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报告 >> 汇报材料 内容页

中海28人100万港元闯香港20年:肩负家国使命

核心提示:回顾过去20年,在“一国两制”实践下,香港经受了两次金融危机考验,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背后是中资企业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早在1979年,以中海为代表的中资企业就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立足期:国务院号召“走出去创业”,中资企业应运而生

1979年以前,香港市场几乎被英国资本和中国资本占领。这一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掀起了企业走出去的浪潮。各省市政府和国家部委纷纷来港投资。,中资企业应运而生,中国海外就是其中的代表。

肩负家国使命,中海28人携100万港元入港

早在1978年,时任香港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费益民就力劝时任国家建委主任韩光以香港为跳板涉足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尽快。受到启发,韩光立即将他请来建委建设局局长肖彤,详细商谈后达成一致。

其后,费一民回港,争取香港建筑界对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致函肖彤,要求尽快组织工作组赴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现世界500强第27位,当时叫国家建设工程总局。它立即组成了一个28人的团队。1979年6月1日,正式获准注册成立中国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前身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以下简称中国海外)。今年,1984年,距离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创立的“中国企业元年”还有5年。

远赴湘江,十八罗汉为中海撑起局面

首次进入香港市场,中资企业举步维艰。当时,大陆同胞经常被称为“美国佬”、“表兄弟”,让人心理非常压抑,工作上的困难让这些华人企业更是苦不堪言。

以建造业为例,香港市场等级森严。没有施工许可证,只能被排除在市场门槛之外。早期在香港参与建筑业务的中资企业只能充当大公司的“分包商”,即二包商的角色。

比如中海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康源,名义上是与香港威诚建筑公司合作。事实上,所有的工作都是对方说了算。中海的角色只是一个“包工头”。或低级工作,例如清洁道路。

在立足香港初期,中海曾因缺乏香港工程管理经验而错过了一个名为“信德中心”的大型项目。随后,在母公司中国建筑的支持下,中海精心挑选出18名根基好、业务精通、英语好、年龄小的年轻优秀干部,派往香港参与项目管理业务,大大提高了中海的力量,充实了工作局面。这就是中海历史上著名的“十八罗汉”。

5张C牌,中海正式登上香港国际舞台

C卡相当于国际高级驾照。在香港,拿到5C牌照的公司,都是世界级的建筑公司。为在香港取得突破,中海人于1981年4月25日通过母公司中国建筑在56个国家300多个项目的业绩背景,成功获得5张C牌。这样,中海终于有了参与任何项目投标的资格,有了与世界一流企业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次年,中海从香港公共事务局获得“木湖至大榄涌”输水管道工程(现承载港九地区60%以上的供水)。历时4年艰苦建设。水务署有关负责人向中海赠送了一面绣有“Famous”字样的锦旗。虽然中海自成立以来获得的国内外奖项无数,但这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荣誉对于历经磨难、屡战屡败的中海人来说,显得弥足珍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5张C牌和木湖项目的认可,中海赢得了大量香港政府承建的建筑项目,获得了“平均,

上海股票配资首推中承配资_香港中晖企业有限公司_香港四大中资企业

2003年,中海承建中环填海工程三期工程,为土地资源匮乏的香港拓展空间

成长期:香港回归祖国尘埃落定,中资企业迎来新发展

1984年,“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稳定了香港的投资环境,香港经济复苏,中资企业得以在香港市场发挥较大作用。中国海运不仅在原有业务范围内走在了市场前列,而且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赢得世界赞誉,中海打造香港核心地标

建设香港新机场,为尊严而战

1992年,刚刚从资金短缺、人才短缺、业务空缺等基本问题中走出的中海,面临着与国际公司并肩竞争的机遇——建设香港客运码头。新机场。高水准、高水准的要求,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大型承包商前来参赛。

面对此时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在没有华人参与的情况下建设世界级标志性的机场客运大楼,无疑是中国建筑业的一大遗憾。中海的民族自尊被激发了。为增加中标几率,中海与英国爱明建设、日本前田株式会社等四家公司组成联合体,在新华社、机场管理局、英国政府等几大部门之间穿梭。政府。,与其多次沟通谈判,最终成功拿下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项目。

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于1997年10月投入使用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英国建筑奖二等奖,并于20世纪90年代荣获世界十大建筑成就奖。世纪,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建设项目。中国海运向世界展示了中资企业的实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992年,中海承建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工程,荣获20世纪世界十大建筑成就奖

交钥匙迪士尼,为荣誉而战

除了香港新机场的客运大楼,香港人心目中还有一座标志性建筑,那就是香港迪士尼乐园。

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引进迪士尼乐园,带动香港旅游经济的发展。面对世界级建筑公司的目光和复杂的施工方案,中海多次派员考察美国迪士尼乐园,并积极联系澳大利亚Leighton公司、美国Wynn公司等多家世界级承包商。国、和日本清水集团分包项目作为合作伙伴,凭借卓越的工程技术和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成功中标迪士尼项目。在“迪士尼”战役中,中海展现了中资企业的魄力和魄力,发挥了中资企业在香港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成立38年来,中海在香港承建了西九龙填海区、中环填海区、铜锣湾隧道、港珠澳大桥连接段、香港儿童医院等数千个大大小小的工程。解决普通香港市民问题的标志性项目。对生活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股票配资首推中承配资_香港四大中资企业_香港中晖企业有限公司

