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内容页

江苏省苏州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规划“十一五”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九五”、“十五”这十年,是江苏省苏州中学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的十年。四届四次教代会1996年初通过的、后由省教委“转发各校,供参考”的《江苏省苏州中学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所确定的“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得到了扎实推进。1997年3月,学校首批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试评估验收,并于xxxx年3月转评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据来自网络媒体的报道,不久前学校被列入了我国首届“100强中学”名单。民间机构的评选虽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但多少反映了社会的认同程度。十年中,学校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以及省“德育先进学校”“科技特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由四任校长先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的省、市“八五”“九五”教育科研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两次获得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高中毕业生本科达线率和高分率持续处于领先地位。有3名学生分别在第30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第11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第35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金牌。xxxx年3月科技信息大楼的落成、文庙公园的回归和xxxx年9月北端两幢新教学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学校校园整体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办于1996年的立达中学已成为市民首选的品牌学校,并将迁入新址。苏州中学园区校拔地而起,初具规模。苏州中学“一体两翼”的格局已具雏形。学校坚持“一个中心”(即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创新”(即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三个推进”(即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推进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集团化)、“四个跨越”(即在教育质量上、硬件上、办学效益上、师资队伍的水平上有新的跨越)以及“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服务兴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以科研为先导、以后勤为保障”,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办学目标已经并正在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学校“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率先发展的要求以及广大市民对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精英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殷切期望来看,苏州中学作为一所具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新学历史的名校,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都还具有巨大的空间。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即便是对照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我们还存在不少相对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有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一流的生源”。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五星级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五个方面25项评估指标,我们有的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论是“一流”,还是“先进”,都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性的概念,是在同其他类型或体系的教育的对比中呈现的,是在世界教育体系的相互观照、比较和评估中产生的。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自身纳入世界体系,在交流、观察和反思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在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审视、借鉴和互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世界性竞争中赢得先机。发展是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有机统一的综合体现。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固然重要,质量水平的提高则更为艰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依然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3)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将“把教育搞上去”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联系起来论述。这次会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也是江苏省苏州中学着力研究和实践的开端。19xxx,学校在依据《江苏省重点中学基本合格标准》所作的自查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教育思想不断端正”,“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同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每一个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首先要胸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树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出于公心,献身教育,不计个人得失,不讲个人荣辱,不论个人成败,真正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而不在升学教育上争高低”。正是凭着这种热诚、胆识和执着,江苏省苏州中学一以贯之地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十年磨一剑”,于xxxx年3月,完成

了《普通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主报告《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建构》。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主动学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是对已有教育的继承,是在已有教育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既不把已有的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而采取一概否定、盲目冒进的态度,也不把过去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和许多合理的作法看成是已经实施了的素质教育而因步自封、不思改革。这是我们以往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我们继续坚持和推进素质教育,并把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二、“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选择

(4)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发展的全局,并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5)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立足于改,着眼于新,致力于本,示范于先”,并以此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立足于改”,就是要继续高举教育改革的旗帜,让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社会的需要。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都离不开改革。除“名相办学,名流掌教,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这些历史因素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中学得益于改革,也得名于改革。我们要继续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改革来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

“着眼于新”,就是要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就是要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关键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使学校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进而创造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

“致力于本”,就是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实在“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办学理念上。“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的基本内容是:①对学生来说,发展涵盖和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和谐的发展;②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则是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③在教学领域,发展还特指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④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实施最充分的因材施教;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⑥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从价值取向来看,具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的发展价值。近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当前的发展价值,即每天的进步和发展。中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所作的各方面特别是能力方面的准备。远期发展价值即终身发展的价值。这三者的一致性集中表现为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前者要有利于后者;⑦学生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也是一个整体,因而必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⑧鉴于学生处于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播媒体最发达、社会环境最复杂、价值冲突最显著和最激烈的时期,必须让他们学会选择;⑨通过重点中学示范、实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让非本校学生也或多或少从中受益;⑩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示范于先”,就是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在“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这四个“率先”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定位

(6)xxxx年前,在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素质教育、办学效益等方面全面达到江苏省普通高中五星级评估标准。确保学校首批进入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的行列。

(7)在学校已连续三次获得省“文明单位标兵”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8)xxxx年前后,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世界名校之一。

四、“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工程

(9)继续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大以苏州中学为核心的集团化运作的力度,打造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充分利用“存量不减,增量放开”、“用存量保公平,以增量换资源”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机遇,在保持公办教育的已有规模,切实提高公办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采用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社

