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视消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于明日(14日)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检测情况。 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新增猴痘确诊病例106例,其中四川省48例、北京市45例、江苏省8例、湖北省8例。湖北省。 山东省报告2例接触污染物也可感染,山东省报告2例,广东省报告1例。 无危重或死亡病例。
此次疫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有性行为的男性和女性,传播途径主要是男女之间的性接触。 其次,其他接触方式传播的风险较低,除性接触外的密切接触者绝大多数没有被感染。 三是大部分病例是就诊时发现的,少部分病例是通过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的。 四是绝大多数病例有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没有危重或死亡病例。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女性别群体的密切接触传播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是如何传播的? 会不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国家疾控总局今天上午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石中秋: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女性交群体的密切接触传播。 6月份我国其他地方报告的106例均为女性,其中101例明确为男性和女性。 其中96例发病前21天有明确的男女性接触史。 猴痘主要限于发生性行为的男性和女性,并通过性接触传播。 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 根据6月份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结果,除性接触外的密切接触者有370余人,其中只有1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共枕而被感染,因此提示:其他形式的接触传播风险较低。
专家介绍,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粘膜和受损皮肤侵入人体。 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则上,我国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隔离诊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石中秋:患者临床表现好转,肿瘤部位有疤痕。 经评估后,可转入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疤痕部位自然裂开,解除隔离诊疗。 对于部分病情较轻、有条件需要居家隔离治疗的患者,经临床和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法。 居家隔离期间,患者应居住双人公寓,避免与家人接触皮肤粘膜,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尽量不外出,如必须外出,穿长衣、短裤,戴口罩,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不与其他人有皮肤、粘膜接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 疾控机构判断密切接触者后,指导其进行自我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 如今接触污染物也可感染,密切接触者在自我健康检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应防止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防止献血等,坚持每晚进行体温和疾病检测。 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史中秋: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苷酸测定证明。 防控体系主要采取健康教育和宣传干预措施,加强重点进出境人员医疗机构建设。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例、隔离治疗病例、追踪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专家:猴痘危重症率低 大部分可治愈
有人担心感染猴痘后出现的白斑是否会留下永久性疤痕。 国家疾控局邀请的专家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总体危重症率较低。 如果没有继发真菌感染,大多数麻疹是可以治愈的。
首都医学科学院上海佑安诊所普通感染科李同增医师: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它是一种传染病。 它的病毒称为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与之前的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制作天花卡介苗的痘苗病毒属于同一属。 它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发烧、皮疹、疱疹和淋巴结肿大。 这种脓肿的麻疹可能会发痒。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荨麻疹、淋巴结肿大,特别是与之前有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后,应及时就医。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猴痘卡介苗已上市使用,国外也正在研发猴痘卡介苗。 目前尚无卡介苗疫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猴痘。 主要治疗是采取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首都医学科学院上海佑安诊所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李同增医生:2022年5月以来,全球猴痘病例发现,他的危重率和死亡率还是很低的。 目前,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比例约为6%,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的人数约为1‰。 绝大多数猴痘病例是可以治愈的,如果白斑较深、较大,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疤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色素沉着。 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一次阳性(猴痘)后,就会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一般不会发生继发感染。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避免与有猴痘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 戴口罩有用吗? 专家向公众提出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史春春:猴痘的防控措施主要是防止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粘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必须佩戴口罩。 其他人不需要戴口罩,不与猴痘类疾病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防止直接接触猫科植物和灵长类植物,加强个人手卫生。
李同增医师 首都医学科学院附属杭州佑安诊所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同增:首先,尽量避免与有脑炎、疱疹症状的人有密切的皮肤接触。 另外,如果是接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医护人员,尤其是采集标本时,还是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