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是吃竹笋的好时节。 中国人吃竹笋的历史悠久。 《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其枝重要如笋蒲”。 讲述了饮酒吃嫩笋、香蒲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爱吃春笋。 至于怎么吃,他倒是有一个好主意:把春笋放在蒸锅里,和米饭一起蒸,这样春笋的清香就可以和米饭融为一体。 吃完竹笋后,白居易还劝友人:“别犹豫,吃吧,南风吹竹。” 吃这么美味的佳肴不要犹豫,因为晚了你就吃不到了。
《新唐书》还记载,唐朝时,有一个官署,叫“丝竹监”,负责宫廷内竹子、芦苇的种植和养护,以及窗帘、竹子等竹制品的供应。篮子。 不过,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责任,就是每年竹笋季节向宫厨提供新鲜的竹笋,供皇室享用。 看来,在唐朝,喜欢吃竹笋的人并非只有白居易一个。
为了能够时时吃到新鲜的竹笋,古人也是想尽了办法。 宋代,赞宁和尚专门编撰了一本《竹笋书》,其中记载了一种“养藏法”:用一个大陶坛盛住新笋,沿坛沿封住缝隙。用湿泥。 ,通过隔绝阳光和暖风,可以推迟竹笋的生长期。 鲜笋生长季节结束后,人们仍然可以享用美味的鲜笋。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是著名的“吃货”。 他被贬黄州时,写了一篇《猪肉颂》,记录了猪肉的烹调方法。 我相信苏轼在春天炖肉的时候一定会加入春笋。 苏轼原本以为吃春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有一年春游描写竹子的诗句,他看见人们在春耕时吃芹菜、春笋当饭。 他不禁感叹:“西安人应该是最幸福的,煮芹菜烤笋来支付春耕的钱。”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初到黄州时,记录了自己居住的寓所周围的环境,还乐观地提到:“长江绕郭知其美”。山里有好竹,就能闻到竹笋的清香。” 长江绕城而过,就知道这里盛产鱼类。 周围的山上都是竹林,站在那里就能闻到竹笋的清香。
黄庭坚和陆游都喜欢吃苦笋
在众多的笋中,苏轼肯定会喜欢苦笋。 苦笋第一次吃的时候会觉得苦,但再尝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浓浓的甜味。 苏轼故里四川所产的苦笋非常有名。 诗人黄庭坚曾被贬四川,爱上了苦笋。 我很喜欢吃苦笋。”他还称赞苦笋脆嫩可口,微苦而味美,性温而浓,多吃对身体无害。
苦竹笋和凤尾鱼的搭配,堪称一道美味。 北宋诗人何柱,曾旅居苏州,后到京城谋事。 他非常怀念江南的苦笋、凤尾鱼:“苦笋、凤尾鱼之乡味美,梦江南。” 他回忆说,他在江南时,三月曾到过江南。 九曲池畔风景秀丽。 那时,嫩柳条在风中飘扬,人们正在吃着美味的凤尾鱼和苦笋。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江南梦啊!
陆游也喜欢吃苦笋,还专门为它们写了一首诗:“盘藜中眼神忽明,平行头剥白玉婴”。 藜麦和风信子都是春季的野菜,古人常用它们来代指简单的饭菜。 陆游河说着,突然眼睛一亮,原来是那盘淡饭上的嫩白笋。
我想明朝的老师吴承恩一定很喜欢吃竹笋,因为竹笋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 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也喜欢吃腌笋。 在辣椒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用生姜来腌制辣笋。 唐僧和弟子取经归来,在唐太宗设宴的宴会上,奉上“姜辣笋”。 此外,由于竹笋味道鲜美,也是做汤的好食材。 比如《红楼梦》中提到“酸笋鸡皮汤”、“火腿鲜笋汤”。
李渔、张岱、袁枚各有各的吃法。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对于吃笋颇有丰富的经验。 他在《闲暇时的一件事》中提到:“论素菜之美,谓之清、净、香、脆。” 能满足这样条件的素菜并不多,竹笋就是其中之一。 并且毫不掩饰地称赞道:“这是最好的素菜,肥羊嫩猪,怎能与之相比。”
绍兴坡塘的笋也很有名。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曾在绍兴城南有一座“天景园”。 花园里的湖泊与外面的水道相连。 每年春天,破塘采笋的船只都会经过这里。 张岱允许采笋工自由进出,每次采笋工满载而归,他们都会报答,总是选择最好的笋送给张岱。 采笋工呈现竹笋的方式颇为新颖:经过天景园时,他们并不多停留,而是将大竹笋抛入水中,喊一声“捡笋”,然后轻轻划桨。 园丁听到问候,就划了一条船出去。 这时,采笋的人大部分都走了,园丁只好把漂浮在湖面上的大竹笋捡回来。
张岱形容,断笋形状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莲藕,甜如蔗糖。 他认为,好的竹笋只需要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来烹制,直接煮熟后味道“一言难尽”。 但每次吃笋,张岱仍心生愧疚:自己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吃到了如此美味的春笋,感到非常羞愧。
与张岱的煮笋不同,清代著名的“吃货”袁枚吃笋十分讲究。 袁枚老师大概不喜欢吃煮笋吧。 他认为竹笋既可以与荤菜搭配,也可以与素菜搭配。 他还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切洋葱的刀不能用来切竹笋。” 否则描写竹子的诗句,竹笋的新鲜度就会丧失。 被摧毁了。 竹笋可以作为配料。 例如,制作鸡肉丁或鳗鱼丁时,可以添加笋丁或鲜笋。 单独吃竹笋的方法有很多种。 例如,可以“取鲜竹笋,加盐煮沸,入筐烘烤”,制成腊笋。 另外,袁梅老师还提到了一种“参笋”,就是把细笋做成人参形状,加蜂蜜水来吃。 这种吃法当时在扬州相当流行,而且价格昂贵。
杜甫可能不喜欢竹笋
不过话说回来,竹子喜温暖,在中国南方生长得很好。 但到了秦岭、淮河以北,其生长就大大减弱了。 三国时期的《笑林》里有一段“汉人煮竹篮”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汉中人到吴国,吴人用竹笋招待他。 他不认识,吴人含糊其辞地解释道:“这是竹子。”
汉族人觉得竹笋好吃,就拿家里的竹席来煮,但是煮不熟。 于是他向妻子抱怨道:“吴人太狡猾了,竟然这样欺骗我。” 这当然只是一个夸张的故事,但这也说明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北方的一些地方并没有大片的竹林。 人们确实不能一直吃竹笋。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吃竹笋。 例如,杜甫就是一位资深的竹子爱好者。 他还写了一首《咏春笋》:“林间长出无数春笋,柴门密密麻麻的行人。慧绪上次见竹子,从来没有出来迎接客人。” ” 竹林里长满了春笋,柴门和小路都被堵住了。 尽管如此,杜甫还是愤怒地拒绝欢迎那些来看竹林新芽的人。 想必如此热爱竹林的杜甫一定不舍得吃竹笋。 (邱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