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高考语文冲刺训练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解题押解思想解放浑身解数
B.管教教书反对xxx教学相长
C.降解投降降龙伏虎夜幕降临
D.露天露骨崭露头角藏头露尾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善长寒暄出奇制胜先礼后兵
B.轻佻修葺不稂不莠川流不息
C.渡假暴躁涸辙之鱼涣然一新
D.和谐荟萃走头无路潸然泪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黄土高原是我们民族的发祥之地,无数在地下的文物被出来,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②我厂早就,凡是冒用我厂名义生产、推销“红梅牌”精制豆油者,一经,立即追究法律责任。
A.湮没发掘声明发现
B.埋没挖掘声明查获
C.埋没发掘申明查获
D.湮没掘掘申明发现
4.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A.坐着旅游车在山间公路上行驶,对两旁络绎不绝的景色真是赞叹不已。
B.他的父母都是画家,平时耳闻目睹,慢慢的他也喜欢画几笔了。
C.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艺术家,两个人的成就很难等量齐观,说不上谁的成就更大。
D.某个超级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总是对别国说三道四,对自己却闭口不谈。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
A.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B.评价文学作品语言,不在于看它用了多少华美的词句,还在于它的词句是否贴切,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C.在星期日的义务植树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参加了,只有王英同学因为发高烧没有参加。
D.这里的人民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经过长达三年多的奋战,终于修成了一条通向山外的大路,有力地促进了本区的经济发展。
6.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较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辉煌起来,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独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
。
A.①后来就隔膜起来了
②许多科学家便都涉猎于艺术,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B.①后来就分割开来了
②不少艺术家开始垂青于科学,许多科学家也都涉猎于艺术
C.①后来就分割开来了
②许多科学家便都涉猎于艺术,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D.①后来就隔膜起来了
②不少艺术家开始垂青于科学,许多科学家也都涉猎于艺术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节选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的形态化,是作家的主体意识与客体形象经过作家形象思维所达到的审美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番典型化的工作。诗人臧克家把它形象地喻为蜜之于花的关系,说“从获得材料到生产出产品好似采取百花造蜂蜜一样”,这种源于花而精于蜜的突变,得力于蜂的“酿造”劳动,是一种质的飞跃。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应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一种高度的真善美价值;在艺术形式上,要具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一种新颖独特的审美价值,以求达到高度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此其一也。其二,经过作家艺术概括的典型形象,又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所谓真,是指它体现了真实性、真理性和客观规律性,就是说,作为典型形象,必须具有重大的社会认识价值,能够揭示客观事物某些特定的本质方面,给人以巨大的启迪;所谓“善”,是指实践生活的情感评价、认识和态度,它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所谓“美”,是指典型形象的创造,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将审美意象与审美物象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展现艺术典型真善价值的同时,又显现着艺术典型形象的美。总之,文学之于审美,就宏观而言,从生活到艺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典型化;就微观审视,人物形象的创造――真善美的融合统一,其艺术真谛,皆源于审美,审美是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特质。
诚然,不同文体的作品,其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各有所侧重。大型史诗性的叙事文学,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它的真善价值,它的认识教育作用,比之风景、抒情诗画,要强烈突出得多。后者的审美作用则更明显,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艺术家必然将其道德评价、审美评价注入其作品中。
总之,文学作品的“教”与“乐”应是和谐的统一。这样,。
7.第一自然段中画出横线的“它”和“酿造”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下列解说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它①现实生活和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
②主体形象与客体形象达到的审美统一
酿造③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典型化加工
④使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第一自然段内容的一项是()
A.典型化的形象是作家主体意识与客体形象在审美上的统一
B.典型化的形象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C.文学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D.文学作品应当有新颖独特的审美价值
9.在第一、二自然段之间的方框里,作者纠正了两种错误观点,其一是:文学只有审美作用,可
