超前意识,周密运作,实现课改“软着陆”。
2001年,国家级课改实验轰轰烈烈地展开,而桂林没有成为国家级实验区。遗憾之余,我们并没有止于观望,我们知道“走进新课程”是大势所趋,它必将使现行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在课改洪流中,我们虽然没有赶上风口浪尖的位置,却有了充足的时间厉兵秣马。因此,课改的通识培训首先在学校,面对全体教师展开了。每学期,科研处都制定出详细的理论学习计划,每个星期的业务学习都扎扎实实学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次的理论学习,一次次的磨课、议课,使老师们对“新课程”“三维目标”“自主”
“合作”“探究”的课改名词耳熟能详,老师们都意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变革,这边变革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而认识它是走进它的第一步。
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即将铺开,校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作为示范学校,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学校在课改洪流的搏击中不断提升,走向成熟。经过积极奔走,我们争取到了市教育局、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终于成为七星区唯一的一所省级课改实验学校。经过研究,学校确定了9名年轻教师进入首轮课改实验,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这几位教师,有几年或近十年的教龄,却都没有辉煌骄人的业绩。有人提出顾虑,首轮课改实验不派精兵强将行吗?我们认为,越是常态下的实验越有实验的价值,凭着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远见卓识,亲自挂帅;凭着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对课改精神的把握;凭着对课改的周密运作;我们坚信,将会有更多的精兵强将在课改中涌现。
事实证明,提前一年进行的对新课程的触摸,对老师们的帮助是极大的,虽然是年轻教师,由于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根基,再通过岗前各学科培训,他们没有出现因短期高强度理论轰炸而产生的困惑与迷茫。培训回来,老师们说:“这些理念并不新啊,我们学校已经在做了。”很快,每一位课改实验教师大都进入了角色,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研究。“新课程”在育才实现了“软着陆”。
二、以人为本,立足教师,着眼课堂,确保课改推进平稳有效。
(一)、构建“专家讲学——教师进修——课题带动——反思提升”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转变教师观念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因此,我们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为帮助教师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我们对教师在专业方面提出了“博”“专”“精”“新”的四字要求。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实践中,我们我们摸索出了“专家讲学——教师进修——课题带动——反思提升”校本培训模式。
专家讲学:
一直以来,我校得到了区教科所、区小教中心、教研部及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另外,我校地处高新开发区,周围有众多的大中院校,有桂林民师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广西师大小教国培基地等优质资源,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课改专家顾问的指导,尽量使课改实验少走弯路。教科所所长时曦、曾晓新和杜玉坤、俞炳林、杨玲、谭静等教育教学专家,以及师大教科院院长陈时见博士、孙杰远教授、黄麟生教授、宋凤宁博士、熊宜勤和余欣欣副教授先后到校讲学、座谈、调研。
在“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会上,教师们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苦恼。如有的教师提出“新课程空间自由度比较大,而目前许多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还较小,这一矛盾是否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有的教师问:“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的固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该如何处理?”“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而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这会不会顾此失彼?”“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探究讨论,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学内容怎么办?”……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和疑惑,几位教育科研专家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待新课程的科学态度。围绕着老师们的疑问、困惑,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解析,对提高老师们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家认识到,新的教育理念的树立,不能只靠说,关键在于用。专家的讲座开阔了全体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工作的思路,为课改实验的高效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进修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进修学习,并从经费上、时间上予以保证。除了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还特别拨出教师外出专用经费,确保每学期轮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考察,撷取他山之石。目前已有32名教师分别赴杭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听课学习,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教育发达地区课改动态,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改进方向。
课题带动
“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这是我校领导与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的课改之路。学校根据实际加强了对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并细分为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师科研工作条例和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三个部分,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以“十五”规划桂林市A类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与实验》的总课题为核心,围绕“总体设计,多端切入,统一要求,分题研究,多题结合,研究求深”的指导思想,在各学科开展了七个子课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在研究中增强科研的意识,提升科研的能力。该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但研究并没有结束。学校要求每一位高级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某一问题,申报校级课题,展开研究,并成立校级课题指导专家组,给教师以具体指导,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改深入进行。
反思提升
学习制度能让教师产生观念与实践的矛盾。为此,学校开设教师论坛,培养教师反思精神。论坛主题来自于教师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如关于“教学反思内涵、方法”“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论坛。教师通过自由选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案例分析、撰写报告的学习方式,反思修正着自己的行为。论坛使学习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有效载体,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
我校科研处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活动和自己的感受、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我校的教师通过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卡、一课一得、教育教学管理后记以及班级管理后记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几年来,教育教学方面获市级以上奖多达70多人次。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课例和论文。教师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论文比赛中获奖100多篇,发表研究论文5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在“做中学”,在“做中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改理念真正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做中学”在“做中改”是我们变革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1、主动争取专家和顾问会诊课堂教学。
