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阅读教学,声声慢,一剪梅

《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本设计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声声慢》及读背篇章《一剪梅》)【定位】1、课型——多媒体授课2、学情:高二学生已接触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因此继续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方法的

《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本设计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声声慢》及读背篇章《一剪梅》)

【定位】

1、课型——多媒体授课

2、学情:高二学生已接触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因此继续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3、教材:《一剪梅》和《声声慢》是李清照前后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是宋诗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4、目标: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语言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本了解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5、重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朗读、比较、品析,体会两词的特点

6、教法:联想法

比较法

朗读法

分析法

7、课时安排:两节连堂

【课前切入】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李清照生平资料,理解诗歌大意。查找些写愁的诗作。

2、进入情境

课前五分钟播放歌曲《一剪梅》影音文件,创设情境。

【课堂探究】

一、教学板块一:目标引路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板块二:品读赏析

分三个步骤:

(一)一读诗情(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1、欣赏范读,融入词中。(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

2、把握两词基调后,请两学生朗读,再集体诵读。

3、分别理解两首诗的大意。同时思考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

提问启发思考:你在朗读诗歌时有何感触?说说你的看法。

按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方法去感悟诗歌之情:

1、初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后,说说它们基调的共同点。(寻找相似点)

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

②情感上:愁

《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比较两诗情感基调相同中蕴含着的不同(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寻找有明确情调的字词)

独(蕴孤独之情):

(1)《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而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

(2)《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3、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

(1)《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揣摩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

(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揣摩此情:内心之愁苦,一个“愁”字怎能说尽,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浓重之愁。

(2)《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揣摩此情: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反映了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这无助的追寻让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一种沉痛乃至凄厉的感情氛围已笼罩全诗。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二)、二品诗境

导入:从上一层次的感悟中,我们知道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我们现在就来细品两诗意境,体会两者之愁的区别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我们先来找找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异同?(提示学生:比较的第一步就是寻找可比点。)

明确:相同意象

不同意象

《一剪梅》

梧桐细雨

《声声慢》

2、品味相同意象中的不同意境(学生讨论)(同中求异)

明确:

(1)花:

《一剪梅》

①特点:“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联想明确:“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声声慢》

①特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②联想明确: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2)秋(往往是营造凄冷的气氛):

①特点:《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直接点出。

《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

②联想明确: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

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3)雁:

《一剪梅》

①特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②联想明确: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

①特点: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②联想明确: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3、品味两诗不同意象中营造的不同意境

学生讨论,明确:

(1)月

《一剪梅》中有月,且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地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

《声声慢》中无月,且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如在心情恬适之中,梧桐滴雨,恐是一番美景的。

(过渡: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引导学生边读边联想边揣摩,然后明确

(2)“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3)“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声声慢》中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4、总结

从以上比较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剪梅》到《声声慢》,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流露出了李清照人生际遇的变化。

点出写作背景:

《一剪梅》本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

(三)、三悟诗艺

学生讨论思考:《一剪梅》和《声声慢》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多媒体展示明确,深入分析:

1、音乐美

再次诵读两诗,简述两诗的节奏和韵脚并强调诵读的轻重缓急。

范读——和读。

归结:

(1)相同点:

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呈现音乐美。

(2)不同点:

提示:

《一剪梅》句式整齐,三个“744”句,如三环相扣,构成循环往复之势,有一种清闲的雅趣,是一种闺阁“闲愁”。而《声》句式不再齐整,且多三字短句,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之感。

再从音律上看,《一》押“OU”韵,成开口势,使全词能被循环往复地唱出来,有一种浮起来的感觉。而《声》押“I”韵,气流下沉,有“啮齿”之感,再也唱不出来了,比如“寻寻”是有声音,“觅觅”就没声音了,“惨惨”能发出来,“戚戚”就有艰涩幽咽之感,同样,“将”、“风”、“相”、“堪”、“生”、“点”之后转入“息”、“急”、“识”、“摘”、“|黑”、“滴”这些气流短促、下沉的入字,正像《琵琶行》里说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而恰恰是这“幽咽凝绝”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联系作者生平、背景,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家国恨、乡关思、亡夫痛、飘零苦,作者“识尽愁滋味”,个中况味怎一个“愁”字载得动?

2、本色美

明确要求:①

寻找“浅俗之语”。

理解“清新之思”。

如:a:“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一种”和“两处”用语浅俗表意不俗:

有同样的一种思念却不能相聚,身处两地,两心相印,两情相依。

b:“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化用前人“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词句,把无形的“愁”化成可以运动的有形之物,又用“才”和“却”表明运动速度之快。就在这种神奇的化用中给我们无止境的想象,用浅俗之语表达了女词人的万千愁绪

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归结:

善用口语,推陈出新——显现本色美。

3、意蕴美

(1)明确要求:寻找两首词中富有表现力的精巧字词。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精炼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如:月满西楼

归结:词人用“月满西楼”描绘了一种怀人抒情的鲜明意境,表达了丰厚的诗意,引起了我们无尽的联想,真可谓“以一字尽显风流。”

(2)师生共同揣摩

花自飘零水自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归结:

炼字炼句,描绘意境——体现意蕴美。

三、教学板块三:方法整合

导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将两首诗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析诗歌的内涵,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所以我们要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明确阅读中比较鉴赏的运用思路

(一)明确比较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

明确比较对象:确定可比点。有相似性或相反性且某种关联。

具体说明:

在鉴赏中首先便必须考察所比较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么相同或者相似,要么相反,只有确定了可比点,才有可能开展比较。

第二步:明确比较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具体说明:在比较基础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自的原因。并且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求更深层的意蕴,从所找原因中总结或概括出事物的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差异。

(二)比较的基本点一般在哪些方面

1、题材比较

题材比较包括同一题材的不同思想感情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主题立意的比较和不同题材之间的比较等。

2、形象比较

通过同类人物形象比较或异类人物形象比较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性格、思想的成因和发展,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3、篇章结构比较

主要是从作者选材、组材和安排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

4、表现手法比较

即可通过求同比较,学会一类文章的一般写法,也可比较同一体裁的不同写法。

5、语言比较

主要比较同一体裁文章的语言或文章中精妙语言改写前后的不同。

(三)思

考:现在我们学习的是比较鉴赏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词,侧重运用了以上哪种方法分析?是从哪些相同点或相似点着手进行比较鉴赏?

讨论明确:可从这两首诗词的景、人、情、艺术手法四个方面着手找出相关字、词、句,按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

四、教学板块四:知识迁移

比较鉴赏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一篇300-500字鉴赏心得

明确方法:寻找异同点,确定可比点

明确:

同:

1、

都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2、

在风格上都是婉约词。

3、

都用了对写的手法。

异:

1、

苏词选景从大出着笔,用粗笔勾勒;而李词从小处选景,用细腻之笔描绘。

2、

苏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而李词侧重写实。

3、

苏词写生死相隔的思念,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而李词写异地相别的闲愁,描写细腻,却少了苏词当中蕴含的沉痛的感情。

【课后再温情境】

播放两词原词谱曲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次领悟李清照之愁之才之美。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