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化验车间安全预案

化验车间安全预案 本文关键词:化验,预案,车间

化验车间安全预案 本文简介:化验车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4.1.化验室概况化验车间在,西邻,北与氯氢装置隔路相望。现有职工人,其中管理人员人,主要分析设备台;承担整个烧碱装置的分析任务,分析样品主要有盐酸、烧碱、液氯、次氯酸钠、硫酸、原盐、润滑油等。4.2.重点防护危险点源4.2.1.采样存放室,日常存放各种化工产品十多样。4.2

化验车间安全预案 本文内容:

化验车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1.化验室概况

化验车间在

,西邻

,北与氯氢装置隔路相望。现有职工

人,其中管理人员

人,主要分析设备

台;承担整个烧碱装置的分析任务,分析样品主要有盐酸、烧碱、液氯、次氯酸钠、硫酸、原盐、润滑油等。

4.2.重点防护危险点源

4.2.1.采样存放室,日常存放各种化工产品十多样。

4.2.2.控制分析室,内有盐酸、烧碱、次氯酸钠、硫酸、三氯化铁、氯气、氯化钡、氢气等。

4.2.3.化学品仓库,存有强酸、强碱、高猛酸钾、火棉胶等易燃易爆。

4.2.4.各分析室的电气设备。

4.2.5.各岗位上的化学药品。

4.2.6.各采样点。

4.2.7.氢气瓶房有氢气6瓶,氧气2瓶、氩气2瓶。

4.3.突发事故危险性预评价

若发生突发事故,将产生四类毁伤:

火灾、化学危险品中毒、爆炸、触电。

现对8个目标的毁伤程度作如下判断:

着火、爆炸、伤害半径5m

着火,伤害半径2m

伤害半径3m

可能伤及在岗人员

该岗人员中毒

引起静电火灾,爆炸或摔伤

燃烧、爆炸、伤害半径10m

爆炸、伤害半径10m

4.4.事故等级

轻伤、

厂级、

市级、

特种事故

4.5.化验车间救援组织机构

4.5.1.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4.5.1.1.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

指挥本单位的急救分队,协助全公司的应急救援行动,发布警报信号。

负责向公司报告化学事故救援情况。

负责本单位应急救援分队的组建、训练和救援器材的供应。

4.5.2应急救援小组

4.5.2.1.消防小组

组长:

组员:各班班长,班内安全员。

4.5.2.2主要职责

了解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

熟悉使用各种消防器材。

负责消除事故后果,负责和上级安全部门、设备调度、部门联系。

4.5.3.医疗救护小组

成员:各行管人员和班长

4.5.3.1.主要职责

掌握中毒人员的急救方法和急救器材的管理,主要有急救包、临时担架。

对受伤人员的救护。

负责和公司工会(医疗队)联系以及县医院联系救护事项。

4.6.发生事故的处置

4.6.1.几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及救护措施

4.6.1.1盐酸

透明或微黄冒烟液体,蒸汽有强刺激味,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强的刺激腐蚀性。

吸入:移至新鲜空气处,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

皮肤:用微温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污染物。

4.6.1.2硫酸

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有强烈吸湿性,易溶于水。

对皮肤和粘膜具有很强的腐蚀

性。

吸入和眼睛接触的救治方法同盐酸。

皮肤:用毛巾将表面的硫酸清除,以免硫酸遇水放热现而加重损伤。然后脱去污染衣着用清水冲洗,可用4-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就医。

口服: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内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4.6.1.3氢氧化钠

白色、无臭,不挥发的固体,易溶于水,属强碱,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吸入:移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用微温和水冲洗30分钟。

皮肤:微温水冲洗,在流水下脱去污染衣服,可用稀醋酯进行中和。

口服:漱口,用10-15个蛋清灌胃或饮水250ml。

4.6.1.4.防护措施

A)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B)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C)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D)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

E)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F)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引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己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4.6.1.5.氯气

A)理化性质

性状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

熔点(℃):

—101℃

沸点(℃):

—34.5℃

相对密度:

2.48

B)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危险特性

高毒:具强烈刺激性: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会发生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放火放毒服,在上风出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壮水、泡沫、干粉。

C)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接触限值:

1mg/m3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漱、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聚停或喉头痉挛而出现“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再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此外我厂生产的液氯成品温度为-22.7℃,易对人体产生冻伤,故日常生产中要防冻伤。

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拖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尽快洗胃。就医。

D)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面具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E)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引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

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F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带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G)

废气物处置方法:建议把废气通入过量的还原性溶液中(亚硫酸氢盐、亚铁盐、硫代亚硫酸钠溶液),中和后再用水冲至下水道。废水中的氯气和氯化铝电解中氯气回收。

4.6.1.6附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

腐蚀等化学危险品必须专橱管理,由两人保管,帐物相符。

暂用不完的余量要送回橱中保存。

领取应由经理签字。

禁止非使用人员乱动和使用。

发现丢失要保护现场到安全生产部、后勤保障部、东城派出所报案。

4.6.2.触电和摔伤事故的特点与救护

4.6.2.1.触电

分电伤和电击,事故多发期为6、7、8、9月份,电击后摔伤造成二次事故的现象多。

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切断电源,若呼吸心跳停止,应开展人工心肺复苏,要坚持除医生做出无法救治的诊断外,不得轻易终止。

发生电器火灾先断电源,如情况危急可带电灭火,注意和事故点保持4m距离,严禁用水和泡沫。

4.6.2.2摔伤

高处附落者多呈休克。如发现无呼吸和心跳,应在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转送医院,如怀疑有及脊椎骨折,切忌使脊椎作过伸、过屈的搬运工作,应用滚动法滚到担架上或3人平托至木板上。

对颈碓损伤,要由专人托下颌和枕骨,保持中立位,用衣物或沙袋放在头颈两侧,防止头部转动,否则会立即造成心跳、呼吸停止。

车辆运输时,宜采用,足前头后平卧位。

4.6.3.发生火灾,事故扑救

4.6.3.1着火岗位和附近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拿起配备的灭火器具,就地抢救,消防小组成员要临时现场指挥。

4.6.3.2.快速拨打公司火警电话

,讲明化验起火的部位,燃烧物资的性质特点;报清自己的单位、姓名。

4.6.3.3派人在楼下和主要道路口,等候消防车并指引道路。

4.6.3.4化验物品起火,易造成大量的浓烟,撤退人员要弓身、弯腰,匍匐前进,并用水沾湿毛巾堵在口鼻上。

4.6.3.5救援小组要及时和工会卫生室,120急救中心联系。并进行现救护。

4.7.发生事故的救援步骤

4.7.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化验领导小组和调度室、安全设备科、消防队、工会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4.7.2化验消防小组迅速展开灭火并引导公司各救援分队和消防车辆进入现场,介绍情况。

4.7.3化验医疗救护小组,迅速开展现场救护,并和工会医疗小组乃至县医院联系,联系电话分别为

4.7.4事故控制后,领导小组参与集团公司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查原因,提措施。并分出设备经理和设备员,维修人员参加公司的抢修小组尽快恢复生产。

4.8.有关规定

4.8.1.领导小组和救援小组本着“专业对口、统分结合”的原则建立。并依情况变化,确保人员到位。

4.8.2.对各种救援工具,经常检查,使其完好。

4.8.3.每年训练二次,提高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

4.8.4.每月集中一次,学习和研究紧急救援工作。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