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盐城中学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蹄筋  试题  提防  啼饥号寒  醍醐灌顶
B.沐浴  苜蓿  陌路  睦邻友好  暮鼓晨钟
C.宽恕  朔日  别墅  束手待毙  数理逻辑
D.柿饼  教室  苏轼  嗜痂之癖  老牛舐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陷阱  蔚然成风  乌合之众  冰碳不相容
B.贸然  因噎废食  徇情枉法  万变不离其宗
C.寒暄  自立更生  不卑不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糟蹋  欲盖弥彰  义气用事  偷鸡不成蚀把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组是
①“9·11”事件后,以色列军方仔细核查了安全防卫系统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疏忽,并呼吁国人保持__________。
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______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缺乏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文学功能就______受到影响。
A.镇静前提下难免  B.镇定基础上未免
C.镇定前提下未免  D.镇静基础上难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B.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B.蔬菜被病虫侵害,往往影响生长,甚至会死亡。
C.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6.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xxxx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xxxx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8.对文中划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9.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十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矫发他储,不俟报   发:调拨  B.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劝:勉励
C.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更:更加  D.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行:政绩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适凶岁,振民不足    B.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
C.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  D.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警,率十日乃至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①师孟奏徙于渝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4、程师孟处理事情,既“坚持原则”,又“讲究变通”。下列各组中,分别表明程师孟“坚持原则”和“讲究变通”最正确一组是
A.①师孟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  ②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B.①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②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
C.①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    ②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D.①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  ②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B.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恰逢凶年欠收,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返顾。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约、严格,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将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①,公惧,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拜曰:“君有至德之言,天必赏君!”
[注]①荧惑在心:火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荧惑,火星。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1)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其志洁,其行廉。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列传》)
(2)呜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9.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5分)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6分)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3.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3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        
24.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7个字,5分)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7月31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0年以来负案、批捕、拘留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全面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输入计算机,并与公安部联网。
  为加强追逃专项斗争的力度,北京市公检法机关于8月2日发出通告,限令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仿照下面的例子,从“枪”、“书”、“灵感”、“电视机”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作注释。
例子:妒忌——一种最无能的竞争。  
放大镜——在我的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冰——禁不住阳光质询的美玉。
流行病——一种有良好社交能力,且不存在任何偏见的疾病。(4分)
(1)        
(2)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在家乡中学读书的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材,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她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没获奖,她又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点的中学读书。
  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选D.都读shì。A中提防读dī。B中陌路读mò。C中朔日读shuò
2、选B.A中应为“冰炭不相容”;C中应为“自力更生”;D中应为“意气用事”
3、选A.①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此处的语境不属于“遇到紧急情况”。②前提: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③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于评价;难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
4、选D.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A中“相形见绌”中的“见”就是“显得”的意思,应将“显得”删去。。B中“坐地分赃”,如果望文生义,就会以为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用在这个句子中是不合句意的。C中并驾齐驱: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但不能用于一个人。
5、选A。B中的错误是反客为主,其把上半句以外的成分“病虫侵害”用作下半句的主语,造成结构混乱。C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中“不但”的位置不当,应放在“国外教育机构”的前面。D中“重建并改造”不符合逻辑顺序,应前后颠倒一下。
6、选C.  甲①:“母亲”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用在大众媒体,读来费力,不如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乙中两句引自巴金《海上的日出》的不同版本,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如“入”、“仍”、“何处”,等等,对没和文言言语打过交道的小学生来说,就不如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xxx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几十年大会上的讲话》。⑥:以口语为传媒,接受者解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宜用长句。
7.选B.B中“各种传统文化”已经包含了“物质文化”。8.选C.C中不是“每个民族”,应为“许多民族”。
9.选D.A、B的答案答非所问;C回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和流变的原因;而根据第一、第二段的内容,应该选择D。
10.选C.
11、选C.更:改变。
12、选D.不顾:古义为“不回头看”;今义为“不照顾、不考虑”。不足:古今均为“不充足,不够”;土山:古今均为“泥土堆积成的小山”;耳目:古今均为“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13、选C.C中均为连词,表递进关系,意思为“并且”;A中都为副词,其意思分别为“才”、“甚至”;B中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到”、“比”;D中均为介词,其意思分别为“替”、“向”。
14、选D.
15、选B.B中叙述“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不正确。
16、(1)宰相,是跟我一起治理国家的人,却要把死亡转嫁给他,这不吉利。(2)百姓死了,我将给谁当国君呢?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8、(1)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9.(3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意思对即可。)
20.(5分)本题难底较大,答案表述不求一律。下面是对三句话的内容与句间关系的解说,供教师阅卷参考——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解说每句话的内容,3分;能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2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不可少。)
22.(6分)(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2分)(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2分)(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分)
23、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3分)
(“那些不朽的书籍……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2分,“能给我们前人……”1分)
24.任何一则新闻都要写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此其答案可拟写为:7月份,北京公安通过“网上作战”和分级督捕,将211名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25.参考答案:枪——正义的保镖,邪恶的帮凶;书——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灵感——驶向成功彼岸的双桨;电视机——井底之蛙的望远镜。
26、略。

    以上《盐城中学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盐城中学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盐城中学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