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衔接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衔接,初中,小学
小学初中衔接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初中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据跟踪调查发现:跨得好,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稳步提高并产生新的飞跃;相反,
小学初中衔接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初中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据跟踪调查发现:跨得好,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稳步提高并产生新的飞跃;相反,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减退,学习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正视脱节现象,弄清脱节原因,寻求衔接策略,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与统整,可以避免学段语文教学内容上的“突变”,减缓坡度,增进衔接,在逐渐渗透与铺垫中层层推进。较低学段的教学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完成自己学段的目标,而能够在教学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胸怀学生的发展,在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着力相应层次的训练,不随意拔高更不任意加深,不推卸责任更不一味指责,由此可以“减负”而增实效。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与统整,才能使个学段教师认清自己学段的任务,明确自己所处学段的职责,才能使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更具有意义,循序建构自己的知识,增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为此,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意义在于: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其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在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整,目的在于使语文教学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还能因此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更高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
对教师的意义在于: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教学无效劳动,增强教育教学的合力,从繁琐的辛苦的低效的独立的事务型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高效教与学的合作型研究,用于建构学校高效教与学基本模式。进行有效衔接和统整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还能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提升教师的工作意义感,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对学校的意义在于促使语文课程进一步丰富完善,使固有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进一步提炼与紧凑,为丰富和继续开发语文课程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文献资料中可知国内外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目的均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生知识能力、学科能力、一般心理能力顺利过渡作好衔接。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小衔接的研究重点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是改变办学模式;第二是转变教学方式;第三加强中小联系,协同发展。
然而,对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其成果感性比理性要多。衔接操作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单向性,初中、小学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较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双向性;二是片面性,衔接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倾向,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三是突击性,衔接功利性目标过于短浅,或为迎接上级检查,或为某一次考试能获得较好成绩,缺乏长期宏观的定位;四是表面性,衔接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但花哨与热闹往往掩饰不了对学生主体的忽略乃至漠视;五是超前性,企图用盲目的超前来填补升学的跳空缺口。
衔接之所以到今天还成为问题,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界是经验支配理念而非科学决定理念,很多教育人士认为衔接是可以自然完成的,对其作研究意义是不大的;二则是因为衔接是一个模糊活动的概念,难以捉摸,往往是成本高而收益小,大家就不免要敬而远之了;三是因为研究衔接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为许多老师能力精力不允许的范畴。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衔接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适应?分析筛选出造成学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如教材内容、教师教法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2)学校间建立定期听课制度,做好校级教研组集体活动。在相互听课和座谈过程中,挖掘对方的特色和长处,如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相互渗透、相互延伸。缩短不适应期。
(3)发放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通过与学生调查问卷的对比,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分析教师的学生观。最终找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学生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不断改进教学。
(4)在师生双向反馈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调查了解学生→反思改进这样的连续循环过程,寻找出学生喜欢且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并最终实现中小学教师在观念上的衔接。
(5)通过调查问卷探索培养学生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看书习惯、提问习惯、辩论习惯、讨论习惯、书写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等学习习惯的途径。建立教学资料交换制度。
(6)联合组织一些校际大型活动:“当一天中学生”活动;五、六年级组联合主题活动;对五年级学生家长开放日;衔接期教学工作论坛等。
(7)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教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
(1)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与统整
(2)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与统整
(3)小学初中中不同学段间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研究
(4)探索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衔接期教学的运行机制
(5)
中小学衔接期学生个性心理变化的分析及对策。
四、课题初期研究的措施
(1)梳理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使其系统化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自身所处的阶段,只有立身于系统之中的有效衔接,才不会局限于一时,从而获得真正的能对学生一生发展都有利的生命力。具体包括:
①将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建构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体系之中。
②将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建构在所在学部的学科教学体系之中。
③将课堂教学目标建构在所在学期学年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体系之中。
(2)梳理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使其序列化
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单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只能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次序。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内在的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的处理,通过序列化建构有效的教学内容,从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衔接和统整。
(3)梳理基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其多元化
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梳理小学初中阶段中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从而找到在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根本路径。
(4)梳理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使其一体化
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梳理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使教学评价逐渐归为一体,以一贯性的要求统整语文学科的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阶段(
2008年10月-12月)
(1)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对课题实施方案作修改完善;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月到2月)
(1)
查找课题相关资料。
(2)
加强沟通、了解、制定有关调查表格并进行初步调查、分析,找出有效的因素,不断完善调查表格,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便于统计分析。积累经验,定出初步的衔接方案(实施细则)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到5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做法逐步寻找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分析寻找“做法——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
第四阶段:提炼阶段(2009年6月到9月)初步整理、归纳阶段,形成粗略的衔接模式,分析整理材料,筛选出相关因子。
第五个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0月)实施新一轮方案(衔接),逐步完善阶段,结题。
六、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吴华平,语文教研组组长,负责课题总体设计、规划,承担“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
体系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副组长:蒋飞燕、楼建玲。协助设计各类调查表格,总结分析调查结果,组织教师听课等活动,分析整理有关研究材料。
课题组成员:楼燕勤、王晓文、楼夏云、蒋春芳、胡清萍、胡欣谈、王小晔、余秀花、陈惠菊、沈焱、、胡萍萍、滕春华、付艳琳和冯向华14位教师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新形势下的整体条件
随着办学的竞争、以及学校近年取得的良好发展,根据目前教育布局及地区的需要,各方面及中小学本身都希望自己和对方都办得更有质量,特别是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双方都迫切希望彼此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搞好对学生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衔接,从而为义乌的优质教育作出贡献。
2、课题组的具体条件
该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由于学校规模小,同事间和睦,便于协作。课题组的18位成员由学校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和语文学科、班主任骨干的教师组成,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学方面卓有成效。其中有3位教坛新秀、13位优质课获得者,主要人员发表过有关学校管理、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