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方案 本文关键词:二五,方案,建设,汽车,专业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方案 本文简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1二、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一)专业建设现状2(二)存在的主要问题5三、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6四、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专业定位8(三)建设目标8五、专业建设内容9六、保障措施11七、预期效果12一、编制依据交通是国民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方案 本文内容: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十二五”建设方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1
二、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一)专业建设现状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三、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6
四、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专业定位8
(三)建设目标8
五、专业建设内容9
六、保障措施11
七、预期效果12
一、编制依据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建设,对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期间是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具有青海特点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青海省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均把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要建设内容,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则是重中之重。为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学院依据“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就业有出路”的原则设置专业,为青海经济建设、交通建设事业提供“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可覆盖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合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规划(方案)。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
4、《青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关于实施青海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青教高[2011]46号);
6、《青海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7、《青海省“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8、《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9、《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0、《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11、《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
12、《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二、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现状
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2005年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同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青海省省级示范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300人,年招生100人,就业率98%。自开办专业以来,现已建成300㎡的整车实训车间1间,汽车发动机等实验、实训室29间,占地面积达2000㎡。主要实验、实习设备有:丰田威驰等整车9部、丰田8A发动机等发动机检测台架、桑塔纳2000等发动机拆装台架、自动变速器检测台、ABS检测台、空调检测台、四轮定位仪等316台/套。建成“校中厂”青海海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青海海达汽车检测有限公司、青海通瑞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这三家“校中厂”是集教学实训、科研、专业检测人员培训和对外检测服务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就业平台。2005年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校内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现有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实训开出率达98%,实训分组率也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学生毕业后基本达到业内一年工作经验的水平,我们还使用这些设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支持省内西宁世纪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发展等。
近年来,本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省内外维修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现与上海大众汽车青海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校外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现已形成了由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双师素质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兼职教师1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6人,“双师素质”教师16人。2名教师参加全国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汽车碰撞估损领域D1模块)考试,获得了汽车估损师高级职业资格。有3名教师是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科研骨干教师。
教学科研取得一定成绩。自2004年以来,《汽车发动机模块》和《汽车底盘模块》被评为省级示范课程;《“汽车发动机模块”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和《“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用研究》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教师担任主编并正式出版的教材有《汽车车身修复技术》等6本,其中《汽车电路分析》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本教材列入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专业教师主持的《高原地区汽油机改装CNG后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双元制”教学方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研究》和《乙醇汽油在高原环境下的应用研究》三个厅级科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一个厅级科研项目《汽油车简易稳态工况排放测试系统工况模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评价》正在研究之中。通过科研,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院利用本专业资源优势,先后四次承办“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先后承办和协办全国钣喷大赛青海分赛区决赛,西宁地区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等省厅级赛事。积极参加全国高职、中职组汽车维修技能比赛,自2008年以来荣获国家级奖8项。通过承办、协办和组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引领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技能大赛把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和职业技能需求引入学校,适应了行业、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专任教师结合汽车维修实际工作过程完成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全部参加并通过了学院组织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使课程改革迈上了新台阶。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向汽车维修行业企业开展了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仅2010年为青运集团、青海省运输管理局、二炮驻青海某部等单位承担各类培训1500人次;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开展社会服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员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仅2010年承担培训、鉴定1777人次;利用科技下乡送教上门服务。本专业教师每年参加团省委组织的科技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义务到农牧区普及农机使用与维修知识;开展玉树灾后重建科技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服务。利用师资优势和专业建设经验,对口支援西宁市世纪职业学校、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在专业规划、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仍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专兼职教师结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结构等方面与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要求有差距。
2、校内实训、实习条件有待加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训、实习条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地域经济条件制约,目前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3、校企合作的力度、渠道等问题。在《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形式、合作渠道比较单一。
4、评价机制问题。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如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没有比较准确的、有效地评价机制。
5、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实施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共同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长效机制有待加强。
三、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建设现代交通运输,坚持“品牌连锁”、“高效监管”、“科技兴运”、“人才强交”四大战略,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2008年的保有量为4975万辆,2009年达到6300多万辆,2010年底达到7500万辆的规模。据青海广播网