中海1999年承建香港迪士尼乐园,2015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成为香港旅游经济支柱

香港回归祖国正式尘埃落定楼市回暖中海实现业务转型

如果说建筑是中海在香港立足的基石和两只脚,那么房地产就是中海的脊梁,让中海走得笔直而矫健。

在以建筑业务为主的发展初期,中海几乎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成为了中海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香港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中海从公司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无不垂涎三尺。但是,当时国家对中资机构有两条禁令:一是不准搞房地产,二是不准搞股票。

随着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的所有权问题彻底解决,香港房地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面对现实的困境,钟海决定孤注一掷,“赌”在了一个名为海宝花园的项目上,这也是钟海在香港独资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86年8月,海宝园顺利开园。由于设计科学,工程质量优良,首次推出时,购房者提前三天三夜排队抢购。450个单位开盘当天即被抢购一空,创造了香港楼市的奇迹。

海宝花园成为中海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不仅一举还清了上家公司的债务,还扭亏为盈。在随后的一年里,中海先后创作了10个“海”字开头的项目,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海军舰队”。

中国地产“祖父”带动内地住宅市场前行

中海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其实并不在香港。早在1981年,中海就获悉深圳特区政府要借助港资企业投资房地产市场,从而带动整体发展。中海发现了“新大陆”。中国海外与深圳经济特区政府一拍即合,在罗湖区开发了中国海外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海丰花园。海丰园因其实惠的价格和卓越的品质,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响,一经推出即被抢购一空。

海丰苑是内地首座外向型商品住宅楼,也是香港首个通过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以抵押方式出售的楼盘。奠定了中海作为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祖师爷”的地位。在随后在内地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国海外将香港先进的银行按揭购买模式、实物样板房展示、物业管理、空中花园设计、产品宣传册等房地产开发经验引入内地,引领行业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成为推动内地房市改革升级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南巡,中资企业红筹突破资金瓶颈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温州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关于“她”姓“资”的争论,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障碍。远在港岛的“中资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企业发展遭遇资金瓶颈时,进入广阔的资本市场成为“中资企业”遥不可及的目标。

就在人们还在为“她”和“资本”争论不休的时候,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意识形态的枷锁已经解除,中国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资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中国海外开始加快上市进程,决定重组公司业务——中港两地房地产业务,并以“中国海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名称。作为上市的载体。

8月4日至7日,作为首家在香港直接上市并通过港交所审核的中资企业,“中国海外发展”在本次上市共售出8.2亿股股份,打破港交所。大公报等多家港媒曾报道过IPO冻结资金最多的记录。

上海股票配资首推中承配资_香港四大中资企业_香港中晖企业有限公司

8月20日上午10点,一个属于中海人的时刻,在港交所大堂内,一声锣响,穿过交易大厅的人群回荡在维多利亚港上空。》正式赴港上市!这一天,港股掀起一股红筹股热潮。

中海2010年承建铜锣湾隧道工程,荣获2012年度土木工程施工现场金奖

调整期:经过1997年金融危机的洗礼,渡过危机的中资企业走向成熟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举国欢庆。与此同时,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红极一时的中资红筹全都在劫难逃,中海也受到重创。历经三年磨合,涅盘脱胎换骨,磨练出更加稳重成熟的中海。

97金融风暴,中海命悬一线,汇丰恒生“雪中送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1997年10月1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祖国回归以来的首次土地拍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中海为首的财团成功竞得屯门地块。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屯门拍地仅三天后,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香港。香港股市暴跌。

面对市场风云突变,在决定是否“保留”屯门土地时,中海高层与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孟全商量后,决定维持公司在政府规定的地价缴纳期限前的最后15分钟。光是香港社会的声誉和稳定,就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关键时刻,中海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对社会负责。赢得了与中海合作多年的老朋友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的信任和尊重。经过多方谈判和慎重考虑,汇丰、恒生银行与中海签订项目贷款合同,同意向中海提供屯门补地价所需的贷款,帮助中海渡过史上最严重的发展危机。这背后,不仅是中海作为中资企业的诚信,更靠的是稳健的经营能力,以及征服汇丰和恒生银行的香港龙头建筑承建商的实力。

涅槃重生学稳操,中海王二次腾飞

金融风暴的影响拉开了中国海运以“增收节支”为主题的三年调整期。痛定思痛后,中海决定将“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作为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

为渡过金融风暴,中国海运提出三年安全期,并采取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决策能力、加强营销工作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中国海运的管理水平航运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进行了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科学的决策机制。历经坎坷,中海培养了一批坚定忠诚的团队。务实诚信的中海逐渐成熟稳重,为二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沉淀,中海建设业绩不俗。建设公司提供的利润和流动资金,保证了中海能够实现资金周转,克服资金困难。中国海建在收获收益的同时,也以规模可观、品质优良、金字招牌,保持了中国海建良好的企业形象。

