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风俗习惯,调查报告,社会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本文简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调研报告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研报告题目: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负责人:谢思敏所在院系:计算机科学学院任课教师:陈曦日期:2011年12月5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调研报告题目: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负责人:

谢思敏

系:

计算机科学学院

师:

陈曦

期:

2011年12月5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学生实践情况简表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题目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

13周—15周

实践地点

家乡

实践方法

电话访问调查

指导教师

陈曦

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小组成员(不超过6-8人)

院系班级

分工情况

谢思敏

计科院09数师1

2009035344027

各自调查本地

陈文珊

计科院09数师1

2009035344017

各自调查本地

刘燕玲

计科院09数师1

2009035344011

各自调查本地

冯杏梅

计科院09数师1

2009035344008

各自调查本地

叶少旋

计科院09数师1

2009035344028

各自调查本地

实践

内容

摘要

本次实践活动采用电话采访方式,调查我们小组成员所在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因为小组成员都来自广东省,所以这次调查分为三个地方:潮汕地区、客家地区、广府地区。其中,潮汕地区以普宁和潮南为主,主要介绍其节日、嫁娶、小吃;客家地区介绍了极具特色的火烧龙;广府地区以湛江、清远为主,主要介绍其节日、过寿、嫁娶等地方风俗。

主要

实践

收获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只有了解本地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才能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加对家乡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

本地社会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一、普宁人文风俗

出花园

潮汕地区有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外公婆新缝的新衣,脚着外公婆新送的红木屐,要显得潇洒成熟。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煮熟成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下。其寓意就是15岁了,人必须更新内脏,抛弃肮脏的东西。

鼠曲粿

鼠曲粿的制作是取田埂野生的“鼠曲草”熬成汤汁,调入猪油及糯米粉制成粿皮,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虾仁、猪肉调成的馅料,咸甜随意,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放新鲜竹叶上或香蕉树的叶子上面,然后上锅蒸熟,这也是鼠壳粿不同与其他粿的一点。

由于潮汕鼠曲粿取用天然鼠曲草,具有消积健脾开胃之功效。鼠曲粿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散发着天然鼠曲草的清香,因而现在也为潮菜餐桌常见之小食佳品。

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小食。其一般制法是取猪大肠中段,用食盐、纯碱或淀粉反复搓洗至无异味,将糯米先浸软,与猪肉、香菇、虾、莲子等辅料拌匀,调入食盐、味精、胡椒粉等调味品,然后填装入洗好的猪肠中(“胀”在潮汕方言中有把东西装入容器中的意思,“猪肠胀糯米”名称由此而来),两端用纱线扎紧,放开水锅里煮约1小时,捞出斜切成小片,蘸甜酱油食用(酱油调进红糖、适量辣椒、淀粉,小煮开,撒进炒香的白芝麻)。该小食四季皆宜,不仅潮汕人喜欢,也为四方游客所喜尝。

二、潮南风俗

嫁娶风俗

潮汕地区在很多方面都流露出重男轻女现象,他们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盏时,会备一盏油“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

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不会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

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龙

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

子的愿望。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

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

味生女孩。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那天拜老爷以表谢意,也会给亲戚朋友送糖果和“束砂”晚上则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并且放烟花来庆祝。生女孩则不会。

中秋节“烧瓦塔”

烧塔多为青少年玩乐活动,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10岁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两三尺高。青年砌的规模较大,因为他们年龄大些,会从四方八面搬来瓦片,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砌瓦塔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铺上红砖条或灰砖块,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两个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用来吐火苗、火炯。

三、湛江社会风俗习惯

风俗1:年例

在湛江有“年例大过年”之说,大多数外出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必须要回家团聚,。

“年例”的压轴戏是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其中不同的村子会有不同的年例表演,一般村子的表演是以舞龙舞狮为主,但是有不少村子的表演非常特别——他们会将一根非常长,直径约为3厘米的铁棍过口腔然后游村展示神的力量(我曾问过他们疼不疼,他们说不疼)、用荆棘做成床,让一个人睡在其上,还有踩刀背之类的比较恐怖的表演(这类的表演以东海岛的村子为多),除此之外还有人龙舞—这个曾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曾经看过感觉挺新奇的,挺壮观的)。除了表演之外,年例最重要的就是“吃年例”——各家各户会准备非常丰富的食物迎接自家的亲人和朋友,在那个时候只要认识的人都可以邀请其到家中吃饭。哪家的客人多哪家就会越来越旺。

