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日期:2020-04-1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学习效率,兴趣,提高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文简介: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标签:信息技术分类:教育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文内容: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标签:

信息技术分类:

教育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培养兴趣、个体差异、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人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学习内容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采用自制课件或CAI软件来进行教学,通过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用画图软件画图画这一内容时,我就运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操作对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两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利用广播教学,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信息技术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篇2: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中学生,课堂,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简介: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2004-11-1】【发表人:曹建明】【点击率:796】【点评数:0】摘要:在当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教育是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

2004-11-1

】【发表人:曹建明

】【点击率:796】【点评数:0】

要:

在当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教育是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程新理念对我们教育创新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含义、作用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然后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考核方式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才

学等科学原理综合发展起来的,它旨在通过课堂、家庭和社会来帮助

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定创新志向,发展

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种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人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需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有利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程已经走入了我们的课堂,所以以前老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再胜任现在的课堂了,我们要转变我们以前的老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去上课。我们要尝试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去上老教材的同时比较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力争全面用先进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去教新教材,能较优秀的有较高的质量完成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索者、发现者、问题解决者、质疑者、反驳者,同时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小组合作中学习到新知识,懂得同学间怎样合作,对于大家都不懂的问题小组内怎样商量、怎样解决。把学生培养为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

新兴的学科,它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联,因此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个性等四个方面入手。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或者是与教学上的要求无关,也要给他一些肯定和赞赏;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鼓励。因为往往学生的创新是产生在无意中,这时候他的潜意识的积极一面正在形成,如果你压抑他,也许就会打掉他积极性,学生发后就不会再创造想象,但如果给他一种鼓励,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天才”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

获得的,这是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再造,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独特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正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

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

①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新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性,要求学生应具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思维,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灵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努力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学生能回答出问题、能解决问题就行,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方法和见解。

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

可见“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

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既能更好的获得知识,又能展现他们的创新才能。在猜想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

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起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惨透质疑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放下架子,创造一种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无论是文字处理还是图画绘制以及多媒体制作、网络使用,其实现方法都比较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教师都给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的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自尊心。只要能参与、能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就说明学生是积极向上、善于思考且富有创新精神。而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总是鼓励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做到不求唯一,但求所有,将知识学活、学透,并尽量把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

3.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在中国,“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意识太重了,常常重到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更应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深究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在当今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时代,要使学生灵活多样地获得知识,扩大知识面,就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老师一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将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相似思维、跳跃思维和对比思维融于其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分清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而这些输入、输出数量很多而且种类不同要求学生一下子记住很不容易,所以我在教学中让他们在了解这些设备功能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设备,那些设备能把信息输入到我们电脑中就是输入设备,而相反能把电脑中的东西输出来让我们看到、听到的设备就是输出设备,而两者兼备的则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通过这种办法学生很快就把这些设备的分类分的清清楚楚。

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Intenet网提供的丰富资源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用网络进行知识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不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对于同样的问题也能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虽然我们无法把一切人类知识内化到脑子里,但我们却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工具来延伸我们的手和脑,去完成我们仅靠自身力所不及的事情。

②开设创造性的实验

计算机课程离不开实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开设了一些创造性的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中,当学生学习好画图软件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完成自己心目中学校的图画绘制,当学生学习

Word字处理软件后,要求学生完成电脑队报的制作;当学生学习好PowerPoint后我让学生完成“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演示文稿的制作。在以上实验或设计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过程的多样性,而且只作适当提示、恰当点拨,最终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将实验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和上机操作,一方面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你做”,变成了“我要做”。另一方面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4.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要求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开始,而成功了就更能激发兴趣。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内化。同时,不断的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想象,通过上机的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与完善。比如在讲解WORD

文档的图文混排时给学生一篇打好的文档,教给他插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做成一篇精美的插图的文档,每个学生做都不一样。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力。

新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中运用多煤体教学

,使教学过程将出现机械化、自动化等趋势。多媒体软件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备课、上课、练习、复习、考试、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设计成软件被电脑保持。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工具不仅是笔、纸、课本,而且是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计算机。学生通过交互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该学科的知识在其它学科中广泛推进,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和主动参与中,大大激发创新兴趣,增长创新才干,才能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5.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有棱有角的具有个性的学生,而这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教育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差别。

