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县乡基层公务用车改革第一阶段运行数据首次揭晓》(阅读请点击下方合集)。 以下内容已通过专用渠道上传。 欢迎评论、点赞、分享。 您的帮助可以更大规模、更大力度地引起决策部门的关注并尽快做出决策。
公务车辆改革无疑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和行动革命,因为改革不仅直接影响领导干部,对普通公务员也有深刻的思想洗礼。 目前,公务用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改革政策本身的误解。 对于领导干部阶层来说公务用车改革,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很强的惯性,比较强调特殊性,这使得他们非常不适合改革。 对于一般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按级别分为等级; 党政机关职务任职混杂严重,未参与公务车改革的公务员意见较大; 公务用车平台、社会租车平台等的建立,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人们没有公交车就不能下乡的认识,这既不正常也不正常。 对官方交通方式发展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 早期是步行,第二阶段是自行车、摩托车。 这两个阶段公务旅行的显着特点是公务员不能协商条件或价格,最高原则是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阶段以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标志。 公务用车改革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如果抛弃公务人员拥有的车辆,拒绝私家车公车使用,转而使用社会租车平台的车辆,不仅会强化“无公车不下乡”的观念。 了解后,改革的方向也值得探讨,即是否通过汽车租赁平台求权、求租。 同时,如果我们把对“车”的认识局限于汽车,而放弃使用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步行,将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干部群众关系密切。 没有充分考虑县乡公务员使用车辆的特殊性。 事实上,由于县乡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等,都需要充足的时间甚至自由空间。 如果有社会司机在场,不仅会对用车时间造成无形的压力,而且很难对实际的工作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县乡基层车辆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活动可以程式化,公务活动一般会按照活动计划中规划的时间进行。 同时,县级及以上地区有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方式可供选择。
公务用车改革的政治账和经济账算得还不够精确。 从政治账上看,公务员如果没有公务车,就不会进行公务活动。 如果不能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部群众上下班车就都是公车,与群众的密切接触很少。 此类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 在经济账上,以某县为例,由于一辆普通汽车只能搭载4人,因此一天的使用成本为550元,即每人137.5元。 含司机生活费,每人价格超过150元; 如果连续使用,每人137.5元。 至于司机住宿费用,人均金额也会增加; 如果有2名或3名公务员,则直接成本分别为275元和183元。 如果实行私家车公共使用公务用车改革,制定相应政策的空间很大:可以承载更多的人,直接成本会更少,工作效果也会更好。
为此,建议:
一、把保障县乡基层用车作为下一阶段公务用车改革的重点。 一是粮食补贴和公杂费总标准向直接接触群众的基层公务活动倾斜。 例如,某地级市的政策是,到市区出差伙食补助100元,公杂费50元。 两项合计150元,其中基层乡镇伙食补贴50元,公杂费50元。 大城市区域内总量标准应当统一。 二是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调整公杂费、伙食费标准,创造政策条件保障县乡两级公务用车的使用。 三是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对进城人员和进农村人员制定不同的伙食费和公杂费标准。
2.建立健全私家车公共使用常态化管理机制。 公众使用私家车已是大势所趋。 虽然各地都有实践,但没有制度保障。 这个私家车不仅指汽车,还包括摩托车、自行车等。公务用车改革之前,并没有禁止公务员使用摩托车、自行车执行公务的规定。 改革后为何禁止私家车公车使用?
在私家车公共用车常态化机制下,各公共服务单位只提供政策,不提供汽车。 公务员统一实行差旅报销政策,解决公务出行用车问题。 统一出行政策出台后,公务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公共私家车常态化机制的具体管理内容是制定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出行补贴政策,加强考勤管理和事前审批事后审核,加强交通风险管控,加强停车场建设。 至于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则由公务员决定。
3、充分授权县乡两级政府和部门。 目前公交管理和出差补贴一刀切的模式阻碍了基层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政策。 在不超过食品补贴和公杂费总额的前提下,具体标准由县、乡基层确定。 例如,公务出行的伙食补贴、杂费等,都是根据到达目的地的距离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