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窦娥冤》《长亭送别》能力训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1.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2.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
  3.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4.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
  5.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6.禾黍秋风听马嘶
  7.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8.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二、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早两桩儿应验了   yìng
  B.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wēi
  C.泪添九曲黄河溢   qū
  D.霎时间杯盘狼藉   chà
  三、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2.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3.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5.推整素罗衣
  6.趁路程节饮食
  7.一递一声长吁气
  8.从今经忏无心礼
  四、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再休似此处栖迟    留恋
  B.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稀疏
  C.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深切体会,深知
  D.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揩拭
  五、下列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却告了相思回避
  B.与窦娥烧一陌儿
  C.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D.后街里去死无冤
  六、下列句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
  A.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B.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单刀会》、《救风尘》等。
  B.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郑光祖。元曲分为旦本剧和末本剧,元曲的主要角色有旦、末、净、丑。
  C.《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是根据董解元编的《西厢记诸宫调》编写而成。
  D.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为七声。“六出冰花”指雪花,因为雪的结晶体一般有六角。
  八、对下列文段解说、鉴赏有误的一项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用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没有由”“不提防”两句充分表达了窦娥的案情确是被冤屈的,这出场的呼喊奠定了全剧的情感基调。
  B.窦娥对日月、鬼神、天地的职责的认可,表明了她的迷信和对人间的黑暗制度的不满。
  C.在《滚绣球》唱词中,窦娥对天地的认识是经历了从信任到怀疑,再到彻底否定的这样一个过程的。
  D.窦娥用“何为地”“枉做天”来诅咒天地,实际上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制度的仇恨,以及大胆的反抗精神。
  【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承袭《弦索西厢》(作者为金董解元),是对这个经典故事的总结和完成。《王西厢》曲文之美是众所周知的,读起来余香满口。但是在《弦索西厢》里已经有许多甚至更美更入情入理的曲文。如《长亭送别》一折,董词是“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词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林是红色的,“血”自然比“泪”更贴切也更有力些。董词有“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际情绪你争知”;王词是“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欲哭无泪,要比不敢落泪深刻很多。不过,就全本而言,王西厢还是更工整华丽一些。故事的情节,董西厢也都完成了,但是有些枝蔓,像张生两度自杀做梦,厮杀场面过重、过长。王西厢有删减,也有增加,尤其是增加了红娘的戏份。红娘在董西厢尚不够活跃,在王西厢中成了戏胆。王西厢还有统一之功,将人物的言行性格完全统一。董西厢中,张生赶考不是因老夫人的逼迫,是张生本人原有的生活计划,不得不行;张生听说郑恒骗婚,忽而要自杀,忽而又不忍。这些情节和细节均大失分寸,有悖人物性格,“王西厢”均已删改调整。当然,最根本的区别,“王西厢”是代言体杂剧,“董西厢”是叙述体,人物说话前还缀着“道”的提示。人物说话是叙述者(演唱者)叙述出来的说话,到底不是戏剧。
  “西厢”一剧十来个人物,人人都对西厢爱情有所贡献,长老法本、莽和尚惠明(弦索西厢的法聪)、白马将军都放过不必说,叛乱将军孙飞虎也有贡献,正因为他的叛乱和抢劫,才为崔张的姻缘提供了大好机会;老夫人固然是爱情敌人,但也有贡献,恰因为“赖婚”之后允诺张生搬入居住,才为张生与莺莺的最终合好创造了实地环境。张生、莺莺、红娘是主要当事人,他们交错推动着爱情的进程。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口不择言,首先遭到红娘的抢白;张生吟诗,莺莺隔墙唱和;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便是最积极的爱情推动者;莺莺先是酬简与张生相约,然后又“赖简”批判张生;张生于绝望中染病。山穷水尽之时,莺莺又来赴约,成为爱情的最终完成者。在崔张爱情历程中,每当无力发展时,便有人有事来推动,每当爱情将趋合好时,又会有人有事来打断。于是,这出戏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煞是好看。
  1.“董西厢”对《西厢记》的最后完成作出了什么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西厢”在《西厢记》最后成文中的贡献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董西厢”到底不是戏剧?(限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厢记》剧情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的原因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
  1.qiān; 2.juàn; 3.yǎn; 4.yè;
  5.shěn; 6.shǔ; 7.yì;  8wèn;
  二、D;
  三、
  1.迅速;
  2.祭,超度亡灵;
  3.判断;
  4.极;
  5.假装;
  6.赶;
  7.交替,更迭;
  8.顶礼,此处指诵习;
  四、B;
  五、D;
  六、C;
  七、B;
  八、B;
  能力训练:
  1.①“董西厢”的曲文美而且入情入理;②“董西厢”完成了故事的基本情节。
  2.①使全剧的曲文更工整、更华丽;②对情节和细节进行了删改和调整;③增加了红娘的戏份。
  3.因为“董西厢”是叙述体,人物说话是叙述者叙

