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起床后,孩子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句:老师,今天还区角吗?如果听到肯定性的回答,孩子们就会微笑着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偶尔,如果听到否定回答,小小的失望就会爬上脸庞。
想想孩子们喜欢区角是在何时?还真的想不起来。也许就是在平时的细雨润物中,孩子们慢慢喜欢上了那份自由的选择,自主的操作。如何细腻的提示孩子进入区角,实践中我们摸索出“音乐提醒法”,欢快熟悉的音乐一响起,孩子们就知道区角活动开始了。操作中忙得不亦乐乎的孩子,活动结束时也不愿放手,要么偷偷看看老师继续埋头苦干,要么旁落无人依然我行我素。操作是快乐的,操作后的整理更是重要的,他让孩子知道物归原处,让孩子在合作中知道有序摆放等等。多次摸索后,我们得出依然是“音乐提示”,忙忙碌碌中音乐响起,孩子们知道活动结束了,该是整理区角场地的时间了。
区角后的“评价”既是本次活动的小结,又是下次活动的引领。评价时我们表扬鼓励先进及活动中的优秀范例,给孩子树立以后模仿的对象;我们会结合实际评价活动中需改进的地方,给孩子以提醒。评价时我们会展示典型作品,下次活动时,孩子们就会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创造,又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作品,再评价,再创新,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的区角因为孩子们的创新,也在不断地递进深入。
我们的区角活动进行了已经一年半的时间,随着不断的总结,困惑也在不断地产生。我们也遇到了或这或那的困惑,有时我们安排的区角孩子兴趣不浓,做着做着就自然的“夭折”了;有时我们投放的材料难度过大或过易,其生命力也没有旺盛多时;有时我们困惑有些材料使用一次后如何处理;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活动的确需要指导,可不知如何指导才能让孩子们对活动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就在种种困惑之时,我有幸聆听了华教授的讲座,让我的困惑顿时“拨云见日”,我知道了游戏应该是孩子一种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过多规则的设计,只会让孩子循着设计好的路线慢慢地找到答案,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驰骋自己的想象,不喜欢也就自然而然了。
通过聆听华教授的讲座我还明白了:材料的投放应该注意后期的利用。比如孩子在美工区制做了纸盒汽车,我们不止用于展览,也可以投放到玩具区供孩子们玩耍,同时也可以投放到小超市,供孩子们买卖,还可以投放到收集起来,合适的时候开一个汽车展......
通过聆听我更加懂得了:我的指导介入应赶在孩子将要放弃游戏之前,孩子们因我的介入,又重新玩起了游戏。我知道了介入指导应该源自不断地观察与了解孩子的行为过程中,应该源自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极为熟悉。
心得映入脑海,工作无疑会更加得心应手!今后我将带着这些新的所得,同我的孩子们一起游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