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能力不完全相同,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然而现行教育实行的是班集体教学,“齐步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教全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也是最好的发展。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

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育便是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讲,除了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助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通过检查学生上机过程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使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一般学生也力尽其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带学习的成功。

6.改革考核方式

新课程中改革以前考核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考核方式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的不足,已经不在适应现在新课程了,所以改革考核方式也是我们创新教育所必须做的。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考定终身,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彻底改变扼杀创造能力的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我一般都是将平时上机实践作为成绩的主要部分之外,平时的课堂表现、想法的新异或创造性、专题设计等,都纳入考核范围;摒弃传统的闭卷笔试,采用无纸化考试,直接在微机上完成,还使用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系统来对学生进行考察,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将是极大的促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资料:

1、何克抗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钟启泉等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3、祝智庭:《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技术哲学观的透视》,

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

篇3:五官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五官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护理,课程,技术

五官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课程设计方案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系部医护系教研室临床护理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专业班级09级护理1~6主讲教师使用教材《眼耳鼻喉口腔护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教务处制《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学

五官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课程设计方案

2010

~

2011

学年度

第二学期

医护系

临床护理

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

09级护理1~6

使

《眼耳鼻喉口腔护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

时:36学时

授课对象:高职护理专业

分:2

前导课程:护理技巧

后续课程:专科护理技术

课程编码:01080008

编制时间:2011/2/19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五官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主要包括五官科疾病病人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五官疾病护理的整体概念,理解五官科护理的科学内涵,能独立应用五官科护理程序,参与实施五官科护理,为五官科患者提供健康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

①掌握眼、耳、鼻、咽、喉、口腔各部应用解剖生理及其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②熟悉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③能独立的对常见五官科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常见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

(2)方法能力:

①熟练掌握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患者的常用检查及护理操作技术。

②能对常见五官科疾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处理。

③具有运用常用五官科护理操作技术进行五官科护理的能力以及常见五官科手术护理配合的能力。

④在老师指导下,能对五官科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3)社会能力:

①具有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五官保健服务和开展五官健康教育的能力。

②能在医院和社区进行专科健康教育,提出预防保健计划。

2、知识目标

(1)理解常见五官科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掌握其护理措施。

(2)了解常见五官科疾病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

(3)了解常见五官科疾病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

《眼耳鼻喉口腔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学四期开课,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有计划地安排1周的岗位见习。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做到与其他课程知识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在儿科护理的学习中能综合应用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临床岗位实习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护理能力,提高学生临床应对能力,使学生更符合临床护理岗位任职要求。

2、课程设计的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本课程组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课程,以人的五官功能结构为主线,以五官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石,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接轨,结合五官护理岗位(眼科护士、耳鼻喉科护士、口腔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本课程打破教材的原有格局,构建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更能培养五官科护理岗位上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知识体系,为今后从事五官科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各模块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以典型案例为主线展开,组织学生按护士的工作过程分析、研讨案例,实训安排紧扣五官科护士的职业标准,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教学内容

(一)内容选取

1、选取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满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项目引领理论传授;

(3)以重现的工作场景设计学习情境,所学即所用;

(4)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以职业岗位所需选定内容(针对性)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研讨,我们不仅明确了中医护理这一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几项典型工作任务,关键是确定完成几项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分析每一项能力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以此确定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同时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职业操守、环境意识等内容写入教学目标,列为教学内容,着力塑造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3、科学序化教学内容,使其易教易学(适用性)

选定教学内容后,再按照知识的递进规律和学习的心理规律序化教学内容,基本遵循理论知识由易到难、技能操作由简入繁,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二)内容序化

编号

课程单元(学习情境)

学时

学习单元(子情境)

学时

1

眼的应用解剖生理

(2学时)

1.1眼的应用解剖生理

2

2

眼科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1学时)

2.1眼科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1

3

眼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1学时)

3.1眼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1

4

眼科患者的护理

(12学时)

4.1眼睑及泪器病患者的护理

2

4.2结膜及角膜病患者的护理

2

4.3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2

4.4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2

4.5葡萄膜和视网膜及玻璃体病患者的护理

2

4.6眼外伤患者的护理

2

5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2学时)

