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人材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点
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机动掌握。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在具体作法上,既可以在进入新课前简单明了的点明题旨,进行扣人心弦的激发;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注入”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在课后询问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劳技课,会不会影响其它课程学习?”他说:“我喜欢上劳技课,它不仅教育我怎样做人,而且还使我掌握了一技之长,能调节我的学习,使我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提高记忆效果。”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一个“精”字,突出一个“动”字,由灌输性教学变为趣味性教学。针对基础差的学生爱动手,不爱动脑的特点,每次操作比赛选几名上台表演,让多动手来促进动脑。这种做法能激发全班学生来学劳技课。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有位家长说:“学校现在开设的劳技课,不是我们以前学的农基课。学习它,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其它文化课,反而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三、渗透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不论什么学科都要讲究美感,写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节奏美,下棋,要讲究棋形美。当然,劳技课教学也应遵循审美规律。例如,学习刺绣、编织、配菜、缝纫等,学生不仅要学习工艺技能,而且要学习合理地选择色彩,安排线条布局,设计花色式样等艺术技巧。学生的作品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是一种美的感受。在讲授《摄影技术》前时,先出示两张放大的像片,一张船工拉纤的优美协调动作,一张三峡大坝雄伟壮观的劳动场面,从教法上讲,具有良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同时它直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一位同学在实践报告中写道:“通过几次拍摄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摄影的基本要领,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四、劳动技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力是身体素质的主要内容,人的体力通过运动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技术不但能体现体力的生理意义,更重要的是经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活动方式和作用途径,发挥体力的最大效能。同时,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增强体力,协调学生脑力劳动过分而体力劳动不足的矛盾,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当然,学生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是体育锻炼,劳动不能代替体育,但从目前中小学的体育现状看,学生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是显然不足的。生产劳动也是一种锻炼,近几年来,我们带学生去学校花卉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既弥补体育的不足,又能锤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者的要求。
五、劳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若长期囿于小环境,小圈里,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是在教室单独进行的,如默读背诵、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等,人际交往也多是以课桌为中心的小圈子,特别是钻入书山题海后,学生活动的范围更加狭小,这对他的生理健康是不利的。而劳技实践活动,可以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关系,我在上劳技课时很注重这方面,如在泥塑雕刻等许多劳技作品需要两个人以上配合才能完成,迫使少数个性孤僻的学生寻找合作伙伴,在劳动中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经过实践,事实确是如此。而且教育所要选择的劳动实践具有多样性和教育性。多种形式的劳技给学生提供了多变的自然和人际关系,打破教室内以课桌为中心的小圈子,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实践证明:劳技一旦成为教育内容和手段就能有力地促进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达到以劳辅德,以劳益美,以劳增体的效果,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应更好地发挥劳技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