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模拟练习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模拟练习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偌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来就是汉胡①,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如果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甲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②。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也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乙深沉;可能会丙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也可能会迷恋于民众舞台的柳暗花明。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神志痴迷,不知所以。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偌(nuò)大杂揉五方杂处(chǔ)目不瑕接

B.偌(ruò)大杂糅五方杂处(chǔ)目不暇接

C.偌(nuò)大杂揉五方杂处(chù)目不暇接

D.偌(ruò)大杂糅五方杂处(chù)目不瑕接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浩荡深厚沉湎B.浩瀚雄厚沉湎

C.浩荡雄厚沉醉D.浩瀚深厚沉醉

3.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言以蔽之B.生机勃发C.柳暗花明D.不知所以

4.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来迎接友人来访的一项是

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

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5.某高校毕业生听完著名就业辅导专家张教授的报告后,深受启发,立刻用手机给张教授发短信,希望得到帮助。下面四条短信中用语恰当、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教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学生××

B.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务必要回复我!学生××

C.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D.张教授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请您尽快把邮箱地址发给我。情急之中,虽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学生××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9题。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来。

C.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

D.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

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任选4题作答)(8分)

①在《诗经•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倾诉了妇女婚后的辛苦劳作,“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泉涓涓而始流”,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③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

⑤《赤壁赋》一开篇,在月夜秋江美景中,苏子“举酒属客,,。”

⑥在《窦娥冤》“刑场”一折中,窦娥指天斥地:“地也,。天也,”,表达了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③题。(20分)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②瓦瓯: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xk|b|1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①传统意义的中国人,对于“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是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内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探索中,对于“我”的关注,自然地就继续向“内”的方向深入,引出“心”这个范畴。

②“心”是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等,但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个内涵,是它常常倾向和暗示一种“主体性”,就是说当人们谈到“心”的时候,总是自然产生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即使讨论别人的“心”的时候,其口吻就像一种“设身处地”的类似于“主体”的角度在说话。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这个“心”,就有这种感觉,这首诗中杜甫好像和几百年前的孔明获得了一种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种“良苦用心”。在这种陈述的习惯中,“将心比心”的说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含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着“做人”“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当你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背后假设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正”“仁”“爱”“恕”等,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生命伦理道德的。“心”的主观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这种观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关系公开地“伦理化”,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解释为一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取材于费孝通《将“心”比“心”》,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是关乎自我体验和修养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

B.“心”常常倾向和暗示“主体性”,说到“心”时,总会产生“心心相通”的感觉。

C.“心”代表“做人”“为人”方面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因为它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

D.“心”有主观性和道德性,它把我与世界联系起来,由外而内,达到“经世济民”。

15.下列诗句中“心”符合文中“心心相通”的意思的两项是(4分)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D.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E.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6.阅读下面材料,请从第③段中选三个四字词语(不含标点),填写在下面方格中,指明“我”实现愿望的正确途径。(5分)

材料:在英国最古老的一个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醒悟了,我发现我实现愿望的途径是错误的。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排骨里的萝卜

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

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

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

⑤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韦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

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

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也离家越来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

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来,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

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源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

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

(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

B.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C.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

D.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

E.文章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

18.文中说“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章,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

19.文章以“排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语言精练得体。3、15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同类热门::

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xxxx

高三语文复习试题四模

    以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模拟练习》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模拟练习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模拟练习》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