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专业方向参考信息 本文关键词:方向,参考,专业,信息
热动专业方向参考信息 本文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级专业方向选择指南一、专业方向设置根据教学计划安排,2009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进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习。结合学院师资力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该大类设置五个专业方向:“热工A(电厂热能动力)、热工B(热工过程自动化)、热工C(热力发动机)、热
热动专业方向参考信息 本文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9级专业方向选择指南
一、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2009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进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习。结合学院师资力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该大类设置五个专业方向:“热工A(电厂热能动力)、热工B(热工过程自动化)、热工C(热力发动机)、热工D(热能工程)、热工E(制冷与低温技术)”,每个方向人数上限如下:热工A
65人;热工B
45人;热工C
60人;热工D
40人;热工E
30人。
二、专业方向简介
1.热工A(热动):本专业方向面向国内大中型火力发电厂、核电厂、地方热电厂、电力设计、科研机构、电力安装建设部门等,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大型火电厂锅炉、汽机、热力发电厂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知识。在工程设计、电厂热机的调试、安全经济运行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受到初步训练。
2.热工B(热自):本专业方向面向国内大中型火力发电厂、核电厂、地方热电厂、电力设计、科研机构、电力安装建设部门等,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大型火电厂热力设备与系统的专门知识,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知识。在电厂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设计、设备调试、安全可靠运行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受到初步训练。
以上两个方向的授课任务主要由热能工程研究所全部教师及热科学、能源环境工程研究所的部分教师承担。主要研究课题有电厂热力设备的节能与改造,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强化传热技术在电厂的应用,电厂热工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进,煤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火电厂的安全可靠性分析等。
3.热工C(热机):本专业方向主要讲授内燃机及车辆动力配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汽车、内燃机发电机组、船舶和机车动力、摩托车、内燃机及零部件生产、销售、维护等公司和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习模块课程能够掌握内燃机及车辆动力配置的专业知识、熟悉汽车与内燃机运行和操控的基本方法,满足本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
本方向的授课任务主要由内燃机研究所和交通运输研究所教师承担。目前正从事汽车发动机电控及检测技术、汽车排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内燃机燃烧理论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一批国家和地方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同学们将通过毕业设计工作参与其中,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学习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4.热工D(热能):本专业模块主要培养具有热能生产及利用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工程监理、运行和保养维修等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能系统掌握热工、制冷基本理论,熟悉热工设备、热力系统及监控等有关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从事热能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系统设计、制造、安装、工程监理、运行、试验、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5.热工E(制冷):本专业模块主要培养具有制冷、空调、暖通和低温系统与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工程监理、运行管理和保养维修等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能系统掌握热工、制冷与低温基本理论,熟悉制冷设备、暖通空调、制冷与低温系统及监控等有关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从事制冷、暖通空调与低温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系统设计与制造、安装、工程监理、运行、试验、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以上两个方向的授课任务主要由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全部教师、热科学研究所和能源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的部分教师承担。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效节能与强化传热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制冷低温和暖通空调系统的研发与优化设计、数值模拟与控制仿真,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多相流与传热,
CO2和氨制冷系统的研发与设计优化分析与节能技术,高效热力设备的研发与设计分析,建筑物综合节能技术,供热系统设计与节能控制,室内空气质量与污染物控制技术。
三、专业方向选择方法
1.
实行个人报名和学院调剂结合的方法,保证各专业方向人数基本协调;
2.
每人填报三个志愿。如只填一个,在无法满足时将调剂到未报满的专业模块;
3.
确定专业方向后必须修完所选专业方向课组的全部课程,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选修其它专业方向课组的课程,考试及格可获得学分记入成绩单。
四、几点说明
1.
五个专业方向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2.
本院现有“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五个工学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及车辆工程两个专业硕士点,推免研究生数量约占应届毕业学生数的10-13%,各专业均有接收推荐名额。
3.
2009级分专业后,综合测评及推免工作均按照各自专业方向(模块)进行,名额分配按照当年学校下发到学院的名额比例进行分配。
4.
附表2是国内招收上述五个专业硕士生及博士生的高校名单,适当分流对拓宽报考本校和外校硕士专业途径,提高录取率有利。
5.
专业选择中,学生如有特殊情况,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并交给辅导员。
6.