5.1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1

5.2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1

6

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2学时)

6.1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2

7

耳鼻咽喉科患者的护理

(8学时)

7.1耳部的护理

2

7.2鼻部患者的护理

2

7.3咽部患者的护理

2

7.4喉部患者的护理

2

8

口腔科患者的护理(6学时)

8.1口腔患者的护理

6

(三)表现形式

一、教材的使用

临床医院参与的自编教材与教育部规划教材结合。课题组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关注最新技术,与临床医院合作,选择临床医院实际案例和经典案例,大胆提出了由案例教学代替理论教学,项目设计代替期末考试等体现高职特色的全新教材编写模式,特别是该教材将门禁系统作为案例教学的实例,以此来展开教学的实施,是我们的首创。同时该教材按精品课建设要求,着重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制作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实践教学系统,真正建成了多元化教材系统。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1、教学模型:通过校企合作,专兼教师共同开发教学模型。

2、教学录像资料:按实验项目拍摄实验的DV,涉及多个生产临床工作环节,可形象化地指导与帮助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记忆和对操作要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目,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高职教材的特点,我们针对性的收集,整理,选择了一些文献资料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在校园网,课堂,专业社团等场所公开或公布等形式和向图书馆提供购书建议,并在电子系建立图书展示架,供教师和学生借阅。

3、教学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建设。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组教师积极组织,编写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共学生上网使用。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幻灯片,实训项目操作视频,教材,实训指导书,学生大赛获奖作品等,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交叉,互相融合。将教学资源全部上网,通过网上在线考试,学生可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网上答疑,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1、教材体系建设整体化

积极筹划建立视听教材资源库及网络精品课程,形成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整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引入企业标准引入自编配套教材,由于口腔修复技术的实践操作性极强,实验室操作对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极为重要,实验课比例较重故根据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联络中日技术骨干,协同行企业技术能人积极编写自编配套教材。

2、实践教学手段专业化

利用现有实验室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临床前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其实验设备开拓了对学生临床修复技能的修复技能的训练。以口腔修复技术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组合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作品分析、模拟岗位工程过程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强调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指导,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采用工学结合,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方法手段

1、教学手法多样化

(1)床旁教学

让学生有机会亲临现场,通过观摩老师与病人的交流,初步接触临床实际,了解医患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所见所闻联系起来,而后再通过老师提问及讨论,将抽象的书本理论切实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表达,不仅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所遇问题的思考,在加深对理论知识感性认识的同时为今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打下坚实基础。

(2)基于问题的深入讨论式教学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老师适时地提问和讲解,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常见解剖结构,熟悉临床操作要领与技巧,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及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辩论式教学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临床问题不仅单单涉及疾病本身,很多还涉及社会、道德等复杂因素,在实际处理中往往会干扰我们的判断。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和讨论,既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又让他们“提前”扮演了护士的角色。这不仅要求学生对书本理论进一步的阐释,更要求学生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关键。

2、教学科研一体化

教学科研并重,注重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并加强学生临床科研能力。

(三)保障条件

1、教师队伍

本课程师资队伍不断得到优化,打造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创新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兼比例达到1:1。提高面向口腔医学技术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开放性多功能的口腔医学技术服务平台。

2、教学环境和条件

现有一专门实训室建筑面积为120㎡,仪器设备总值达100万元。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实训中心为平台,举办专业教育论坛和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的示范性与开放性初步显现。

3、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中心建筑总面积为240㎡。建立了网络化的校外实习基地,与随州市中心医院,建立长期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随州市中心医院等16家医疗机构建立产学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产学一体,为教学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仿真的口腔医学技术职业情境,由行业专家指导参与协同完成。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能力(技能)训练项目设计

学习单元(子情境)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

及步骤

结果

(可展示)

1.1眼的应用解剖生理

1.1.1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教师组织、启发、学生讨论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2.1眼科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2.1.1掌握眼科患者的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的常见类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进行案例教学

课堂病例评估

3.1眼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3.1.1眼科患者的手术护理3.1.2眼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手术室护理常规

