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听课小记
城里一位老师送教下乡,执教的是《牛和鹅》。这节课虽然不能让人“眼前一亮”,却十分踏实、扎实,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广大农村小学的“老”教师甚至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仍是串讲到底的。(他们眼里心里大多只有期末的那张试卷,少有为学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入课就很有特色——听写。听写词语,其实是许多语文老师常做的功课,不同的是,这位老师精心选择了两组词语进行听写,一组是与牛有关的“触屁股、刮皮、扳牛角”,一组是与鹅有关的“池塘、绕圈、贴着墙壁”。听写过后,让学生比较、发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进了文本。然后以“人为什么不怕牛却怕鹅”这一问题为引子,略读有关段落后,直奔重点内容:“我”是怎样从“怕”到“不怕”的?接着让学生就金奎叔的话自主质疑,梳理问题,抓住重点句段引导细读感悟。在这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引导上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相机出示“我”怕鹅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再用相同的方法细读鹅猖狂的句子;然后,巧妙地用师生合作的方式由分到合,由放到收,教师朗读写“我”的句子,学生朗读写鹅的句子,让从整体上感悟“我”之怕和鹅之霸。如此,“我”与鹅的形象便更加鲜明了。
为了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有引导学生读悟写金奎叔和鹅的句子,并质疑:为什么鹅在“我”面前嚣张,在金奎叔面前狼狈呢?对比之下,主题自然得以彰显。紧接着填空内化对“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认识,这也显得水到渠成了。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否则就不会有这样收放自如的姿态,不会有这样重组与提炼的精辟。这是此节课的指导意义之一。之二是教师除了准备了两张写有重点句的白纸外,课堂上用的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了,不花哨,很朴实,只做属于语文的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这节课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师还没有突破“教课文”的藩篱,过于关注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而对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关注,还算不上“用课文教语文”。
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