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8分)
1、本题主要考查汉字读音的识记情况。答案B。A项中“捧场”应为chǎng,C项中“辟谣”应为pì,D项中“徇私舞弊”应为xùn。
2、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字形的识记情况。识记字形,应以理解词语含义为前提,并结合汉字构造特点进行。答案C。A项中“毗临”应为“毗邻”’“鼎礼膜拜”应为“顶礼膜拜”,B项中“熨贴”应为“熨帖”,“额首称庆”应为“额手称庆”,D项中“寻物启示”应为启事,“意兴斓珊”应为“阑珊”。
3、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运用,包括实词近义词的辨析和虚词的正确使用。答案C。“沉浸”是指泡入水中,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是指对某个事物深深地迷恋。原语境谈的是意境,而且横线后面跟的是“其中”,所以应该选“沉浸”。“而且”是表递进的连词,“但是”是表转折的连词,根据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应该选“但是”。“体察”是指体会察看,“体验”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原语境是要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选“体察”。
4、本题考查对常用成语的积累。在考虑全句的语境基础上,扣住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原则去进行判断。答案A。“为虎作张”,指帮助敌人、坏人干坏事。句中要说的是“主犯”,自然不搭配。
5、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识记、文体知识的了解。答案B。徐陵编辑的是《玉台新咏》,《乐府诗集》是郭茂倩所编。
6、本文考查对作品名言佳句的背诵,要求能够准确地识记作品原文。答案C。A项应改为“来吾道乎先路也”,B项应改为“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D项应改为“随意春芳歇”。
7、本题也是考查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答案是C。第一副对联中,“两岸青山”“三千白发”暗扣李白“两岸青山啼不住”“白发三千丈”两句诗,“谪仙”一词更是直指李白。第二副对联中,“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表明说的不是苏轼,而是一位与苏轼同风格的豪放词的代表词人,下联表明该词人是南宋词人,所以应为辛弃疾。第三副对联中,“笔诤时政”“新乐府”表明诗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及讽喻诗,“神归东洛”说的是白居易晚年,退隐洛阳,死后葬在洛阳。第四副对联,下联所提《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金石录》是李清照夫妇心血的结晶,所以说的就是李清照。第五副对联,下联谈到“诗继少陵”(“少陵”即是“杜少陵”杜甫),说明所指应是承继杜甫的诗人,而辛弃疾是以词著称的,所以只能是陆游。
8—9题考查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第8题答案D,错在“脂粉之气”的评价上。第9题答案是C,词中“拟把归期说”“离歌”等都表明这首词的主题是“离别”。
二、课内文言文(共20分)
10、本题考查第六单元一些易读错的字的字音。答案是B。A项中“蓼洲”应为liǎo,“明诏”应为zhào。C项“垣墙”应为yuán,“若偻”应为lǚ。D项“龙蟠”应为pán,“孤癖”应为pǐ。
1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答案D。“稍”,应解释为“渐渐”。
12、本题考查对文言中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答案C。“烛”,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1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通假字的积累和辨识。答案是B。A项中的“采”通“彩”,C项中的“赀”通“资”,D项中的“曷”通“何”。
14、本题考查对汉字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和积累。答案D,句中“湮没”义为“埋没”,与今义相同。A项中“疾病”义为“病重”,而今义是名词;B项中“方丈”义为“一丈见方”;C项中的“动摇”义为“摇动”。
15、本题考查文言中的偏义复合现象。答案是B。例句中“作息”偏指“作”。A项“父兄”偏指“兄”,C项“公姥”偏指“姥”,D项“弟兄”偏指“兄”。
16、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答案B,两个“相”都表偏指,可翻译为“他”。A第一句中的“以”,介词,可译为“根据”,第二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身份”;C项第一个“因”是副词,可译为“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可译为“根据”;D项第一个“见”表示动作行为由对方发向自己,可译为“我”,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
