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报社:2016年6月20日,湖北省重点中学名师、恩施中学语文教学部主任谭本公受邀来到湖北民族学院报告厅并作了专题讲座。为全校师范生举办题为《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生涯》的讲座。 “发展新要求”讲座,该讲座的言论经搜狐网报道后引起广泛共鸣。 今日,应读者要求,说新斋分两期出版了讲座全文,如下:
■了解学科特点和规律,做一名清晰的语文教师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学科的历史发展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定位有正确的认识。
1. 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1.民国时期
现代语文教学起源于清末,形成于民国。 民国时期的华文教育继承了悠久的文言教育传统,开创了白话文教学的前沿潮流。 它与现代汉语的悠久根源相连,积淀了现代汉语的丰富生命力。 这里主要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李进喜:国语运动元老李进喜在《新国语教学法》中明确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语”和“心”两部分。 如图所示,它还对汉语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划,强调了形式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它第一次为语文学科注入了独特而稳定的内涵,使语文教育脱离了文学、哲学。 家里的处境很尴尬。
朱自清: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只需这样解释:培养阅读思想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发展思想、培养情感。 前者是汉语独有的、独特的。 朱自清的观点强调,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和能力。 我们还注意到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
叶圣陶:真正对后世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叶圣陶先生。 他的许多著作和观点往往成为后世中国教育理论的源泉。 叶圣陶认为,中学文科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 这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他认为,教师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读、写,而不需要等待老师的解释或纠正。 将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科举分开,我们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造福人生。 我们相信,一个有自学能力和习惯的人,将终生学习并受益匪浅。 叶圣陶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阅读和写作,并提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生有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语文学科奠定了基调。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后,中小学正式设立国文科目,它是民国国文科目的延续,但绝不是民国国文和国文的简单合并。中国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时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席叶圣陶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对汉语有一个流行的解释:“口语是语言,书面语是文字”。 这是权威人士给中国学科起的权威名称。 明确了汉语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是语言,凸显了汉语语言文学的一贯特征。 因此,语言学习与应用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个理念几十年来一直主导着中文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语音、词语、修辞、段落理解的落实。 课堂教学的步骤基本遵循这个节奏。 (补充当时的教材编写和阅读心得)
三、近二十年的变化与争议
“老百姓怀念语文”:高考恢复后,一张试卷定终身。 语文的学习和教学逐渐随着高考的指挥棒翩翩起舞。 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型人才,特别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开放,社会对西方的看法从单纯的经济和技术转向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 西方尊重个性、重视想象力和创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传统的课程教材和高考模式却没有适应这种变化。 相反,它变得越来越狭隘,严重制约了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激进分子的严重不满。 1997年,《南方日报》发表洪玉平的《误导百姓——也谈语文教育》一文,严厉批评了目前中国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轻视人文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教育现状。 。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 一时间,人们对汉语的误解,成为悬在汉语教学和汉语教师头上的大马士革剑。 以至于谭老师整天提心吊胆,不敢表明自己语文老师的身份。 那时的语文教师常常挂出自嘲自怜的口头禅:前世我杀猪,今生我教书;前世我杀猪,今生我教书; 前世我杀过人,今生我教国文。 这次讨论直接引发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致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调整。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与泛人文倾向的泛滥:为了调整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开始。 此后,国家也逐步实施了各省自主高考的政策。 一时间,语文教育理念五花八门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语文教学课堂热闹非凡。
新课程改革的矫枉过正,是基于对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语文教学的不满。 在十几年的实际运作中,逐渐走上了一条泛人文主义倾向的道路:脱离文本语言,大谈人文陈词滥调、空话,脱离教学基础的实施,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兴奋和美丽。 直接后果就是人文内涵没有提升,基础语文能力却严重下降。 字迹不好,单词拼错,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严重缺乏,语言表达向婴儿期表达发展,甚至词不达意。 这引发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广泛关注。 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泛人文主义倾向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1999年、2000年高考作文及评分标准补充介绍)
二、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正轨
随着我国国力逐渐强大,民族复兴的目标提出,语言的重要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真正的汉语”概念,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提出“正确的汉语”概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进提出“正语”概念。大学进一步强调语言教学才是汉语教学的正道,随后获得了北京市丰台区汉语奖。 教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关然荣附和道,他们大多从汉语的本质和民国大师身上寻找证据。 人们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教学,脱离文本语言、谈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要求。 甚至有人强调,汉语学科必须走民族化道路,研究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讨论仍在持续且广泛。
纵观语文学科的认知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争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指导方针: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容忽视。 其本质特征是语言。 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但要以语言文本的内容为基础。 (教育实际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