2010年3月30日报道,截至2010年3月25日,青海省仅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8888辆。第一季度新上牌机动车为9228辆,比去年同期增长40%。2009年全国机动车平均增长率为17%,而西宁市的增长率就达到49.3%。从2010年开始,每天新上牌机动车数量超过100辆,平均每个工作日新上牌车达到150多辆,其中上牌最多的时候每天超过250辆,预计到2030年全省机动车拥有量达到130万辆,是2008年的6.5倍。据青海省运输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截止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1595家汽车维修企业,比2000年增加了约20%,其中一类维修企业35家、二类维修企业331家、三类维修企业892家、摩托车维修企业337家,从业人员18469人,基本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的市场格局。汽车厂家的技术维修站、“4S”店以及快修点为代表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维修企业占据维修市场一定份额。
近几年来汽车维修业务量增长较快,2010年青海省共实现维修量78.05万辆,其中整车修理0.28万辆,总成修理4.85万辆,二级维护13.89万辆,专项维修58.84万辆,维修救援0.19万辆,平均每家经营者完成维修量489辆,同比增长13.3%。预测到2015年,全省维修企业数将达到3000家,维修量需求达到240万辆次,平均每辆车维修4.8次/年。在这些汽车维修企业中具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到10%,未来三年内我省汽车行业各类维修、服务及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需求达0.45万人左右。
目前我省仅我院开办高职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年招生规模为350人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消费已成为趋势,因此,汽车营销、汽车检测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等专业的从业人员同样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关专业群人才匮乏也会成为制约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人才需求量大的长线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国家法律、规章及国家、行业相关标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的要求和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管理,规范治教,加快发展,努力把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办成骨干专业。培养适应交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定位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引领,三段递进,厂校融通”312人才培养模式,把基础领域学习平台、TSD训练区学习平台和顶岗实习学习平台有机结合,实现“会诊断、精维修、懂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目标
依照青海省教育、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依托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建设结构合理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市场调研,深化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引领,三段递进,厂校融通”312
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项目引领下,按三段式项目整体推进和厂校融通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发挥青海省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作用,打造一支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涵盖汽车运用技术领域,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应用技术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汽车实训基地;新建一汽大众等四个车系TSD训练区;依托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建立“厂中校”,与30家企业建立各层次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成为能跟踪汽车产业发展的、适应汽车后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拓延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本专业的重点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通过三年建设,将本专业建成在区域内、行业内的同类高职院校中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五、专业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引领,三段递进,厂校融通”312人才培养模式,把基础领域学习平台、TSD训练区学习平台和顶岗实习学习平台有机结合,实现“会诊断、精维修、懂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意见,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完善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建设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力争1门达到国家级水平,1门达到省级水平,1门达到院级水平。校企共同建设4本工学结合特色教材(TSD实用教程)。
3.师资队伍建设
以校企合作共建的四个车系TSD训练区建设为基础,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培养本专业人才的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通过企业轮岗机制及参与企业生产环节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专任1名、企业兼职1名、后备1名),培养6名专任骨干教师(5名兼TSD内训师)和4名兼职骨干教师,从企业和行业遴选并培养兼职教师,在现有的11名基础上再培养7名,兼职教师总人数达到18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数达到5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学术水平较高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和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在推动、合作、交流、激励、就业、评价等机制建设过程中,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校企合作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依据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使教学管理全程化、责权对等制度化、监控信息公开化、动态调控及时化的“四化”运行模式,使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有保障、教学实施有标准。
5.实训基地建设
在青海海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指导和参与下,新建一汽大众车系TSD训练区,丰田车系TSD训练区,奇瑞车系TSD训练区,通用车系TSD训练区;扩建钳工实训室和汽车电工电子实验室,新建汽车信息资料应用实训室,新建汽车仿真模拟教学室。在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重新调研、考察、遴选,按一般合作、重点合作、深度合作三种层次的模式建设30家校外实训基地。
6.社会服务能力
扩建校内实训基地--青海海达汽车检测有限公司,扩大社会车辆的检测能力,为全省汽车检测线举办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班,同时为本校和其他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提供实训及就业岗位。长期义务对玉树州职业教育师资和农牧民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每年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承办汽车运用技术及相关专业师资培训班。对社会开展汽车新技术等内容的培训1200人次。
六、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十二五”的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将制定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
1、建设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原则。
2、实行建设项目管理责任制。建设项目实行两级责任人责任制和建设过程管理合同制,明确各级项目责任人和管理小组的职责。
3、建设项目实施月报、季报信息公布制度,每月末和每季末由各项目组负责将项目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学院,以便对项目进行及时全面的跟踪监测。
4、制定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
5、制定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和使用办法。
6、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建立分项(目)绩效考核和整体绩效考核两级考评制度。
七、预期效果
本规划建设完成后,本专业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稳定
通过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引领,三段递进,厂校融通”312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为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广大藏区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的汽车专业高技能本地化民族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2、成为省内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通过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完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使毕业生
“双证书”率达到90%以上,学生参加一年以上顶岗实习的人数达100%,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技能水平达到业内工作一年水平。在推动省内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建成全省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3、促进全国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完成后,将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等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在职业院校开展经验交流、培训师资等方式将建设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促进全国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完成后,极大地改善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可以开展社会人员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可作为汽车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进修、培训基地;将会更好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5、教学团队综合实力增强
通过骨干校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实施,校企双方互培互派机制,通过引进、培训、进修、聘请、共享等途径,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但能够极大地提升专业能力,还能够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等研发工作;教学团队专兼职结构更趋合理,教学团队综合实力会明显增强。
6、提升顶岗实习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建设,可以改善顶岗实习环境;规范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规范顶岗实习内容及考核标准,提升顶岗实习质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