17.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词的理解。答案C,两个“零”都是“流下”的意思。A第一句中的“谢”是“辞别”的意思,第二句中的“谢”是“告诉、嘱咐”的意思。B第一句中的“意”是“意料”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意”是“心意”的意思。D第一句中的“适”是“出嫁”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适”是“适合、依照”的意思。
18.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等。例句是被动句,答案A。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天的翻译。答案是B。正确理解应该是:我们社里的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
三、课外文言文(共12分)
20.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中的实词含义的理解。文言实词一般都有几种义项,在阅读时,应根据特定的文意,正确理解和选择该词的即时即境的含义。答案B。“辨”,意为“言辞漂亮,巧言”。
2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判断。要求学生能联系课内文言语句,进行准确的认定和辨析。答案D,两个“且”均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的“或”分别表示“有的(书)”和“有时”;B项的“顾”分别作连词“只,不过”和动词“回头(看)”;C项的“犹”分别解释为“还”和“同样地”。
22、本题考查文言语段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答案B,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中“瑞”是活用为意动用法,C项没有活用,D项是名词活用做状语。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的能力。答案是A,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算没有房屋的巢。
2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答案是A。文中所写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并非是幻想中的闲居生活。
25、略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共6分)
26、本题考查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归纳文章的重点内容。答案要点:一是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悲哀的,一是音乐总是处于游离状态,不确定。
27、本题考查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通过文段语句的阅读和体会,理解文段中重点语词的深刻含义。答案要点:有计划的安排使人不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一个又一个恐慌。
28、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准确理解能力。答案A。B项“写出了大家心中有但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感受”过于绝对。C项分析作者不喜欢大鼓书及弹词“是因为它们都远离了音乐的实质”与原文不符,D项认为“作者还是很喜欢流行歌曲的”是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深深的忧虑”也找不到根据。
五、语言表达(4分)
29.略
六、作文(30分)
花事
那是一个初春的夜晚,我第一次惊叹于花儿的勇敢。
在昏黄的路灯下,一颗洁白的花树绽放得如火如荼。一片片细小的花瓣相互簇拥,我看到的不是花朵,而是花树。她们如此绚烂地盛放,仿佛不知明天的枯萎。她们确实不知。一阵尚未温暖的春风吹过,一树花儿相继被吹落,飘零在空中,一如一场春雪,毫不留恋,奔向最终的归宿。一场花事,将了;而后,便是叶的世界。
花儿是清醒的,它们把自己最美的样子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然后面对死亡,把自己变得枯黄干瘦的躯体埋入泥土。花儿的清醒给了她们勇气。生之最绚烂时便是对生命的最大恩慈,这时的死亡,也变得珍贵起来。
如同烟火一般,瞬间的一刻化为永恒。而其它的,不过是些不重要的事,于是转瞬的温暖沉淀在心底。
我目视这一场花事。需要勇气,一种小小的却带着伤别的勇气,如同送别即将远行的好友,心中的不舍凭着这份渺小的勇气化为信中的祝福。因为清醒,便知道离别是为了更珍惜下一次相遇;一次失利,因这种渺小的勇气转变成希望;因为清醒,才想到绝望中的希望也许更容易被找到;一次争吵因这种渺小的勇气而终止:又因为清醒,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自身的缺点。
在平凡的生活里,那种“舍身取义”的大勇气是很少见的,而需要的,往往是这种渺小的勇气。它教给我们要敢于直视每一次失落,如同那一树的洁白的花朵,因为有了灿烂的人生,于是直面死亡,因为还会生出花朵,于是安心离去。当我们看到困难时,只要一点点勇气,从不同角度审视它,也许会有另一种风景。而闭目不视,只能一味地躲下去,终不能清醒。
我要清醒,因此我需要这种小勇气,尽管会有失望,但不会后悔,这便是我要的人生。
若说一场花事已了,你所领悟的勇敢,又有多少?
[评语]:“勇气”这个话题容易写俗,写空,但这篇文章独辟蹊径,从花儿的开放写起,起笔就扣人心弦。在考场上比较短的时间里,能够有这样的构思,应该归功于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和努力积累。
当然,由于时间比较紧,有些句子还欠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