找到问题的结症,才能找到对症的良方。
两年来,我们请到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改革项目指导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看课、点评;请到了广西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评课;请到了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到我校作课、讲学;请到了江苏常州特级教师蒋骏讲作文教学;请到了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支玉恒作课;请到了师大国培班全体学员200多人分三次到我校给5位青年教师听课、评课。在全国著名的专家面前,在著名的特级教师面前,老师们有一些紧张,却没有胆怯,他们知道只有在热烈的探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睿智的火花,使自己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2、进行备课改革,解放教师思想,强化合作意识。
针对传统备课的弊病,结合课改的要求,我们尝试着进行了备课改革。我们主张:教师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上,而应更注重备课的过程;不是编写教案剧本,而应是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要重教法更重学法;不要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不要求格式整齐划一,而可以因学科、因内容、因人而异
;在备课管理时不要只重形式性管理,而更重实质性管理。具体的备课流程为:个人钻研教材-----集体确定方案-----分工设计教案-----个人修改创新
。这样变传统备课的单兵作战为集体构思、分工创作;变传统备课的教案抄写为主为注重课后反思提升。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能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获益,钻研、合作的教研风气蔚然形成。
2003年9月,我校又一起始年级进入课改。为了发挥原有实验年级的作用,推广他们的经验,使新的实验年级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弯路,我们又试行跨年级集体备课制,发挥年级组的力量,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形成合力,将育才传统的团队精神在小集体也得到充分展现。
3、组织课型研讨,搭建交流平台,在研究过程中提高。
新课程下,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前提是把握好教材编排的特点,理解教材编排意图。通识培训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科教学研究,尊重权威而不盲从,课堂创新不浮于形式,紧紧抓住学科本质,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们改变原来研究课只重正式授课,忽视试教过程;由校长、主任主要点评,教师被动接受的做法,针对不同的课型,从第一次试教开始,所有教师全程参与,
人人发表听课感受和教学建议,主任、校长帮助提升。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和实践讲课改理念一步步转变为可操作教学行为。
我校还采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在先进的课改理念下大胆实践,探索经验,进而促进教师对先进课改理论的理解,尤其是以完备的系列活动计划,即定期交流汇报制、相互听课制、定期上课改实验课制、课改实验考核制,体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层推进”的课改整体思路,效果显著。
另外,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校与校之间和城区之间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积累了更多的直接经验。我校积极争取研究课任务:承担了自治区级课3节,承担了市级两次大活动,共上课7节,承担七星区级课16节,外出送课15节,接待课29节,包括了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各个学科。我们接待了上千名教师看课,为手拉手学校师生送课下乡,使教师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中锻炼、充实,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两年来,课改教师在课堂教学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自治区级一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1人;有26人次在区、市和省做研究课、观摩课,取得了优异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关注学生发展,尝试更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
,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让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关注课改、参与课改。
2002年11月,我校举行了以“共话教育新理念”为主题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座`谈会,邀请了市、区教育科研专家和部分学生家长代表。首先由学校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校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情况,汇报有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校环境以及育人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提高,然后请专家们给与会的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专题讲座!
最后,请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就有关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想法以及工作和实践中的做法与各位专家、代表座谈讨论!
有的家长说“我们对实施新课程喜忧参半,喜的是书本五彩缤纷,形象生动,孩子对它感兴趣!
回到家后,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学得很轻松,玩的时间多了!
忧的是将来怎么考试?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们的孩子升学不就吃亏了吗?我们欢迎课改,望实验一直搞下去,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课改实验的试验品或牺牲品!”
通过座谈讨论,打破了专家、领导在台上讲,教师、学生家长在下面听的做法,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共话教育新理念,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让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真正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是让学生、家长、社会都来关注课改,参与课改。
四、春风化雨,浸润无声,与新课程共成长。
我们以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验中摸爬滚打,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生活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学生变了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实验班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学生明显喜欢学校,变得爱学习了
通过实验,教师们反映,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进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量提高直接促进了学生的阅读。
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验教师反映:“实验班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用实验教师的话来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过程”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动态生成的过程时时闪现出灵动的火花。
“时空”开放了。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课堂的“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教师变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教师们尝试着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教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希望来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教师们尝试着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教师们尝试着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剔、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教师们尝试着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自说自话”,多一些百家争鸣。
三年的改革实践,使在传统教育意义下成长起来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理念产生巨大变化!全体教师已经找到课改的感觉,悟出了道理,初步享受到了学生“热学”的喜悦。有一句话说得好“这里(新课改)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
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