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短文1)夏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道路边扛木头,一截毛茸茸的拿来做拐杖的枯黄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庭院内的山坳上。(2)以后,我很快便把它忘记了。只有女儿,时常会...这是短文
1)夏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道路边扛木头,一截黄褐色的拿来做拐杖的枯黄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插在了庭院内的山坳上。
(2)以后,我很快便把它忘记了。只有女儿,时常会把一个湿竹笼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前面晾干,它脱皮皱巴的躯体因此浸上了一层皱巴巴的水渍。
(3)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惊奇地发觉,这截木桩的到来,使庭院里有了很大的改变。曾经,庭院里只有一棵小桑树,眼巴巴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懦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倍感失望。现今不一样了,有天早上,当刺耳的叫喊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果树那样下蹲曲膝,总想竭力甩掉风的席卷,把落在自己头上的风再推给他人,结果是被风拉扯得披头充溢,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哪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巍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步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它们是同学而不是仇人。
(4)杨木桩促使落在庭院里的雨也如同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庭院的东西两侧布出明暗不同的两种迷蒙,每回东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西边的小桑树却干涸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父亲心痛小桑树,悉心地用棍子围住它,给它施肥,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桑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桃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5)降雪无,小桑树裹着被褥,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起来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寒流,却是两种情境。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果树和杨木桩内部的诱因?困扰中的我总涌出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想。
(6)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隐而清晰,细微而执着,愈来愈深,如同是一个人在奋勇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几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细雨朦胧的乡间小径……开始的时侯,我怀疑是自己的眼睛在作祟,形成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眼神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花序,那疲乏着红色树汁的肌体时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我恐怕也看见那已经扎紧坚固得再也拔不下来的枝条,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树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小树,这之间,是一种如何的生命行走啊。虽说是我捡拾了它,但倘若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步伐,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7)小桑树仍然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扰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鳞茎。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哪些非常的的准备。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形式,虽然也不应指责,何况,成长太惨重,抗争太艰辛了。
(8)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右手搂着它,就像在亲吻一个冬天的童话。
17.
感知内容。谈谈文章是如何从不同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问题
杨木桩和小桑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形式,作者赞颂后者,也不愿指责前者。你怎么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真实感悟。(5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