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苍穹,在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眼的白色尾焰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明天一早将载着中华儿女的希望和梦想冲上云霄。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首批14名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五星级红旗前庄严宣誓,翻开了航天员历史新的一页中国航天。
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杨利伟、聂海生、景海鹏等8人已怀揣太空梦,5人已缴械离队。而邓清明是首批航天员中唯一没有执行过航天任务、仍在现役的人。
对于55岁的邓清明来说,这是他第四次进入后备机组,这也意味着他再次与飞行梦想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挥员的聂海生,也加入了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神舟九号任务的后备机组。现在他有了第三次进入太空的机会。
梦想太遥远,远在浩瀚的天空。梦想也很近,靠近邓清明每一个踏踏实实的日日夜夜。
在追梦的路上,邓清明从未停下脚步。他们是后备宇航员,他们同样出色。
流动青年
农村青年与广阔天地的故事,从高三开始。
邓清明的母校黄陂中学
1984年,当空军招兵买马的消息从50公里外的宜黄县城传来时,坐在办公桌前的邓清明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机会,却给他带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星空抬头看了无数次已经结下了缘分。当年的他犹豫不决,但最终,父母无条件的鼓励和电影作品中积累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促使邓清明下定决心,要进行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跨界”尝试。生活。.
那一年,邓清明完成了从学生到飞行员的转变。
时至今日,李庆华仍记得哥哥离开家乡时的“盛况”。村口的空地,难得这么热闹。许多长辈聚集在一起为他的兄弟送行,而他和其他孩子则围着他。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时,爸爸很高兴,妈妈却偷偷擦干眼泪,“那是弟弟第一次回县城,后来弟弟专门写信告诉我,他看到一个霓虹闪烁那里有红绿灯。”
邓清明的母校黄陂中学
气喘吁吁的绿皮火车载着邓清明一路北上,但“天高地利,鸟儿飞”的美好想象并没有随之而来。在河北省保定航空预备学校,邓清明经历了学生时代从未经历过的艰苦训练。经过八个月的学前训练,他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的第八飞行学院。真正接触飞行训练的机会。
出门在外的日子里,邓清明每隔一周就会给家里寄一封信。
点上煤油灯,一家六口围桌而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思念哥哥的李清华总是主动帮家里看书信。李庆华回忆,那段时光总是温暖而艰难。大家都想知道他哥的近况,可是又不忍心听到训练的痛苦。“比赛带来的压力好过身体的疲劳。” 李清华说,他哥在家信中提到,福州一共招收了4名预备役飞行员,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我总是说我是一个走出农村的孩子,我愿意吃苦,不想让家人失望。
梦想之旅
从天上到太空,邓庆明用了14年的时间交出了答卷,让家人倍感自豪,填补了中国航天员梯队的空白。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与杨利伟等13名同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批航天员。
对李青华来说,因为他的哥哥,遥远而深邃的空间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李清华清楚地记得,哥哥加入航天队那年,他和妈妈去了北京。参观航天城时,母亲告诉弟弟,希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弟弟飞上太空。
邓清明故里宜黄三中邓清明事迹展
遗憾的是,老人的心愿终究没有实现,但邓清明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
飞上天和航天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从一个九天翱翔的飞行员到一个冲出地球的宇航员,还是要经历千千万万的考验。面对太空真空、失重等不确定因素,面对长期与家庭和社会隔绝的封闭环境,面对可能长达数月的连续工作时间,与飞行员相比,在身体素质、知识技能以及应急决策、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都对航天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宇航员训练科目众多,要求高,有的甚至会让人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以前庭功能转椅训练为例,飞行员只需坚持2分钟,但对于宇航员来说,要求提高了5倍。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刘洋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第一次参加前庭功能转椅训练时,吃力不讨好。训练进行到第五分钟,突如其来的头晕恶心让她脸色苍白,大汗淋漓。
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邓清明几乎付出了一切。他放弃假期和业余时间,将家庭托付给妻子,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创造了历史。作为战友,邓清明不仅感到自豪,更有冲上云霄的动力。他希望能在太空舱里看到地球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备用寿命
梦想并非遥不可及,飞向邓清明的机会三次来到了邓清明的身边。
神九、神十、神十一,邓清明连续三次进入太空任务后备组,但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差距很小,也就是零点几的差距。” 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时,邓清明摊开双手,微微摇头,言语中透出些许无奈。他说,就是这么小的一个缝隙航天员刘洋处理结果,让他停在了发射塔前,让他错过了自己的梦想。
与神九相比,神十的离去让邓清明更加难过。那一年,邓清明所在的中国第一航天员梯队的5名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得不中止飞行和训练。这也让47岁的邓清明意识到,年龄可能会逐渐成为制约他实现梦想、必须面对的问题。
邓清明书画作品
当年停航的陈泉,在神十任务期间,与邓清明是同一个“替补”,处于同一梯队。在谈到实现梦想、飞向天空的话题时,陈泉鼓励邓清明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他说:“不管是主力还是后援,都是宇航员的本分。”
正如陈泉所说,邓清明从未想过放弃。2013年底,“神十”任务结束后不久,邓清明在体检时发现了一颗微小的肾结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么小的石头是不需要处理的。但是宇航员不能,尤其是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有解离的可能。在追梦的漫漫征途上,邓清明的飞天梦第一次被小石块拦住了。为此,他连续进行了两次手术,将结石彻底取出。
在邓清明看来,神十一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发射前一天,总司令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最终的飞行人选。会后,待命的四名航天员接到命令,景海鹏和陈东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而邓清明再次接到后备通知。
邓清明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听到结果后,我真是一头雾水。整个大厅出奇的安静,我感觉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
谈起赴约感受,邓清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他站起来,给了身边的景海鹏一个拥抱。拥抱很长,仿佛要把多年的心血和飞扬的梦想揉进战友的身体里。
还在路上
6次飞翔,6次凯旋。
从杨利伟独自探索天空,到景海鹏三次执行太空任务,18年来,11名航天员问了6次,问了9天。这些太空英雄的名字早已为公众所熟知。然而,在中国第一批和第二批21名航天员中,还有10人尚未实现飞上太空的梦想。其中,李庆龙、吴杰、陈泉、潘占春、赵传东是航天员第一梯队的五名成员。因为停飞停训,所以没有飞行的可能。航天员第二梯队的另外四名航天员,未来仍有飞翔的希望。
邓清明书画作品
只有邓清明是第一批航天员梯队中唯一没有执行过航天飞行任务、仍在现役的成员。
在弟弟面前提起飞天,总是有点敏感。李庆华说,这几年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每年难得见面航天员刘洋处理结果,家里人都不会主动聊起坐飞机的话题。这一次,哥哥主动打电话,将自己执行神十二任务失败的消息告诉了他。“谈到结果时,他非常平静。”
飞还是不飞,作为家人,李庆华的想法很矛盾。他希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的弟弟能够大放异彩,他真心希望在他知天命的年纪,他的弟弟终于如愿以偿,但他又不免担心,如果他这个年纪再去天堂,他弟弟的身体会不堪重负。
没有飞天,他依旧是英雄。在家人眼里,在家乡长辈的口耳相传,在全国人民的心中,这是无可争辩的肯定。
今天的邓清明不再是那个坐在绿色皮火车上好奇地观察着外面世界的农村青年,但他从未停止过飞向天空的梦想。
未来,或许会有无数个“邓清明”,用后备的生命,撑起中国航天事业,奔向星辰、大海、浩瀚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