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培英中学xxxx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语文
xxxx年11月
注意: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试卷分I、II两卷,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II卷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参差参谒人参惨不忍睹参天大树
B.原谅凉快晾晒浮光掠影惊世骇俗
C.憧憬瞳孔懵懂摩肩接踵人影幢幢
D.堂倌官宦馆所管窥蠡测草菅人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辟精疲力竭巨擘众擎易举
B.钟磬罄竹难书权益权宜之计
C.条理慢条斯理期货奇货可居
D.悠闲优哉游哉宿愿宿兴夜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________是一种心理作用吧?(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
②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______下笔。(鲁迅《藤野先生》)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__其间,那才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朱自清《燕知草序》)
A.多半难以徘徊B.多半难以徜徉
C.当然不能徜徉D.当然不能徘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果因为有一个球员登陆意甲就妄自菲薄地说中国足球的水平足以和欧洲球队抗衡的话,那就是目光短浅了。
B.不知为什么,如果求人做别的事,我一定会不好意思,但求人帮忙弄车,却张口就来,大言不惭。
B.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C.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B.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光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C.我们的报刊、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出现不规范的简化字。
D.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因身边没有清洁袋,就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中山陵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
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7.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8.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9.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对于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来说,在阅读过程中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往往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0.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每小题3分)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宫,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洗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克复西京,累历清要,迁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勉以故吏王日卒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所诬。即停诏拘日卒,飞表上闻,日卒遂获宥。后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肃宗奖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并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十一年,汴宋留守田神玉卒,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建中四年,李希烈反,以他盗为名,悉众来寇汴州,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诏以司徒平章事征。既至朝廷,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勉引过备位而已。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佞,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佞也。”时人多其正直。
(节选自《旧唐书·李勉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监察御史拜:授与官职
B.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资:资助,辅助
C.悉众来寇汴州寇:进犯,侵犯
D.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除:清除,去掉
A.
①长而沉雅清峻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①勉乃哀之,上方曰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
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①意欲勉降礼于己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称代他,指“囚”。
B.投之江中称代它们,指“南货犀象诸物”
C.勉问其故,乃为权所诬称代他,指“王日卒”
D.卿知其状乎称代他,指“卢杞”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勉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勉乃哀之②勉不为之屈③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④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⑤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佞也
⑥即停诏拘日卒,飞表上闻,日卒遂获宥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④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李勉是唐朝宗室,有政治远见,在灵武任监察御史时,认为对俘虏不应全部处斩,应该让他们洗心向善,归于王化,否则就是把那些被侮辱的占了天下一半的人推向敌人。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使归化者每天都有人来(归化)。
B.李勉爱惜人才,任梁州都督时,认为他的老部下王日卒勤奋能干,让他代理南郑县令,当王日卒遭到诬陷,被皇帝下令处死时,他停止执行诏令,奏表上报皇上,使王日卒获救。
C.李勉在广州时,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扩大了海外贸易,生活俭朴,为政廉洁,离任时,他把家人携带的南货犀角、象牙等物,全都投入江中,更为难得。
D.李勉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时,李希烈来寇汴州,他守城累月,救援莫至,只好潜师突围,丧失了汴州,朝廷用担任司徒平章事这个职位的名义征召他到朝廷来,他认罪态度好。在回答皇上卢杞是否奸佞时,得到他人好评。
第II卷(共105分)
注意:II卷答案要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否则作废。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译文:
②既至朝廷,素服请罪。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其文约,,,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走向大自然
王充闾
“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1)
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2)
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3)
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4)
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嚷嚷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5)
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翰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6)
“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7)
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8)
19.在第三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义各是什么?(4分)
20.在第五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花”“蜜”各指什么?(4分)
21.作者在第五、六段中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根据文章的主旨,假如作者“在新疆,行进在茫茫瀚海之中”,你认为作者会想到什么?(6分)
22.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根意义上的诗性”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走向自由,实现“诗意的居住”。
B.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都在追求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他们所留下的“一幅幅风景画”中就体现出审美观照的自然和自然的审美观照。
C.作者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可以使个体具有强大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归宿感,自然可以成为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
D.作者认为对自然的践踏、破坏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xxx。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居住”。
E.“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结合在一起,“走向大自然”,回归到永恒的精神家园。
答[][]
六、(12分)
23.下面一段文字,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但加横线的一句话,在连贯性上较差,请作改动,使之语气更连贯。(3分)
孩子需要爱,需要长辈的爱,也需要同龄人的友爱,但他们不需要溺爱。许多时代的废人、社会的累赘都是溺爱的结果。因此,我们呼吁:不要让孩子在溺爱中成长。
修改为:
24..用“伊拉克平民”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能改变原意。(4分)
美军为缓解后勤补给线的压力,在未来的4到6天内将对巴格达实施更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这将会造成伊拉克平民更加惨重的伤亡。
伊拉克平民
25.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谐调完整的话。(5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春节过后,中央电视台举办了“xxxx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物评选活动”。评委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金庸说:“那些为正义、为国家利益和民族事业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人让我感动。”
敬一丹说:“有时候,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也让我们感动。”
白岩松说:“我们应该让心时时感动;感动之于心,犹水之于花。”
请以“感动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定,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1.C2.D3.B4.D5.B6.C(先分后总,“诗和梦”前后呼应)
二(12分,每小题3分)7.D[D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三项为“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思想相近之作家”)]8.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9.C(“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10.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验说,较为恰当。A、B、D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
二、(18分,每小题3分)11.D(除,授予官职)12.C(第一个“以”连词,译为“而”;第二“以”介词,译为“用”、“拿”)13.C(“其”应为“其中”)14.C(按要求①③④排除)15.A(“遭点污”指被迫降贼,名节受污)四、(15分)
16.(5分)①肃宗准备重用李勉,刚好李辅国受宠,得到皇上信任。内心想要李勉对自己降礼,李勉没有被他(的权势)所屈服,最终被李辅国所压制。(3分)②李勉回到朝廷以后,穿着素服向皇上请罪。(2分)
17.(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8.(4分)(略)只给两小题评分,每小题两空,补写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五.(18分)
19.存在的诗化: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的存在化: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点2分,共4分。
20.“蜜”: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每点2分,共4分。
21.第五段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表达出自然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第六段从时空的角度揭示出自然是生命之灵。个体有涯的生命,融入无涯的天地之中,走向大自然。(要点:“茫茫翰海”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每点2分,共6分。以上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有错别字酌情扣分。
22A、C(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4分。答案超出2项,不给分。)
六.(12分)
23.(3分)溺爱会使他成为时代的废人,成为社会的累赘。
24.(4分)伊拉克平民在未来的4到6天内将面临更加惨重的伤亡,因为美军为缓解后勤补给线的压力,将对巴格达实施更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因果关系,2分;“造成”改为“面临”“遭受”等,1分;语言连贯,1分)
25.山峰,放远了望才觉得秀美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两句全对得5分。第2句所表达的事物应为人文的,不合此要求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