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我校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中间几经变迁。自xxxx年新建1097平方米的教学楼以来,学校从各项基础建设入手,着力改变过去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面貌。进入新校舍以后,学校更是以务实的作风,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浓、环境美”的办学风格,从而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学校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97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教师36人,4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44名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4名教师具有大专学历。学校拥有24个教学班,近1500名在校生。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整合、调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际竞争的复杂性,还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变革,还是教改的迫切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办学规划。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规模比较稳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学校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管理方面,学校从“体制、机制”入手,初步建立形起了一套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制。我校在办学中注重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提倡全面发展,鼓励单项冒尖,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郭墅中心小学对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全体教师的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始终激励着每一位教职员工,并逐渐锻炼培养出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与创造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立志教好学生、能够教好学生。这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并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墅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学生为本的思想,它使外显校园文化与内隐校园文化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洁、美观、高雅、童趣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益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学校师生在关照个体文化生成的同时,也关注集体文化的提升。正是这种校园文化的积淀,为下一步的校园文化发展创新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不少成绩:我校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共有284人次获奖,其中县级获奖的有113人次,市级获奖的有21人次,省级获奖的有21人次,国家级获奖的有8人次。先后有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6个结题。2004年1月,我校的“淮剧进课堂”在中央电视台专题播放。xxxx年学校获得了“语言文字规范校”和“依法治校先进校”。先后5次获得“综合管理先进奖”
这几年来,学校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努力创建“省级平安校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形成稳定、安全的工作局面,达到“省级平安校园”创建目标,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安全、温馨、和谐的学校。
二.教育现代化创建
从决定创建一开始,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对省教育现代化建设16项指标进行了研读,对照评估视导方案,开展了查漏补缺工作。在准备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硬件不软,软件过硬”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办学条件。
2、硬件设施落实到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
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其中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劳技室1个;科学实验室2个,仪器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300米环形跑道1个,体育器材室1个,另外还建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图书室、卫生保健室、广播室、舞蹈室、多媒体教室等专用设施设备,其数量和面积均达标。学校现有图书近3万册,生均图书20册,每年新增图书人均符合标准。
学校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各班级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部电脑,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10多个探头每天运转。
3、校园布局调整规划,育人氛围日趋优化。
学校布局不断合理,育人氛围正在逐步优化。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尽力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宣传栏内有学生作品展示,教室门口的走廊名人名言布置上墙。橱窗、板报等布置协调,在校门内南侧、教学楼山墙及平房外墙创设“文化墙”,喷绘上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各种儿童画及德育内容,逐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
三.建立有效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机制建立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学校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校建立健全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积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党支部努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代会广泛发挥了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中的保障作用,教职工参与意识强,学校的重大问题决策都认真征求群众建议。
2.学校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积极实行目标管理,着力抓好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群体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不断调整充实引进优秀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形成一支心中有目标、手中有课题的教科研队伍,一支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各学科带头人队伍,逐步带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校精心打造名师,数年来培养出一批市、县、镇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师资队伍。
3.学校认真抓实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培育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
学校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明确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对于新来的师范生,学校采取师徒帮教的措施,使新教师尽快的成长,对于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学校聘请市县专家教师做讲座进行“坐堂咨询”,指导教研组活动,以“手把手”形式给予老师指导。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的荣誉和称号,有市十佳优秀辅导员一名、市优秀中队辅导员一名、市优秀快乐中队辅导员一名、县名校长一名、县学科带头人四名、县级骨干教师八名。荣获市级、县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教师有40余人次,教师在市级、县级教学比武获得等第奖的有30多人次名,荣获各类奖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5%。
四.加强课程建设,落实学校育人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
1.学校课程理念的树立
学校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学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积极拓宽了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可持续的发展。
2.学校课程的建设实施
