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音乐与诗歌(一)说课教案
课题: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
课型:新型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人教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三单元第六课
课前准备:提前向学生布置收集古典诗词音乐作品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1、音乐与诗歌的历史渊源
2、古典诗词歌曲四种创作风格类型作品的对比欣赏
3、表现与创编活动
4、拓展与升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四首诗歌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感受音乐与诗句完美的贴
切、珠联璧合,对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了解古代词调音乐、现代通俗音乐、无调性音乐的艺术特征。
2、通过表现与创编活动,学生充分将想象力与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诗歌音乐作品的意境,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
3、通过拓展与升华环节,学生对古典诗歌音乐作品有重新认识,了解不同作曲手法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四种不同作曲手法表现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对比鉴赏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共性——表情达意,并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互补性——非具象性与语义性结合
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像、视、听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2、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3、启发学生能通过听辩、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得体验,并能即兴创编活动。
教材分析:
《诗经五首》是作曲家金湘应中央民族乐团委约创作,1985年完成,作曲家手法即传统又大胆创新,使古韵与新意于一体,《葛生》(选自《唐风》)是一妇女悼念亡夫的诗,四处烽烟,田无荒芜,夫君战死沙场,她一面哀悼死者独眠荒野,一面顾影自怜,并怀着忠贞爱情,欲于百岁后同眠,曲作者采用暗淡、低沉的羽绸式,以舒展而伤感的音调,一字多音旋律表现女主了公悲切的内心世界。
教材中几首古典诗词配乐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运用拟古型的创作手法谱写,以达到保留古音古韵的目的,但与学生现实的音乐欣赏水平有较大差距,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音乐与通俗音乐进行对比鉴赏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以利于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内涵。
古典诗词歌曲根据作品风格共分四种类型即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非传统型分别选用《葛生》、《春晓》、《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等歌曲。
学情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人,丰富知识的储备与独立人格的完善,令他们对人生充满好奇与探究,“一言堂、照本宣科”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奇迹,关注学生,拓展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课前学习者利用多渠道寻找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展示学习成果,使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通俗音乐无疑是当代高中生的挚爱,用他们熟悉的通俗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一个良好切入点,打通未知知识——传统古典音乐普及的桥梁,在对比鉴赏中接受不同音乐风格的创作与情感体验。
教学理念: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基本上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作品欣赏,并且横向关系结合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诗歌、戏曲、舞蹈等。这种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体现,不仅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也全面了解音乐广泛的存在于生活中其他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中。此课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走进音乐与诗歌这种古老艺术形式,去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高中音乐课不同于初中,鉴赏≠欣赏,要求教师应在文化层次上、音乐风格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同时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编,让学生参与课堂走上讲台,让自我才华得到体现与认可,增强学生自我成功的表现欲,这种因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学习音乐兴趣提升的最大源动力。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情感与美的体验,为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