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观后感 内容页

陶渊明金钢怒目式的作品和其平静自然的诗风是否冲突?

陶渊明一生曾多次出入官场,最后一次离开的是台江帝义熙元年(405年)。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候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困,遂见用于小邑。于时事件未静,心惮远役,广德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凄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丁氏妹丧于汉口,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归去来兮辞》序)

从上文看,因生计所迫,加上身边亲朋故旧的“怂恿”,正好又遇上家叔力所能及的帮忙,陶渊明硬着头皮出任了安乡知县,全家老少饭是可以吃饱了,自己喝点小酒也没了问题,但整天泡在乌烟瘴气的官场,又要与各色人等周旋,仅仅是为了攫取这点口腹之资,他深感自己的沉沦与堕落,“深愧平生之志”,他起初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热血男儿,“先师有祖训,忧道不忧贫”,到现在,想想自己只为“贫”纠结,而“道”已被自己抛到了九霄云外,自然自责不已。

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_陶渊明金刚怒目_陶渊明怒目金刚

使得陶渊明下决心下狠心离开官场的导火索其实如萧统《陶渊明传》所言:“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宋书·隐逸·陶潜传》与《晋书·隐逸·陶潜传》所载略同。)

据《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督邮为郡佐之一,“汉有之,掌监属县……功曹之极位。”

陶渊明金刚怒目_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_陶渊明怒目金刚

督邮属监察官,意旨监察属市长官,依法起诉,冷漠无情。

李膺为徐州节度使时陶渊明金刚怒目,“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列传》)

陶渊明怒目金刚_陶渊明金刚怒目_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李膺列传》))

范滂任清诏使至荆州时,“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月令而去。”(《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范滂列传》)

陶渊明金刚怒目_陶渊明怒目金刚_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

魏晋时,王濬任河西从事,“守令有不清廉者,皆望风自引而去。”(《晋书》卷四十二《王濬列传》)

刘毅“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创投偏官者甚众。”(《晋书》卷四十五《刘毅列传》)

陶渊明怒目金刚_陶渊明金刚怒目_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

陶渊明有没有经济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当时督邮较普遍的专横、冷酷,乃至猪肉里挑腿骨的做派,陶渊明应当有所耳闻,与其等着受折辱,不如一走了之。

离开官场,回到田园,泼面而至的甜美空气陶渊明金刚怒目,让陶渊明倍感内心的一阵轻松,但精神上的一时舒展、平和甚或自在,照例还是解决不了生活上没完没了的苦闷与窘困,“躬耕从未替,寒馁常糟糠。”(《杂诗》)“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所以,陶渊明没办法真正快活上去。“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白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以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检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题记)这般如此换来的“欢笑”,是洒满酸涩的。

故,“质性自然”的陶渊明,出离“樊笼”般的官场,回到大自然,回到田园,回到“共话桑麻”的人世间,他是能做到平静自然的。但是,“忧道不忧贫”的先父祖训,“贫富常交锋”的个人生活遭到,以及当时社会的众多不公与黑暗,也时常让陶渊明吹胡须撅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