风俗2:嫁娶

湛江的嫁娶其实与其他地方的嫁娶无太大区别。只是以下2点较为特别:

在吴川梅鹿,嫁女儿是要非常丰厚的嫁妆,要是嫁妆不丰厚别人就会看不起,因此每当那里的人出嫁时,后面总是跟了装满嫁妆大卡车

我们农村流行一种古老特殊的风俗——“哭嫁”,以东海岛最出名,叫“东海嫁”。吴川、徐闻、雷州、湛江市郊区各地都有,不过我姐出嫁时就没有这个风俗。

在出嫁的前一晚,母亲会准备一大串的铜钱绑在女儿的身上,而这串铜钱要等到洞房花烛夜才能解开。

风俗3:过“一”的大寿

在湛江结婚的男人到了31岁,妻子的兄弟要买裤子过来给他庆贺,俗称开始“着裤”;男人到了41岁,妻子的姐妹要带礼物来为他庆贺,为了表示重视,全家还会一起吃饭

风俗4:点灯

在湛江的农村,每一年村里家有一周岁的孩子就会搭一个大棚,里面供放这神明,同时还会把代表孩子的竹灯挂在棚的上方,然后村中的人就会一起来到这个棚里拜神。等到晚上大人就会拿着这个装满烟花的灯去点。

四、丰顺客家风俗

火烧龙

客家谣谚说,正月“十一十二龙灯到”,耍龙灯是客家春节重要的娱乐活动,元宵节更是舞龙灯的高潮。客家地区的传统舞龙,多种多样,有布龙、软腰龙、板凳龙、香火龙,等等。

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了。火龙用竹篾扎架,裱糊上一层层白纸,龙头高昂,双目如铃,口含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了五颜六色的鞭炮、烟花,更显得五彩班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出一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几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的小伙子,从各自的祠堂请出火花,左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龙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龙出海的信号。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入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龙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了捆扎于龙身的鞭炮。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上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坦胸露臂的舞龙者,全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熊熊燃烧的火龙,上下翻飞,左右腾闪,向观众展示出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客家人认为,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将大吉大利。

瓤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的年夜饭还有一碗瓤豆腐。这是将豆腐切成小三角块,中间挖一小口,塞进三鲜肉馅,下锅煎黄,炖熟,趁热上席。这道香滑可口的菜肴,因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后,广东缺乏面粉,难以吃到更岁饺子,便代之于瓤豆腐。为此,在吃这道菜时,长辈还要对家人讲述其原由,让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原故地和北方人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七样菜

正月初七,在潮汕地区,这一天有食“七样菜”的风俗,寄予了潮汕人对新春的美好祝愿。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菜一般取萝卜、厚合菜、葱、大蒜、韭菜、芹菜、春菜。七种蔬菜放在锅中一起煮熟,中午的时候吃,也称“七样羹”。

五、

清远佛冈的风俗习惯

舞被狮

这是我们佛冈汤塘镇的一项民间活动。在围镇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十六那两天,大家都集中在村里的祠堂前,一起观看这独具特色的表演,其中有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在柴草锣鼓都准备就绪后,一群妇女在一头醒狮的带领下,两人一组手举被子、扭动身子,像传统舞狮子一样在玩耍,只不过龙套是被子而不是醒狮。这项活动是坚持不准男人参加表演的,只允许当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妇的人家派人表演,并且一般是婆婆在前,媳妇在后一起舞,象征了婆媳齐心。

豆腐节

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

豆腐节首先于每年初八或初九开新丁会,由丁头组织。新丁会的任务就是收集豆腐节所需的经费,并安排豆腐节的有关事项。正月十三中午十二点左右,是集中接灯的时间,下午二点至三点上灯。去丁头家把灯接出来时要敲锣打鼓,先挂林氏大祠堂的灯,再挂私香火的灯。迎灯后要把豆腐运过来。灯迎来后由灯头把灯拿进祠堂,由灯头把灯挂起,边挂边放鞭炮,边敲锣打鼓,还要带供品(双烛、鸡、猪肉和香等)。然后在正月十三这天下午三点打豆腐仗,后上私灯,再回祠堂吃饭。

整个过程中,最热闹的就数打豆腐仗了。在以前,参与的都是本村的人,但是近几年来,豆腐节的名气越来越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那些慕名而来的的游客也都参与到打豆腐仗的疯狂里去了。大家相聚在佛冈县高岗镇,男女老少抓豆腐互相投掷,谁身上沾的豆腐多,谁就运气好。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