上海股票配资首推中承配资_香港中晖企业有限公司_香港四大中资企业

2014年,中海承建香港儿童医院,荣获2016年绿色建筑大奖新建建筑类别优异奖

反哺期:中国加入WTO,中资企业回归马来西亚内地,引进香港国际经验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中海为代表的在港中资企业纷纷涌入内地,将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带到内地,形成中资企业反哺内地的热潮。

地产北伐,培养“隐形冠军”

历经三年调整,在香港站稳脚跟后,中海敏锐地洞察到内地房改后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到来,果断做出业务重心转移的决定立足深圳向中国大陆发展。决定。

深圳作为中国海运进军内地的桥头堡,继1981年海丰花园开发成功后,于1988年通过国际招标成功拿下中国第一块地皮,这就是后来的海富花园项目。当时,海富花园的销售轰动了深圳海丽大厦,不久后中海兴建的海丽大厦,创造了当时房地产市场的奇迹。为了买海利大厦,订户排了七天七夜的队,就是为了买海利大厦!作为当时市场上的代表项目,被各大媒体报道。

1998年,中海开始在内地积极吸纳土地,加大投资比重。以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为中心,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布局基本完成,一批优质项目如中海金源、中海名都、中海雅园相继推出。2004年,中海在深圳开发的香蜜湖一号获得了当时中国唯一的联合国“全球最佳人居环境社区奖”,成为全国房地产开发商学习借鉴的对象。

2003年以来,中国海运紧守西南中心成都,进入东北中心长春香港四大中资企业,进入西北中心西安,进入中原经济区中心郑州,形成了面向全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中海2004年开发的中海香蜜湖1号荣获联合国“全球最佳人居环境社区奖”

城市工程师,中国城镇化的推动者

上海是中海进入内陆的第二个城市。1990年底,中海在黄浦区找到一块土地。检查后发现,这是一个棚户区。住在那里的人们已经有 40 年没有见过太阳了。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因为太难了!

经过仔细考察和论证,中海决定毅然决然地接下这“浑水”。在上海市政府和区政府的帮助下,棚户区率先拆除。中海借鉴香港经验,用租赁的方式解决旧城改造。1992年1月25日,与区政府签订开发海华园合同。改造后,道路交通、商业配套焕然一新,老城“焕发新生”,成为中海乃至中国老城改造的经典案例。

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中海人撑起地产圈半壁江山

上海股票配资首推中承配资_香港中晖企业有限公司_香港四大中资企业

纵观中海38年的发展历程,人才无疑是中海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早期的28人先锋队、18罗汉,还是经历过金融风暴洗礼的中海员工,都成为中海迈上新台阶的中流砥柱。忠诚、专业、团结、干练是中海人给外界的一贯印象,也引来同行对中海人的“垂涎”。

早在2001年至2002年,某知名房地产企业就制定了“海贼计划”,对海归人才颇为渴求。历时两年,大规模吸纳中海地产高级职业经理人,引进高级管理人员多达50人。人才管理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中海却赢得了中国房地产界“黄埔军校”的美誉。

全球化:中资企业走向世界,为中国代言

与国际接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企业的要求。历经30多年风风雨雨,红筹企业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排头兵和排头兵。以中海为代表的中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用地标建筑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

三大业务板块,中海从国内走向国际

中海物业起源于香港,以其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理念成为中国物业管理的领跑者。2006年4月,中海物业与Phu My Hung Associate Company合作,为越南胡志明市的高端项目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开创了出口国内物业管理的先河。

在建设领域,中海不畏艰难险阻。从世界第八大奇迹——迪拜棕榈岛,到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中海建”的标志性建筑遍布全球。

在地产板块,中海聚焦主流城市,打造主流精品楼盘。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外,2012年,中海集团斥资2亿英镑在英国伦敦购买了一栋写字楼。2016年1月15日,中海支付8000万澳元。夺取悉尼土地,部署澳大利亚。2016年11月11日,中海进入美国纽约,开发首个海外高端住宅项目——中海99号哈德逊。

中国海运拥有物业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三大业务板块,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广泛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 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代的缩影。

2007年,中海承建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楼

深耕国家中心城市,中海与城市共享未来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中国海外深度回归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中国海运及其母公司中国建筑融入国家规划,从沿海精耕细作走向中部地区精耕细作。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国家临空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项国家政策推动下,进入发展快车道已颁布,成为以中海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公司战略布局城市。

早在1990年代,中海集团的母公司中国建筑就承建了裕达国贸大酒店、中原富塔、国际会展中心等郑州一批标志性建筑,并成为重要参与者在郑州的城市建设中。与推动者。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海以千亿央企的担当和担当,主动担负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致力于成为郑州高速推进的排头兵和引领者,助力郑州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升级。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