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人活着,一定要有目标,要有信念。有了目标和信念,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生活的动力。为了推广读书活动,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我特地选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生。他是灵机一动随便说出来的吗?不是。因为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周总理之所以创立了丰功伟绩,是和他小时候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分不开的。我希望:我的这堂课能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信念。
可是,这篇课文的内容离我们已有近百年,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恐怕难以深刻理解。于是,我决定开展一个《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交流会。提前一周,就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回家搜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的资料。
本来,我还担心孩子们不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担心孩子们搜集的资料不能切合主题。可,今天下午的交流会给了我圆满的回答。
在交流会上,孩子们谈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过程;交流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还分析了清末时局图,了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形势和清政府的腐败。知道了当时第一个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国家是英国,占领中国领土最多和造成中国永久性分裂的国家是俄国,造成中国人民沉重灾难的是日本。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就有利于学生就了解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与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与学生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我们共同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还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做下有效的铺垫。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