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按照年初党委工作要点和八届三次教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下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教学质量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共建设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6类69个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质量工程三级建设体系。其中获批国家级建设项目2项,“农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立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初步构建了“平台+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联合办学,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实行双学位管理实施办法,在农学、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开设双学位;开设23门管理学、领导科学和人文素质类视频选修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就业需要。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合并相近课程,压缩授课学期,提前进入研究阶段,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更新“村村大学生”专业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计划,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三是教学监控、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展校院两级教学观摩147人次、领导干部听课631人次、教师间听课3373人次、学生评教21万人次;获批省级教研课题28项,结题23项,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通过观摩带动、检查促动、教研推动,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加强了学科制度建设。通过出台《学科建设规划》和《学科带头人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方针,对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环境与条件等项目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加强对各级重点学科的过程管理。二是强化了学科队伍建设。申报5个总局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9个科技创新团队;选送12名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参加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和农垦总局共同举办的“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高级研修班”,促进了学科梯队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评估。经过精心准备,我校7个省级重点学科通过省教育厅的中期检查评估,其中,数字农业、作物学两学科的评估结果为优秀。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学校按照“改善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一是人才引进工作稳步推进。通过严格考核,引进各类人才34人;学校被评为大庆市“人才开发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培养工作得到强化。积极拓宽渠道,选送2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新办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访问、研修;支持60余名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学术研讨会;推荐3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培养计划;推荐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2名、导师团队1个;组织64名教师深入垦区进行社会实践。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实施《2009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通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和演讲赛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四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顺利完成。贯彻科学设岗、按岗评聘的原则,重新制订岗位设置方案;落实鼓励学术、严格评审的要求,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和标准,为评聘工作提供了更为细致、规范的制度依据。通过分类限额评审,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副高级20人、中级172人。
(四)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科研立项工作保持稳定。在“十一五”末期各类课题总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经多方争取,截至2009年底,纵向课题获批97项,到位经费1151万元,与2008年持平;参加横向课题12项,经费190万元;获批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20项,项目资金10万元。全年获得各类奖项32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转化推广科研成果40余项。三是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农业部农产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顺利通过农业部复检;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次申报成功,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粮食副产物加工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成功,为申报国家级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公司化运行机制,与36家公司签订孵化服务协议,并已完成整体规划设计,一期建设项目即将获得审批并开工建设。原有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申报的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已接受教育厅专家评审。四是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共主办国家级学会学术会议7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80余人次,邀请专家来校讲学近50人次,接待访问学者40余人。
(五)招生就业工作有新起色。一是各类招生计划完成良好。2009年,我校在23个省份计划招收本科生4000人,普通本科生计划完成率100%;招收村村大学生368人,超额完成计划68人;在内蒙古海拉尔设立了第一个省外函授站,进一步扩大了成人教育的生源地域。经多方努力,在研究生一志愿上线仅有27人的情况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人,同比2008年增长18%。二是本科生源质量有所提升。省内二表文理科均为一志愿录取,且最低分数分别高出我省文理科最低线11分和18分;三表省内录取最低分数均高出我省文理科最低线60分以上。省外考生全部为段上录取,其中17个省市为一志愿录取。三是就业率明显提高。2009年,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就业形势严峻,学校通过开拓就业市场,加强校企合作,出资近百万元奖励“到垦区、去西部、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等多项措施,使本、专科毕业生及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同比2008年分别增长5.6%、19.1%和8.5%。
(六)学生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学风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全面落实《学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加大表彰力度、设立诚信考场、评选无作弊班级、鼓励考研深造、改造公寓自习室等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旷课率降至4%以下;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力度,学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学生教育管理日益规范。通过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推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积极拓宽资助渠道,加强奖助学金管理,为6000余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2000多万元,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完善联动机制,开展留心留情活动,连续两年实现毕业生离校零事故,创建了特有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新模式。三是学生文化活动层次不断提高。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高层次的品牌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项活动,共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励200余项,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四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200余个团队近4000名大学生参加大冬会志愿服务、到地震重灾区走访调研、到垦区挂职锻炼、到社区帮老助困等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创历史之最,媒体报道20余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七)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管理重心下移工作逐步推进。学校以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工作为重点,将实验(实习)经费、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任务津贴的管理使用权限下放给学院(部),有效调动了学院(部)加强科学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内部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在全校开展了规章制度清理工作,共清理制度170余项;通过整章建制,各单位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办事流程日益规范,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年底,学校全面启动目标管理工作。三是管理效益明显提升。年内,学校实际完成预算收入31539万元,首次突破3亿元,同比2008年增幅10%;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增加教学投入,实现了收支平衡,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及时发放第二次津贴补贴和补发2007年校内津贴,教师收入涨幅为建校以来之最。全年开展各类项目审计41项,初步完成资产账目核准工作,将淘汰、闲置的设备、物资调剂给相关单位循环利用,提高了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益。
(八)社会服务工作迈出新步伐。一是服务垦区工作全面展开。学校加大力度落实“服务垦区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一局一点”建设,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垦区各分局调研,找准服务领域和方向;与齐齐哈尔分局、北安分局签订科技与教育合作共建协议和7个首批载体项目协议,并与绥化分局、九三分局达成合作意向。为总局开办会计职称培训、农艺师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训班,并为垦区制订测土施肥配方1000多个;为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中储粮北方公司开办岗位技能培训班,组织垦区科技工作者来校进修20余次;获批省农垦总局软科学项目5项,成立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开辟了垦区发展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服务领域。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为林甸、肇州、安达等市县的富民强县项目提供科技支持,并为龙凤区、大庆石油管理局电力集团等单位提供项目规划服务;与龙凤区联合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标志着“农民大学”正式启动;依托“校县共建”平台,为密山、绥芬河两市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50余次,培训2400多人次;与林甸县永合村开展帮扶工作,并选派10名中青年教师到林甸、肇源两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为地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此外,学校主导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2009年共接待8个外宾团组。其中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代表团应邀到校访问,并续签合作协议;先后派代表团出访加拿大、俄罗斯等高校,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加拿大奥兹学院、阿尔伯塔大学、曼尼托巴大学及阿尔伯塔省勒杜克食品研发中心达成合作意向;还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开展了广泛交流。2009年3月成立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八一农大分会,对外交流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宽。
(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穿始终。学校党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特色鲜明的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经过周密组织,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进一步找准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晰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改进了领导干部作风,多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师生员工满意率达到99.5%,基本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学校党委还及时组织开展了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等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的次数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干部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食品学院基层党建示范点顺利通过总局验收,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取得新进展。“三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型校园”建设、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
2009年,我校在群团工作、后勤工作、安全稳定、离退休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四年被大庆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特别是甲流防控工作,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我校仅确诊2例甲型流感患者,未出现重症病例,取得了甲流防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