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观后感 内容页

阿长与《山海经》:感受褒义词背后的爱意

在本文下方留言,获得置顶的读者,附送本文推荐的“大家小书”一本;转发文章并截图发送后台的读者,随机附赠“大家小书”一本,赶紧参与活动吧!

阿长与》一开始就说:“我”“憎恶她的时侯……就叫她阿长”,这也许定了一个基调:这一大段就是写“我”对“阿长”的恶感。具体描述中的用词,虽然也否认了这一点,“憎恶”之外,还有“不大钦佩”,“讨厌”阿长与《山海经,“疑心”,“无法可想”,“不耐烦”,“诧异”,“大吃一惊”,“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严重地指斥”,等等。

然而,问题就在这儿:莫非阿长真的就这么“讨厌”吗?莫非“我”对于“阿长”就真的只有“憎恶”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不说别的,单是我们这种读者,读了这种文字,就不会对阿长形成厌恶。就拿文章对阿长两个动作的精典描写来说吧——

最厌恶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哪些事,还竖起第二个脚趾,在空中上下晃动,或则点着对手或自己的太阳穴。

一到春天,午睡时,她又张开双腿双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草席上,又早已烤得这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首先是两幅绝妙的人物素描画,也是典型的小说家笔法:寥寥几笔,一个虽“切切察察”,却也没有多少心思,心眼,即所谓“心窄体胖”的乡下女性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说这是“经典描写”,是由于随后只要一说起“阿长”和生活中类似“阿长”的人,我们就会想起这“上下晃动”的“手指”,这床上的“大”字,但是忍俊不禁,发出会心的笑容。也就是说,读者的情感反应,不是“讨厌”,而是认为“可笑”,并且……还有点“可爱”,是不是?

这样的文章字面意义、意向和读者阅读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差别,是很有意思,颇耐寻思的。

这儿,有一个“童年体会”和“成年回述”之间的差别问题。应当说,所有那些“憎恶”“讨厌”“不耐烦”……都是小鲁迅的真实感悟,虽然也有点夸张放大,便于和后文产生强烈反差。但成年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爱情却要复杂得多:他从长姐姐所有那些颟顸的举动,所谓“迷信”的背后,见到、感遭到了一种真诚的,浓郁的爱意:她这么“极其诚恳地”期待说吉祥话,送“福橘”,祈求“一年到头,顺顺溜溜”,除了是为自己的“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他更从中看见了长姐姐那位普通的乡村保姆性格中真率、可爱的一面。

这都是成年鲁迅所愈发珍视的。他把文字里的那些“言外之意”巧妙地传达给了我们,于是,就有了后面所说的和文字表面指向不同的理解和爱情反应。——顺便说一点,鲁迅和许多“迷信”的批评者不同,他是仍然在为农户的“迷信”辩护的:早年在《破恶声论》里就强调,所谓“迷信”,虽然是“向上之民,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趣(趋)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并且说:“农人耕稼,岁几无休时,递得余闲,则有报赛,举酒自劳,洁牲酬神,两愉悦也。”一些自诩“志士”的知识分子却要大加干预,“则志士之祸,烈于暴主远矣”。直至晚年,提到山东人敬财神时还说:“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敬佩的。”那么,鲁迅讲到阿长“极其诚恳地”要求“我”说吉祥话时,大约也是怀有一种理解的怜悯,因而赞赏之意吧。

因而,我们读和教文章的第一部份,其难点和重点,都在这儿:怎么从一系列的富含褒义的成语背后,品位出、感遭到其间的善意和爱意,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语感”的培植。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元旦问候”这一段,假如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的处理,将阿长的“郑重”——“惶急”——“十分欢喜”的情感发展阿长与《山海经》,以及相应的“我”的不解——“惊异”——“大吃一惊”——如释重负,惟妙惟肖地抒发下来,从中领悟到阿长的“可笑”与“可爱”,也就无须多说哪些了。

图片源自网路侵删

新书推荐

《鲁迅作品研读》

TAG标签: 阿长山海经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