会资本乃至海外资本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结合校园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在立达中学原址筹建苏州中学国际部。在总结中国科大少年班苏州中学预备班20年来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力超常少年儿童的发展、教育和培养体系。凭借“苏州立达学校”股份制办学的灵活机制,在现有初中的基础上,逐步向上扩办高中,向下创办或联办小学和幼儿园。逐步形成集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实验师资培训于一体,幼儿、小学、中学教育改革一条龙的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基地,成为教育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和新产品的策源地和集散地之一。

(10)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当前特别要注重消除和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从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与管理,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主导,构建既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又符合国情、校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教师的能力和特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导向,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从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保障课程开发并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入手,尽快形成一大批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或教材,并使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并能为兄弟学校示范的精品课程。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估,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不断规范学校和各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为。引导、支持和鼓励教师从被动的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实施的设计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教材,使所教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要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用开放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有弹性的课程方案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育方法的改革,加速实现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更加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之中。

(11)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性、全局性的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青年教师培训和培养方案。培训也是一种福利。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珍惜和利用学校所创设的条件,把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和一种使命。在继续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配重心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既要注重把优秀人才选拔到管理和领导岗位,又要有意识地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和教学的第一线,既切实提高学生师从优秀教师的“受惠率”,又使这些教师在学科领域内取得更高的造诣,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为新一代名师的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完善、合理、严谨、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为前提,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操作方式为保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合作中竞争,积极申报评选“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特级教师”“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确保学校获得上述各类称号的教师人数及比例与同类学校相比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继续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广揽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柔性引进”模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进一步形成“事业凝聚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使苏州中学真正成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摇篮和沃土。

(12)切实加强和完善学校德育实体的建设,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所提出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继续围绕“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拓宽思路、创新载体、务求实效。要把德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进一步强化年级组和班级的功能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结合起来。要抓紧制定全面系统的各年级相互衔接的具体的德育目标,合理安排德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各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的合力网络。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德育的多种有效方法,尤其要善于优化组合。要以建立和健全学生品德发展档案制度,完善教育者德育素质的培训、考评制度,形成一支人人都善于进行德育的教育队伍为抓手,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倾向,积极探索和创新富有苏州中学特色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精神支柱,树立远大理想。

(1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加大学校美育的力度和深度,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继续花大力气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精心创设富有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赋予“诚”“信”“思”“勇”以及“质朴大气”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美德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校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这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而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的素质,决非一日之功,决非靠“文化快餐”所能奏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过程,正是文化底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于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的过程,是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的过程。要锲而不舍地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并以学风为核心,以教风为保证,以领导干部的作风为关键,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文化的多元化现象也愈加突出。我们既要承认我国社会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又要始终坚持价值导向方面的一元化主导。社会主义一元化价值导向之所以能发挥其导向作用,是因为这一价值导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1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各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优势学科或强势学科。要大力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积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评价制度。立足学生、教师及教育的发展,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体系。重视社会、家长的评价,不断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搞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医务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在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都要致力于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16)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队、文博场馆、社区以及职教中心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17)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全面启动和实施数字校园工程,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验、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水平整合。通过增建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专用教室等多种途径,较大幅度地提高生、机比。要精心打造业内领先的学校主流网站,力求导向正确、格调高雅、资源丰富、信息充足、链接便捷、交互有序、更新及时、特色鲜明,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名片,对外交流的窗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阵地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园地。要继续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以学校、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扩大人员和教学资源的交流规模。通过友好合作关系的渠道,引进国外课程和教材,引进高水平的外籍教师。尤其要扩大和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校的联系,从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借鉴世界高水平中学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以促进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扎根民族精神,增强世界意识的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涉外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赴境外办学的尝试。

(18)科学合理地利用经费,努力建设节约型学校。这是学校财力资源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一种智慧和谋略。要注重发展与资金筹措、管理的研究。要严格规范各类资金的管理,坚持预算、统筹、节约、挖潜,精心谋划,科学运作,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要尽可能消除经济隐患,而且要为持续发展留有余地。要把节能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的考核之中。

>

五、“十一五”发展的保障体系

(19)学校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关键在于领导。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要继续在“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上身先士卒。要始终把师生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扎实推进“扁平式”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将学校组织中的每个人的愿望、理想、远景整合为学校群体的“共同愿景”。反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坚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切实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力度。只要是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又可以建章立制的都要形成书面制度,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充实和学校工作的实际不断地进行合理化修订。

(20)本规划一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学校及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分项分段实施计划。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