病例演示、多媒体教学、视频观摩

4.1眼睑及泪器病患者的护理

4.1.1能结合病例为眼睑及泪器病患者提供整体护理

五官科系统化整体护理、护理记录

根据病例按照护理程序讨论后制定整体护理措施

以书面形式列定护理计划

4.2结膜及角膜病患者的护理

4.2.1能根据所学为结膜及角膜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

结合病例展开讨论教学

为某结膜及角膜病人列定基础护理计划

4.3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4.3.1能结合病例为白内障病人提供优良的特殊护理

老年护理学

病例教学法

为某白内障病人列定特殊护理计划

4.4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4.1.1能结合病例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

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护理

病例教学法

为4青光眼病人列定护理计划

4.5葡萄膜和视网膜及玻璃体病患者的护理

5.1.1能熟练鉴别葡萄膜和视网膜及玻璃体病,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病例教学法

提出有建设性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4.6眼外伤患者的护理

4.6.1能根据表现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眼外伤患者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5.1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5.1.1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讨论教学、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教学法

5.2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5.2.1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病例教学法

6.1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6.1.1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管理学

病例教学法

常用操作考核合格

7.1耳部的护理

7.1.1能根据表现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耳部解剖

病例教学法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7.2鼻部患者的护理

7.2.1具备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的知识、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护理

讨论式教学

列出常见的鼻部疾病

7.3咽部患者的护理

7.3.2具备咽部患者护理的基本知识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讨论教学、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7.4喉部患者的护理

7.4.1咽部患者的护理护理计划

患者家庭护理、社区防治

结合病例展开分析、讨论

列定家庭、社区护理计划

8.1口腔患者的护理

8.1.1口腔患者的护理

口腔护理

讨论教学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二)进度表设计

序号

学时

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

标题

能力目标

能力训练项目编号

知识目标

其他内容

1

2

眼的应用解剖生理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1.1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2

2

眼科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掌握眼科患者的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2.

护理诊断的常见类型

课堂病例评估

3

2

眼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1.眼科患者的手术护理2.眼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3.1

手术室护理常规

4

2

眼睑及泪器病患者的护理

能结合病例为眼睑及泪器病患者提供整体护理

4.1

五官科系统化整体护理、护理记录

以书面形式列定护理计划

5

2

结膜及角膜病患者的护理

能根据所学为结膜及角膜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

5.1

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

为某结膜及角膜病人列定基础护理计划

6

2

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能结合病例为白内障病人提供优良的特殊护理

6.1

老年护理学

为某白内障病人列定特殊护理计划

7

2

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能结合病例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

7.1

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护理

为4青光眼病人列定护理计划

8

2

葡萄膜和视网膜及玻璃体病患者的护理

能熟练鉴别葡萄膜和视网膜及玻璃体病,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8.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提出有建设性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9

2

眼外伤患者的护理

能根据表现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9.1

眼外伤患者病例分析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10

1

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10.1

耳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11

1

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11.1

咽喉、气管及食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12

2

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耳鼻咽喉科护理管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12.1

护理管理学

常用操作考核合格

13

2

耳部的护理

能根据表现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13.1

耳部解剖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14

2

鼻部患者的护理

具备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的知识、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4.1

药物治疗护理

列出常见的鼻部疾病

15

2

咽部患者的护理

具备咽部患者护理的基本知识

15.1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6

2

喉部患者的护理

咽部患者的护理护理计划

16.1

患者家庭护理、社区防治

列定家庭、社区护理计划

17

6

口腔患者的护理

口腔患者的护理

17.1

口腔护理

列出相应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六、考核方案设计

实现三级考评体系:①实行人机互动的动态考评体系,②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担任考官,考核每个项目的知识和能力;③专兼职教师一起全面考核综合能力。

七、教材和参考资料

卢爱工,雍林晓主编教材:《眼耳鼻喉口腔护理学》,供高专、高职护理、助产等相关医学专业,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1、孙葆忱

低视力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吕

角膜接触镜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李镜海、肖瑛

近视手术治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雷琨等

解剖组织胚胎学图谱

第二版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5、吴先国

人体解剖学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劳樟森

五官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廖树森

五官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王光霁

视光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褚仁远

眼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0、陈燕燕

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孟祥珍

五官科疾病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2、王斌全、龚树生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以上《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