9.在第一、二自然段之间的方框里,作者纠正了两种错误观点,其一是:文学只有审美作用,可脱离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而独立。下列说法中能纠正这一说法的一组是()
①文学作品可对人产生综合影响,从而塑造出高尚完美的人性
②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道德观、审美观,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③文学作品中“真、善、美”是互相渗透的,认识、教育、审美不能分割
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本文最后的横线上应填进一句话,下列各项中较恰当的的一项是()
A.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文学作品
B.才能正确而充分发挥文学应有的社会功能
C,“寓教于乐”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D.才能塑造出“真、善、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僚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猝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
东陵生闻而叹日:“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不盗也,则无宁以
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逾他守也。”或曰:“彼非贤也,将间而括其藏与其郡人之资以逸。”曰:“有之。今之守亦孰有不括其郡之藏若赀而逸者哉!”愚山子曰:“甚哉,东陵生言也!推其意足以砥守。”
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牒往牒:授予官职的文书
B.诘朝守出诘朝:第二天早晨
C.然不敢暴语暴:猛烈
D.胥逸去胥:全、都
12.对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替代对象,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其守也②并歼其从者
③知其禁也④而其行鲜不盗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13.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得正确的一项是()
A.入境无敢舍(之)者
B.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粤)
C.(监司)以卒环太守舍
D.东陵生闻而叹曰:“(盗)异哉……”
14.下列语句,都是叙述或评论假守的一组()
①金陵人以部曹出守②出示禁游客
③知其禁也,心惑之④讯其籍里名姓
⑤其守而贤,即犹逾他守也⑥将间而括其藏与其郡人之资以逸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
15.下列各项说法中,完全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强盗杀了真太守金陵某人,并让其中能力最强的冒充真太守
B.假太守到任一个多月,既廉洁又干练,颇有政绩,雷州上下对其政绩一片赞扬
C.金陵某人的儿子到雷州,发现太守是假的,就暗地向监司告发,监司计擒了部分盗贼,并依法处治
D.作者认为东陵生的议论很对,足以砥砺所有当今做太守的人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履,否者虽至戚必坐。(3分)
译文:
(2)吾旦日饭守而出子(2分)
译文:
17.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默写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小题)(4分)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
(2),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6分)
采桑子欧阳修
(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二)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两首词的上阕,都写了游西湖时的感受,但重点不一样,请简要说出其区别。
答:
(2)第一首下阕妙在一个“疑”字,你认为“疑”字妙在何处?请简要作答。
五、(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有删节),按要求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接受一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
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到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穿着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
不买了,谢谢你吧。
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
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
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
是我一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
你几年级?
差不多二年级。
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
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
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
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
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
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
我问,这些有多少?
小女孩抢着说,15斤。
我掏出了3块钱,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说,3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10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服。
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我在外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
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出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
我问,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妈有病,没有奶水。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
