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介绍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还读了一些林纾译的西方小说。从小随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还常常阅读《戏考》;除文学之外,又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亲自参加戏剧表演的实践活动。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方语言文学。广泛涉猎东西方戏剧。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曹禺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年学习探索欧洲戏剧艺术所掌握的技巧,写出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了四幕话剧《家》。同梅阡、于是之合作,由他执笔写成五幕历史剧《胆剑篇》。曹禺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粉碎江青xxx集团以后,曹禺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二)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指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体裁,一般专指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西方的戏剧即指话剧,中国的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各种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戏剧情节。
“三一律”是欧洲古典主义提出的创作原则,即要求剧本写一天内在一个地点发生的一件事。这一戒律后来虽然被打破,但剧作家仍然从不同角度坚持集中的原则。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品味戏剧语言要注意: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内部动作。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人物要从戏剧语言入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及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三)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xxx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情节安排,基本遵循“三一律”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仆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他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风,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仆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仆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谈判的工人代表,正和周仆园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一天的下午激化,走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本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周冲为救四凤也送命,周萍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沉闷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二、能力训练
1.课本共选了两场戏,试概括两场戏的情节。
2.紧扣第一场戏,注意挖掘潜台词分析周仆园的性格特点。
3.结合以下几个舞台提示分析鲁侍萍的内心活动。
(1)(看着他)大概是的。
(2)老爷,没事了? (望着仆园,泪要涌出)
(3)(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附参考答案:
1.第一场戏写出周仆园与鲁侍萍的再次相见,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仆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敌人,冷酷的对话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眼睁睁地看着兄弟相残,矛盾冲突主要在周仆园和鲁大海之间展开。
2.这个问题可以自选角度回答,在此仅抓住周仆园对待萍身份的质疑举例分析。
(1)你——你贵姓?
周看到侍萍关好窗户的样子很奇怪,隐约感到此人似曾相识,但内心还比较平静。
(2)你姓什么?
侍萍说出所谓的小姐的真实身份后,周仆园感到意外,疑惑。
(3)你是谁?
侍萍说到梅小姐没有死,男孩也活着时,周仆园更加疑惑,且开始害怕。
(4)哦,你,你,你是——
侍萍说出梅花和萍字后,周仆园明白站在眼前的就是侍萍,惶恐,不知所措。
(5)哦,侍萍!是你?
既吃惊又感叹,心存侥幸,盼望这事不是真的。
(6)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面对真实的侍萍,周仆园考虑最多的是现实的利益,害怕侍萍的出现危及她的身份、地位、家庭,因此恼怒、害怕。
周仆园在其后多次极力稳住侍萍,并想用钱收买,打发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周仆园虚伪、狡诈、阴险、自私的性格。
3.(1)(看着他)大概是的。
三十年后相见侍萍内心颇不平静,她会想“这就是他吗?他也老了。”
她的眼光里有爱、有惊、还会有恨。
(2)老爷,没事了? (望着仆园,泪要涌出)