若需进一步了解个专业方向的情况,可向下列教师咨询:
专业方向
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
热工A/热工B
陈莲芳
92264(O)13031702231
热力实验楼212
路春美
92264(O)13964003402
热力实验楼308
热工C
王桂华
95623(O)13668822125
教学八楼219
程
勇
96530(O)13969191197
教学八楼219
热工D/热工E
邵
莉
95654(O)13708924985
热力实验楼309
韩吉田
99060(O)13173022361
热力实验楼302
总体情况
辛公明
92428(O)15063339998
东配楼二层教务室
史良君
92771(0)13361075877
东配楼二层
五.时间安排
10月21日
下午3:30
讲学厅109
各专业方向负责人介绍专业情况
10月28日中午12:00之前
以自然班为单位将填报志愿表交2009级辅导员朱恪川老师
10月31日
公示各专业方向学生名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1/10
热能与动力工程各专业方向课组计划表
课组号
开课学年
开课学期
课组属性
限选学分
专业方向
备注
18010
3
2
必修
8.5
热工A(热动)
具体课程见
附表1
18011
3
2
限选
4
18010
4
1
必修
10
18011
4
1
限选
4
18012
3
2
必修
8.5
热工B(热自)
具体课程见
附表1
18013
3
2
限选
4.5
18012
4
1
必修
9.5
18013
4
1
限选
4
18016
3
2
必修
11.5
热工C(热机)
具体课程见
附表1
18017
3
2
限选
2
18016
4
1
必修
8.5
18017
4
1
限选
4
18014
3
2
必修
9
热工D(热能)
具体课程见
附表1
18015
3
2
限选
4
18014
4
1
必修
9
18015
4
1
限选
4
18018
3
2
必修
10
热工E(制冷)
具体课程见
附表1
18019
3
2
限选
4
18018
4
1
必修
8
18019
4
1
限选
4
附表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类别
课组号
课程号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开课学年/学期
专业方向模块名称
专业必修课组
18010
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2.5
48
3/春
热工A(热动)
18010
18014000
锅炉原理
3
56
3/春
18010
18043000
汽轮机原理
3
56
3/春
18010
18061000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
2
38
4/秋
18010
18008000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2
36
4/秋
18010
18048000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3
56
4/秋
18010
18051000
热力发电厂
3
54
4/秋
限选课组
18011
18002000
泵与风机
2
38
3/春
18011
18046000
燃烧理论
2
37
3/春
18011
18071000
专业外语
2
36
4/秋
18011
18083000
电站锅炉运行与燃烧调整
2
36
4/秋
专业必修课组
18012
18087000
热工自动控制原理
3
57
3/春
热工B(热自)
18012
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2.5
48
3/春
18012
18018001
火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
3
54
3/春
18012
18008000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2
36
4/秋
18012
18017000
火电厂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2.5
48
4/秋
18012
18047000
热工保护顺序控制
2
36
4/秋
18012
18049000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
3
56
4/秋
限选课组
18013
18002000
泵与风机
2
38
3/春
18013
19087002
微机原理与应用
2.5
49
3/春
18013
18071000
专业外语
2
36
4/秋
18013
18083000
电站锅炉运行与燃烧调整
2
36
4/秋
专业必修课组
18016
18036000
汽车发动机构造
2
36
3/春
热工C(热机)
18016
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2.5
48
3/春
18016
18029000
内燃机设计
2.5
45
3/春
18016
18084000
内燃机制造工艺
2.5
45
3/春
18016
18085000
汽车构造
2
36
3/春
18016
18031001
内燃机实验技术
3.5
81
4/秋
18016
18032001
内燃机原理
3
54
4/秋
18016
18039000
汽车理论
2
36
4/秋
限选课组
18017
18041000
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
2
36
3/春
18017
18071000
专业外语
2
36
3/春
18017
18005000
车用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
2
36
4/秋
18017
18028000
内燃机燃烧学
2
36
4/秋
18017
18033000
内燃机增压技术
2
36
4/秋
18017
18034000
内燃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2
36
4/秋
18017
18045000
燃气叶轮机械
2
36
4/秋
专业必修课组
18014
18011000
工业锅炉
2
39
3/春
热工D(热能)
18014
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2.5
48
3/春
18014
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2.5
48
3/春
18014
18055000
热水锅炉
2
36
3/春
18014
18012000
供热工程
2
36
4/秋
18014
1801600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2
36
4/秋
18014
18043000
汽轮机原理
3
56
4/秋
18014
18052000
热力系统
2
36
4/秋
限选课组
18015
18015000
环境工程概论
2
36
3/春
18015
18002000
泵与风机
2
38
3/春
18015
18044000
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
2
36
3/春
18015
18046000
燃烧理论
2
37
4/秋
18015
18071000
专业外语
2
36
4/秋
专业必修课组
18018
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2.5
48
3/春
热工E(制冷)
18018
18090000
低温原理与技术
2
37
3/春
18018
18068001
制冷原理与设备
3
57
3/春
18018
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2.5
48
3/春
18018
1801600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2
36
4/秋
18018
18024000
空气调节
2
38
4/秋
18018
18025000
冷库技术
2
38
4/秋
18018
18059000
吸收式制冷机
2
38
4/秋
限选课组
18019
18015000
环境工程概论
2
36
3/春
18019
18002000
泵与风机
2
38
3/春
18019
18012000
供热工程
2
36
4/秋
18019
18071000
专业外语
2
36
4/秋
附表2:
硕士专业名称
具有本硕士专业的学校
具有相应博士专业的学校
动
力
机
械
及
工
程
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军事交通学院,华北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通信学院,四川工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所,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热
能
工
程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学院,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石油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
流
体
机
械
及
工
程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东北电力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四川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焦作工学院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江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工
程
热
物
理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制
冷
与
低
温
工
程
南京大学,天津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州工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