述出来的说话。
  4.因为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历程中,每当无力发展时,就有人有事来推动;每当爱情将趋合好时,又会有人有事来打断,从而使爱情故事波折不断。

平民

高二(10)李童

  平民就是老百姓,再普通不过的人。从菜市场赔本赚吆喝的小贩到戴着红袖章在胡同溜达的大爷大妈,还有公司里总盼着下班的小职员以及终日坐门诊的大夫护士,都属于这一群体。
  他们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每天上学,都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商贩费力的蹬着破旧的自行车驮着不知早起了几个钟点才趸来的猪肉;遇到刮风下雨,那猪肉包裹的比他们还要严实。下午放学,路边的自由市场里,也总听见耐心的买卖双方不停的讨价还价,或比较各家秤的准确性。是啊,到这儿买菜的恐怕没有贵人,而普通百姓为了省几毛钱,是不会在乎多花几分钟的。
  这就是平民。他们身上,既有民族的劣根性——小智小慧,也有民族的优良传统——大智大勇。某省的政府要员可以眼看着落水儿童淹死而不管,某市的街头市民也可以“人人伸出一只脚”来阻挡歹徒逃窜。平民是能做到无所畏惧的,他们心里总有一种观念:“谁比谁强多少”,进而化为一股胆气:“谁怕谁呀?”
  雨果曾把法国人民的概念定义为城乡贫民,我很赞同。因为有了地位和金钱的人往往会丧失掉平民的良知与顽强的生命力,朴素的追求与理想。这么说来,中国人民也可以视作中国平民的总合了吧?
  幸运的法国!至少在我所知,雨果与罗曼罗兰两位文学家在其不朽著作中歌颂他的人民。幸运的印度!有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用毕生心血使他古老的英雄形象在世界文坛上闪闪发光。更加幸运的中国!背负者多少平民出身的忘“本”的人的唾骂而仍能让世界感受到他的风采!我们对自己蔑视的太多,不要妄自菲薄了,醒一醒吧!
  对于鲁迅,我很敬佩。因为他是揭露民族劣根性的第一人,并且他的批判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我反感、厌恶的是那些被人民养育了却把人民看得一无是处的人。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巨人。”我却要说:“膜拜巨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民族也许不像俄罗斯那么强健,不像法兰西那么华丽,但他是柔韧的。他对域内的所有种族兼并包容,虽然吸收的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正因为如此,他从没有被战胜过!这不可贵么?
  平民身上的特质:在任何环境下都挣扎着求生存的生命力,能屈能伸的韧劲儿,永远奔着幸福的念想儿,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希望与追求。他们的生命,在平凡之中透着壮丽,支撑着一个民族——这整幅的画卷。
  一切时候,我谨记:我属于平民。

  【评语
  在《平民》一文中,作者以她那颗“平民”之心去诠释平民。“平民”是什么?是居家过日子,是为生计而奔波,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读到这儿,我们都会觉得我不也在其中吗?可贵的是习作者将笔触深入了一步,去探讨所谓“平民”身上不被人注意的东西,去展示他们灿烂的光辉。平民的小智小慧,平民的大智大勇,正是这些构成了国家的脊梁;雨果、罗曼罗兰、泰戈尔的热情歌颂让我们每个人从心底里去感念平民的伟大;鲁迅的深刻批判让我们清醒地感到平民在这个民族生存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者将她的激情倾注在对平民特质的揭示上,读读文章最后几句话,我们要高喊,让我们都去做一介平民吧,去支撑我们的国家。

 

 

    以上《《窦娥冤》《长亭送别》能力训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窦娥冤》《长亭送别》能力训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窦娥冤》《长亭送别》能力训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