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

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工作总结,法治,城区,创建,全国

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2016年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是市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大武口区坚决、迅速贯彻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坚持把深化改革发展、推进依法治区与创建“法治城区”结合起来,以建设“法治大武口”为目标,以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创建活动,逐步营造出人人学法、用法、

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2016年创建全国法治城区工作总结

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是市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大武口区坚决、迅速贯彻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坚持把深化改革发展、推进依法治区与创建“法治城区”结合起来,以建设“法治大武口”为目标,以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创建活动,逐步营造出人人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一、强化整体联动机制,凝聚创建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城区”创建工作,专门成立以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机构。及时调整创建“法治城区”领导小组成员,成员单位共有25个。进一步落实区、街道(镇)、村(居)三级创建组织体系。各街(镇)、各单位、各村(居)普遍调整充实创建领导小组,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领导体系。

(二)明确目标职责,经费保障落实。按照创建法治城区总体安排,及时召开创建工作成员单位会议,建立并完善创建工作年度考评机制。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分工。认真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专业法宣传普及活动。建立健全工作物质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经费落实。普法经费由原来人均0.3元上调为0.8元,并足额拨付到位。

(三)创新载体形式,弘扬法治精神。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法治文化建设新载体,强力打造“宪法”主题公园。新辟“宪法宣传区、普法石刻路和法治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积极打造网络时代普法宣传的新载体,率先开办了大武口区《法治时空》手机报。加快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步伐,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街道普法文艺队、社区道德与法讲堂、干部“周五”学堂、警民共建学校和普法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突出抓好以各种“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月”为主的法治宣传工作。结合三下乡、“法律进军营”、“综治宣传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保密宣传月”、“禁毒宣传月”等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设计、印发普法宣传材料共9种,为各企事业单位等发放宣传材料16000册。两年来共举办大型普法文艺专场演出15场次,集中开展法治宣讲活动35场次,放映法治宣传影片90多场次,编辑并发放《大武口区“六五”普法系列口袋书》等各类普法材料7万余册。

二、规范法治主体行为,促进科学有序发展

(一)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区委召开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实施意见》。健全和完善区委议事规则,制定印发《中共大武口区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共大武口区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大武口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大武口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制度》、《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规则》。成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团,为政府办理法律事务151件。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建立政府法律专家库,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法律帮助和咨询。推行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和过错追究制,对152名行政执法人员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确保执法主体资格有效。梳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11项,清理废除规范性文件38件。开展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审批办理时限缩短三分之一。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街道为民服务机构作用,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明确创建活动目标,建立量化考核体系,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切实把创建活动纳入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一站式、一体化、一条龙”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组建辖区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新增专业人民调解员34名。开展“律师进街道”法律义务咨询活动,主动参与各类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信访事件、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落实年”活动,创立“新起点”创业就业安置基地,减少不安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和议事制度,依法为群众解决问题,着力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三)强化基层民主,促进法治示范。扎实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活动,结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之际,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村(社区)民主决策,实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凡是村(社区)的重大决策事项,村(社区)集体收入、支出等情况都必须予以公开。建立“制度+流程”管理模式,村(社区)代表联系村(社区)户信息公示制度,不断增加村(社区)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成立村(社区)“两委员一代表”工作室,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提升法治服务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关注民生保障,法律应援尽援。推动一体化法律援助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在辖区11个街道(镇)54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全区法律援助网络全覆盖。打造10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依托辖区普法教育网络、调解组织网络、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等,积极为居民群众、农民工朋友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两年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55件,其中:办理农民工援助案件624件,为受援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2654万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408件,其中:调解疑难复杂案件2315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打造法律服务新窗口,成立12家法律服务“书吧”,并配备1.5万册法律图书及服务器材。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启动“互联网+法律超市”模式,依托社工部“为民在线服务”网站,在全区建立“法律在线服务超市”网页,并将辖区司法部门、执法单位及律师等专业法律人员服务方式全部网上公示,开办网上法律服务渠道,切实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二)创新推动“法律十进”活动。

按照市、辖区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深化‘法律十进’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实现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制度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多样化;法律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经常化;法律进宗教场所、进社会组织活动规范化;法律进景区、进军营活动课时化,是“法律八进”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我区普法工作的亮点。全面开展大武口区普法宣传志愿者活动,组建大武口区法律志愿服务队,共计征集到志愿者报名材料200份,组织普法志愿者参与“学习雷锋日”活动。充分发挥街道普法文艺队、社区道德与法讲堂、警民共建学校和普法志愿者队伍的作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传活动,联合团区委举办了全区青少年法治知识竞赛,突出抓好以各种“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月”为活动内容的普法宣传工作。

(三)严格公正执法,优化法治环境。全面落实“警务、审务和检务”公开制度,切实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区人民法院通过“巡回审判制度、法院开放日和便民诉讼服务点”等平台,每年选择一批典型案例向公众和媒体公布,切实起到“普法于审”的社会效果。区人民检察院在查办案件基础上,定期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并率先成立全市第一家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公安分局着力提升软实力,在全市公安机关率先引入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并采取以案析法、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业务练兵。近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集中排查化解信访问题先进集体”和“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区”等称号。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