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构《花木兰》的创作意图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该片的女导演妮基·卡罗。 这位新西兰人专注于女性和儿童主题。
他的电影《永不屈服》(又名《面对性侵犯》)由查理兹·塞隆主演,讲述了一个女人被迫在矿井工作谋生,反抗男人的不尊重甚至性骚扰的故事。
这部作品非常有说服力,因为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此外,塞隆饰演的女主角在受到无端指责的环境下也有勇气站出来。 最终,她被感动了。 观众豆瓣评分8.0。
除了《永不屈服》之外,2002年尼基·卡罗执导的《鲸骑士》和2017年上映的《动物园长的妻子》都是以典型的女性视角观察世界、反映现实; 另一方面,她执导的儿童剧《小安妮》也获得了美国导演协会奖最佳儿童电视节目导演奖。
可见,迪士尼选择擅长女性平等和儿童题材的妮基·卡罗,无论从商业逻辑还是电影创作上都没有问题。
但也正是因为这位女导演为花木兰这个角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且还引进了很多私货,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确改编花木兰北美取消院线上映,所以这部《花木兰》的故事主线就变得不一样了。从过去。 造成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花木兰寓意深远
在国内观众心目中,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 她保家卫国的故事让她名垂千古,她忠孝正义的品格令人敬佩。
然而,在2020年版的《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勇敢和坚韧被赋予了一个看起来非常东方气的概念。
在真人版《花木兰》的背景下,“气”表面上被理解为令西方人眼花缭乱的中国功夫(尤其是气功)。 然而,如果更深入地分析,“气”不仅仅是一种战士能力。 优秀的品质(影片中反复提到的忠诚、勇敢、真诚)仍然是花木兰这样的人物独有的气质。 只有拥有“气”的人,才能成为引领潮流、力挽狂澜的世界级英雄。
然而,影片有意无意地虚拟化了“气”的概念,使其空灵而难以理解。 这符合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但这大多是创造者的有意为之。
虚幻的“气”实际上对应了西方价值体系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诠释。 熟悉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观众应该都能从《花木兰》中感受到熟悉的公式和熟悉的味道——成长、觉醒、获得能力、承担责任。
与同样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版《花木兰》相比,真人版《花木兰》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
前者的花木兰给人机智、活泼、勇敢的印象,后者则强调花木兰柔弱的外表下坚韧坚强的内心。 这既是“女人要自强”的表达,也是影片对“女人要自强”的反思。 “气”最直观的体现。
真人版《花木兰》中,花木兰的成长曲线被精准地设计和勾勒。 这条成长主线也支撑着整个故事,再加上花木兰和其他几个女性角色(花木兰的母亲)落后的思想和始终以男性为主导的女巫)的鲜明对比,凸显了女性意识觉醒的鲜明意识。
中国演员阵容和西方奇幻故事
《花木兰》选择了全中国人的演员阵容。 除了美籍华裔艺人刘亦菲外,魔女(仙娘)巩俐、皇帝李连杰、可汗李杰、红娘郑佩佩等均由华人演员扮演。
因此,《花木兰》一直处于一种特别尴尬的视觉呈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面孔,说着地道的美式英语,按照西方思维思考事物,不断抱怨东方文化糟粕,肯定西方意识。 这场荒唐的闹剧就这样上演了。
曾经作为港片代表人物成功登陆好莱坞的李连杰,如今在《花木兰》中饰演阴险古怪的皇帝一角。
纵观整部影片花木兰北美取消院线上映,皇帝这个角色既没有体现出一个皇帝应有的威严和威严,又因为服装和道具的混乱搭配,让他完全沦为一个剧本化的工具。
同样沦为工具的还有巩俐饰演的女巫。
影片中,她在两个层面上与花木兰相反(一方面是敌人关系,另一方面是女性对男性至上的态度)。 除了怪异的服装和眼花缭乱的魔法之外,这个角色几乎没有什么说服力,她选择了拯救木兰。 动机不明,最终只能被女性觉醒的意识流所愚弄。
也许这是主创故意的。 除了花木兰性格比较丰满之外,其他配角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女之间的深情、上下级之间的尊重、同事之间的暧昧,都让人感到陌生。 诡异的。
归根结底,主创们太自信了。 他们如此自信,可以用一套好莱坞熟悉的西方故事,按照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修改和诠释,就能精彩地讲述《花木兰》。 最终的结果是,它足够令人反感,无法理解。 中国文化的受众毁了自己的品牌,聪明的结果导致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