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节课是中国政治近代化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道路上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
2、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以及高一历史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我把教学目的分作三个层次。第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以及历史意义和教训;通过对教材文字、插图的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科学地评价戊戌变法,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3、重点;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戊戍变法的一些基本知识,我把重点放在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以及教训上。
4、难点:
本节难点较多,但为了突出问题,设定为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上。
5、教材处理。
按大纲要求一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背景提问、过程讲解、结果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我在制作课件的同时,也介绍一些历史方面的网站,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询,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李鸿章在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图片导入新课。并提问:简要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突出两点,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第二,帝国主义加紧资本输出。
(二)讲授新课
1、背景
提问:对一场运动的背景一般从哪几个角度去分析?(社会、政治或阶级、经济、思想等)
投影显示:社会经济阶级思想
然后由学生依次回答,最后显示参考答案(注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提问:思想包含哪几个部分?(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填表:(投影显示)
人物时间行动思想主张
王、郑
康有为
梁启超
提问: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教材文字进行分析)
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经历了以下过程:
上书—宣传—论战—上折—建会—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提问:(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为什么?
(2)、假如你是一个维新派官员,你会向光绪帝提供那些建议?
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通过简要分析使学生明确几点:第一,其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康有为的行动比他的宣言退步了,并结合教材文字简单交代原因。第三,通过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历史上任何带有进步意义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分组讨论:变法的性质?变法的历史意义?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问:有的人说,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悲剧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还有的人说,变法使慈禧太后重新上台,对中国的发展有弊无利。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这里特别欢迎学生展示在互联网中收集的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最后请看我的板书设计。
四、教学效果
通过我的教学,希望达到以下效果:
1、使学生愿意听历史课、愿意学历史课。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路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