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规定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随意调课和加课,不随意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规定科目,教师不能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学生作业总量和难度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并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大致分为:体育艺术类、人文科学类、科技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本学期,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每位教师在开学初将申报的课程上交,学校仔细进行筛选、归并或更改,统筹安排,开设了具有时代特点、儿童特色、生活气息浓厚的课程,然后由执教者制定教学要求,整理编写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
为了确保拓展型课程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我校把拓展型课程的教学纳入教学工作量,并按照要求排入课表,把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同时与课时工资挂钩,以调动教师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学校的拓展型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拓展型课程的运作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各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程体系和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并以此确立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品质高尚、文明礼仪优雅”、具有‘现代不失传统、规范不失个性、竞争又能合作、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合格的小公民”。
1.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少先队文化
(1)创设少先队环境文化
学校注重创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调动师生的心情,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时注重童真、童趣化的氛围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励志的精神家园、艺术的想象殿堂。在校园大厅的墙壁上,学校挂满学生自己创作的现代儿童想象画,整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文气息,整个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教育景观,让学生置身于艺术世界中,给学生提供思维想象的空间。
(2)创设少先队活动文化
学校通过小队—中队—大队一脉相连的活动体系,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丰富少先队文化,培养他们已经真正成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主人。
爱心文化,就是让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潜移默化的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们分享着“爱”——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向社县、向社会奉献爱心,学会关爱父母长辈、关爱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感恩文化是我校一贯的教育宗旨:学会感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各中队以拍卖的形式,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募捐;在世界“禁烟日”,学生们又自发为禁烟行动签上了自己的名;学生和老师们为身患白血病的孩子送去了捐款和千纸鹤;一支支活跃在社区的雏鹰假日小队深入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为老人和孩子们送去了清凉(温暖)和欢笑;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以个人名义坚持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我们的学生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给予是快乐的”,在给予别人帮助同时,其实也快乐着自己。
细节文化,这同样是学校长期以来崇尚细节管理,细节影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少先队要引导全校的少先队员寻找身边的细节,从小事做起,发现细节、关注细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学期的“读书节”开幕式上,我们都要让学生们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们在走近文学的同时,爱上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又陶冶了情操。
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学校继续以培养"双十习惯"为抓手,培养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双十习惯”的养成教育,各班级根据实际,重点落实一至两个好习惯,设计成中队特色章。从而使队员们的行为规范能落到实处。活动以各中队为主体,自主开展活动,中队辅导员变强制为监督,队员们互相提醒,自主组织活动,自觉履行行为规范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示队员在开展“双十习惯”养成活动中的成果。
(2)学校继续以评比展示为手段,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化。学校以每周“流动红旗”评比为基础,继续切实开展“星级中队”展示活动。在大队部板报栏处,新设“星级特色中队”评比栏,以获得四面流动红旗可摘取一颗星,每周都能得到流动红旗的中队,学期结束将授予“五星中队”的光荣称号,展示栏中还将呈现各中队的“双十习惯”特色章。通过直观性的展示,激发队员的中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促进其自主发展。
3.坚持少先队活动自动化,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打造,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从儿童的课外活动入手,从儿童的双休日活动入手,扩大自主活动,自设多种闪光章,专设集体荣誉章,创立自动化俱乐部,主办科普宣传周,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少先队三级自动化为突破口——加强大队、依靠中队、面向小队,走儿童化、民主化、自动化、文明化之路,提出“自己的小队自己编,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辅导员自己聘,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让队员们通过自觉自愿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发展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自治力和进取力,使队员们真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中对小学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的要求,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师信息化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教师队伍。
首先,学校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会束缚教师的理念和教师的实践;学校不仅实现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目标、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校加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应用促培养,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活动,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着力通过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活动,培养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工作、交流的习惯与能力,唤起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教学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理念和技能的研修,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认真地实践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另外,学校支持和配合县级培训机构,加强对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参加专项培训,使他们成为网络设施维护管理和教育技术研究的骨干,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保障水平。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在全校多个年级普及信息技术课,开齐开足三年级的必修课,拓展其他年级上网信息技术探究课程,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继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方面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校要求各科教师能够经常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熟练使用多媒体与网络设备,使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应用信息技术的课时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