曹禺的这个舞台提示内涵非常丰富,首先从称谓上看是“仆园”,侍萍的爱仍未尽,“望着”这个动作多么传情,“泪要涌出”有三十年痛苦,也有对周仆园的失望,上文中侍萍说“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而周仆园却不置可否地说“好,你先下去吧”。
(3)(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呆望中侍萍经历了多么痛苦的心理历程,亲生儿子不能相认,又眼见兄弟相残,最可悲的是周萍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样子,而是个“强盗”。
作文:
十七岁的迷惘
高二 小绿
总是被教导着要好好学习,可等学完了,我长大干什么呢?这还真是不清楚。倒不是没想过,而是每次都想不出什么来,结果就半途而废了。有时也总责怪自己,怎么都没有个像样的目标。的确,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那么生活真的是盲目而无意义的。
仔细想想,我最感兴趣的好像只有上网和看小说,唯有为这两样我才能踏踏实实,才会废寝忘食。我是因为高兴而做这些,不是为了什么特定的目的。后来爸妈不让上网我就看小说,看得昏天黑地。有时实在觉得这样不务正业太对不住自己,我就看英文小说,顺便捡捡英文。除此以外再让我踏下心来做什么事可就不容易了。这不过是爱好吧,能算是特别的兴趣吗?有时我也这么问自己,怎样才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记得小的时候我想学画画,妈妈说,学它干嘛,以后当画家啊?靠什么养活自己哪?还有一次和家里人聊天时说,班上有个朋友最大的愿望是当调酒师,结果又被连带着教育了一番,就这点志向?多没出息!那时,我心里模模糊糊有了个概念,就是以后的生活一定要能
吃喝不愁,有大笔的钱,才是成功,才算幸福。
上了中学以后,有时会羡慕班里那帮吵吵嚷嚷的男生,整天算计着以后长大开公司,做CEO。我也想有自己的事业,可是这个愿望却被一个自己很敬重的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浇了个透心凉:“女孩子啊,学不学的出去无所谓。”我并不怪她,只是觉得听了有点哭笑不得,似乎女孩学习就是为了能和丈夫有共同语言,到时别给他丢脸。那我们何必又要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呢?干脆把名额都给了男生,凑合认几个字得了。再说了,这年头,男人越没本事越有自尊,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婆比自己本事大。也是,有些女强人事业再成功,却总浇灌不出感情之花。不知是她们铜墙铁壁的心房缺乏温室般的呵护,还是世俗的眼光过于犀利,冷眼冷语如箭一般把温情的幼苗扼杀在摇篮里。总之,自强自立的女人有时也不好办,不仅要面对社会上对女人的偏见和不公,还要应对感情世界的挫折。唉,女孩以后到底何去何从呢?
有时候,我真是钦佩同宿舍的那个漂亮女孩,总是怀着美好的憧憬,说以后要找个好老公,当个专职太太,天天在家操持家务,每天老公回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吻,亲热地叫着“啊!你回来了!”女生们在一起也曾讨论过,是学得好重要,还是嫁的好重要。有人说,自己挣得多,不如老公挣得多,自己学得好,不如老公学得好,因此,嫁的好重要。不过我心里最欣赏的还是好友的答案。“都很重要啊”,她有些不屑于这个问题,“事业独立,丈夫才能看得起你,不会嫌你。而美满的家庭也是幸福生活必需的,两个都不能舍弃。”
“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记得也和舍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觉得她的想法和自己的不谋而合,“大人们都把生活看作理所当然,也许到临终才会去思考我们现在想的这些,或者一辈子想都不想。”真的,我们的迷惘究竟是青春期使然,还是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困惑呢?
有的时候想这些想烦了,就羡慕起妈妈来。我总觉着她好像从不为任何事迷惘。“这件事怎么这个样子?”我问,“它就那样,没为什么。”她答:“为什么不能·#%¥·#啊?”我又问,“你见过有那样的吗?”她答……但妈妈也很固执,不能接受新想法。尽管如此,我还是羡慕她的清醒——就算固执也无所谓。至少她有个方向,不那么盲目。我呢,却像个吸尘器,好的坏的来者不拒,全部吸收。可到头来,真不知除了那个空空的除尘袋以外,还剩下什么真正属于我的东西。可能人岁数一大,就会形成自己的模式,不会再迷惘,也不会再改变了。但我想起《星际动物园》里那些从没见过任何人以外生物、一看到动物就大发痴颠、口吐白沫的大人,也有点害怕,不知自己长大会不会也那样,虽不迷惘却缺乏想象力。
后来有机会向一位八旬的美国老人讨教过。他养育了五个孩子,自己当过建筑师,当过总统的顾问,最后在北大当教授,自言找到了归宿,过得很快乐。我把自己的迷惘全盘托出,问他这种想法是心理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两者都算”,他笑眯眯的回答,“你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好接受新鲜事物,这并不是坏事。但你的心里要有一杆秤: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你懂得选择性的吸收时,你就不会再迷惘了。至于思考我们生存的目的,这没有什么不好。有时候,你的人生观、信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我每天早起,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啊,我还活着,新的一天又来了。’你要去面对生活,而不是陷入哲学思考的循环中。”我似乎有点懂了。事物的出现不是理所当然的,但你只要在自己的心里给他一种说法,让自己满意就行,这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信仰?
我的十七岁很快就要过去了,迎来的是郑重的十八岁。也许,到那时,我不会再迷惘,而是不断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
[评语]
小绿是个小女生,她有小女生的心态,小女生的思考,真实而又细腻。她思考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女孩子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最后从美国老人那里得到启示:积极地面对生活。我想:只有迷惘过,思考过的孩子才会走向成熟。也只有内心充实才能写出充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