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选定这篇文章作为研讨课,是因为浙教版的《秦兵马俑》,当年上过教研课,对这篇课文有好感。再加上课题组要研究“用课文来教单元习作”,单元习作是导游词,感觉起来不难,所以拍板下来上这课。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读起来感觉就是作者带着读者一起穿梭在兵马俑坑里。从整体的俑坑介绍到单个兵马俑的局部描写,再到整体兵马俑的聚焦,最后回到兵马俑的价值和地位的总结。在表达方法上,这篇文章采用了“描写+联想”的形式。而描写均采用极其凝练的四字短语或对仗工整的五字短语。如描写兵马俑的外形、动作、神态、身材等方面的“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昂首挺胸、体格健壮、体型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等,构词方法上都是“主谓短语”,拥有共同的特点“身体部位+动词,身体部位+形容词”。第八自然段亦如此,“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神态庄重、紧握双拳、凝视远方”。在这些凝练短语之间,赋予简单的一些衔接词,使段落稍显变化。这些凝练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和韵律感,使兵马俑让读者形象可感。然而作者并不仅限于描写看到的,否则课文就显得干巴巴,他还展开合理联想,让文章的表达更生动。
基于文本这样特色,结合学生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所得,我们最后敲定这样的目标“尝试用凝练短语描写看到的事物,初步运用合理联想让表达更生动。”带着这样的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一路试教下来,一路欢喜一路忧。
一、凝练短语——学生对它认识把握在哪个度上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和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它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以及一些结构特殊的短语。比如“这样那样”、“好大的恐龙”、“有幽默感”等都属于短语范畴。它不同于成语,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短语的构词随意一些,成语则不可乱造,基本上已经存在了,可以拿过来立刻使用。短语可以现场创造。基于这些区别,所以我们要求孩子们能够用短语来介绍就行,如果能用上固定成语当然好,用不起来也无碍。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凝练短语,孩子们如果能够发现它们的特点,那么根据这样的模式,现场创造应当不难。
二、课堂上的落实
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只让孩子发现课文中运用了很多凝练短语,却并未让他们发现这些凝练短语的本身秘密——它们的遣词构字。虽然也用课件显红了身体部位的字,也带着孩子们读了词语,但却并未追问这些凝练短语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过程中的后面环节,孩子们面对恐龙,不知该从哪些凝练短语入手。倘若前面带领孩子们发现是从“身体部位+动词”或者“身体部位+形容词”这样的规律,那么势必降低了初步运用凝练短语这个环节的难度,让他们有法可学。再者,因为恐龙个体所占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联想部分教学时间彻底不够,匆匆走过场,毫不扎实。所以这堂课上,两个目标都未落实到位。
三、如何优化策略
1、带领孩子们发现文本中凝练短语的共同特点,让他们有法可依,有本可宣。
2、迁移运用到恐龙身上时,老师可以适当挑一个较难的范讲,让学生学习同样的方法,来说另一只恐龙。
四、困惑之处
尽管单个恐龙孩子们能够使用凝练短语来表达,但到了群体恐龙时,出现的句子描写还较多,是孩子们不习惯不适应用这种凝练短语来表达呢还是我们的这个教学点本身抓错了?四年级学生的习作本身应该提倡的是乐于表达,表达清楚,意思明白,可为什么要迈上一台阶,非要他们凝练呢?
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