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一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9.文中写“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感到自豪起来”,又说“这是不是一种残忍呢”,从本文看:
(1)“自豪”是因为什么?
(2)又认为是“另一种残忍”又是为什么?
21.对比是本文用得较多的手法,试举两例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1)
(2)
2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
B.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
C.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对亲人的又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更丰满。
D.在我问黄豆有多少时,小女孩抢着说15斤,表现了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情。
E.全文结尾段是作者对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们警醒。
六、(12分)
23.根据已有条件,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这段话。(4分)
无论晴天、雨天、月夜、雪朝,西湖都各有一番风姿。因此,爱西湖的人又有晴湖、雨湖、月湖、雪湖之说。有人爱暖风丽日的草长莺啼,,
,。
24.按下面的要求扩写两段话,每段必须与“第一次”相关,并用上“第一次”这个词,字数都不得少于40个。(4分)
(1)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2)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25.将下面这个句子改为单句,不得改变基本内容。(4分)
科瓦斯把研究恢复视力和感觉的工作作为重点,并且已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取得了进展。
答:
七、(60分)
26.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然收获越多越好,可是有时也要学会放弃,请以“学会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但不得写成诗歌和剧本。自拟标题,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D(A依次为jiě,jiè,xièB依次为jiào,jiāo,jiào,jiàoC.依次为jiàng,xiáng,xiáng,jiàng)
2.B(A善—擅C渡一度;涣—焕D头一投)
3.A(“湮没”,有逐渐埋没义;“发掘”多与“宝藏、文物、人才”等搭配;“声明”有公开说出让大家知道义;“发现”适用于一般单位,“查获”用于执法部门。)
4.D(A项应为“扑面而来”;B项应为“耳濡目染”;C项应为“相提并论”。)
5.A(B项“还在于”应为“而在于看”;C项“基本”“都”矛盾;D项“克服”与“挫
折”不搭配。)
6.A(前空“科学与艺术”自身不会发出“分割”动作;后空照应开头句的词序。)
二、
7.A(注意文中的语句“作家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典型化的工作”。)
8.C(原文说,“典型形象,又是真善美统一体”,与“文学艺术”并非一个概念。)
9.B(①讲了“综合影响”;④只讲了“美”。)
10.D(A、B、C三项都不如D项切合文章中心,文中“这样”提示此处该有总结性内容。)
三、
11.C(应为“突然”“一下子”)
12.D(①金陵人某;②他的;③泛指一般太守;④强盗[或:这里]。)
13.A(B应为“雷”;C应为“吏”;D应为“此”,即这件事。)
14.C(①真守;②真守之子;③真守之子。)
15.C(A“能力最强”不对;B“颇有政绩”程度过重;D不是“作者认为”。)
四、
16.(1)不久,太守出告示禁止游客入境(1分);本郡辖区不许接纳一个金陵人(1分),否则,即使接纳太守的至亲也要给接纳者定罪(1分)。
(2)我明天请太守吃饭(1分),让你出来跟他对质(1分)。
17.(1)朝如青丝暮成雪;(2)沧海月明珠有泪;(3)烟笼寒水月笼沙。(对一句1分,两句2分;三句4分。)
18.(1)第一首侧重写泛舟西湖之上,饮酒作乐,一醉方休的乐趣;后一首主要写对西湖景色的视觉感受。
(2)一个“疑”字,与上阕的“醉”相呼应,交代了产生“行云却在行舟下”“水中别有天”这种感受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己醉了,二是湖水清澈、平静。收到了物我一体的艺术效果。
五、
19.“死死地抱着罐头”,表现出小女孩对罐头的珍惜,而这种珍惜,又反映出小女孩家境的贫寒。“就是不吃”表现了小女孩仅七八岁就知道克己让人的好品格。(珍惜、贫寒、克己让人三个要点,写出一个1分,两个2分,三个4分。)
20.(1)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追求美丽、享受生活,而这又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2)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竟要通过长时期的不懈的体力劳动去追求仅仅是一件花衣服这样的目标。
21.(1)从村干部的吃喝与小女孩家的极度贫困对比,揭露了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
的麻木、冷漠,使本文的社会意义更为广阔。
(2)用自己起初上车后的睡意和后来怎么也睡不着对比,表现了自己难以平静的心情,(又如,以自己的皮大衣、车上的暖风与小女孩打满补丁的破旧棉衣,露出脚趾的鞋对比;用小女孩听我说不买豆后“泪蛋蛋就滚了下来”,与我买豆之后“笑得更甜”对比等等)(每个例子1分;对一例分析正确1分,两例都正确3分。)
22.A、B(C、写小女孩的母亲,主要是反映出小女孩的家境。D、不在于表现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情。E、用“批判”太严重。错一项扣2分,错两项扣3分。)
六、
23.示例:有人爱烟雨迷蒙的花红荷绿,有人爱晶莹无涯的湖光水色,有人爱红装素裹的玉树琼枝。(必须补三句,必须照应上文。)(每写对一句1分,全对4分。)
24.(1)只要是描写,任何“第一次”都可以。如:第一次得满分,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上台领奖……
(2)必须议出理来。如:①任何成就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②认真对待“第一次”,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③第一次成功并不值得骄傲,重要的是……;④第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总之应是观点性的议论。
25.示例:①科瓦斯的以研究恢复视力和感觉为重点的工作,已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取得
了进展。②把恢复视力和感觉作为研究重点的科瓦斯,已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取得了进展。
七、26.参照高考评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