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悟 本文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悟
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悟 本文简介:心理辅导活动课体验及感悟这个学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给与我很多从未尝试过的体验以及深刻的感悟。以下我分别从课程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浅谈我的收获。先说说课程内容方面。这门课在开始之前,就听师姐们说过这门课很具有实操性、这本书的理论和素材很有用,向她们买这学期的教材时,她们都不舍得卖这本书,其他课的教
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悟 本文内容:
心理辅导活动课体验及感悟
这个学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给与我很多从未尝试过的体验以及深刻的感悟。以下我分别从课程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浅谈我的收获。
先说说课程内容方面。
这门课在开始之前,就听师姐们说过这门课很具有实操性、这本书的理论和素材很有用,向她们买这学期的教材时,她们都不舍得卖这本书,其他课的教材都从师姐手中买到了。唯独这本书,我辗转了好几个大四宿舍,费劲嘴舌都没得到,最终还是网购来着。
后来终于开始上课了,老师的妙语连珠、神采熠熠让这门本来内容就蛮有趣的课程更加富有魅力了。这门课主要由心理辅导活动的概念、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四个大篇章组成,把我们之前学过的心理学、教育学各门专业课的理念都糅合其中,算是对之前学过的理论的一种实施、体验了。
最初接触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学时期,那时还不太了解是什么,就觉得是讲座。一般都是感恩、励志类的。全校人都坐在操场上,先进行热身小游戏,然后老师就开始或激昂地演讲。很多环节都忘了,只记得肯定最后都会有个配着背景音乐,老师煽情地说些什么,然后哗啦啦的好多人就会哭了,老师就随机点几个哭了的人上台分享他们的心情和经历。每次结束后,我和同学们心情都会放轻松,也对人生有了不少的思考。我觉得那些老师好厉害,对着一千多的学生和简陋的环境,只凭着麦克风和广播就能达到如此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如此,我反倒觉得我们这几组试讲都显得流于表面了。虽然表面看来教学设计符合理念、教学流程过渡自然,整节课下来很流畅,可是每次看完试讲我都觉得差了点什么。现在想到了,欠缺了对学生的收获和感悟的考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出发点不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么?可是评价的方面却只有教案设计、教学实施、ppt设计和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可是却忽略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方面----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却没有考虑。搞得试讲就好像成了比赛哪一组ppt制作精美、哪一组能让课堂氛围活跃、哪一组的设计环节更新颖更有亮点.迷失了根本目的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了形式而形式,是没有灵魂的框架,是披着心理辅导活动课外衣的活动课或者表演课而已。又或者说,我们的试讲太过追求完美了,反倒迷失了初心。这是我对试讲的个人感受,肯定有偏颇之处,望指正与见谅。
前面本来是要说课堂内容的,说着说着好像有点跑题了.下面谈谈对课堂组织形式的感受。
这门课是以小组为单位上课的,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很对我来说很新鲜,也让我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意义以及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组织、调控能力。
刚听到要分小组且小组是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我是感到惊慌不安的。因为小组的分配是错开同宿舍的人的,我和宿舍外的同学都不算熟,交往少。此外我觉得我又懒又笨,怕拖累别人。反正当时各种纠结、忧虑。最惊慌是,我居然被选为组长。其实我那时候心里很狭隘,我觉得有任务下来大家肯定各自推脱,那我这个炮灰组长岂不是很麻烦?现在想来我觉得很抱歉,居然把队员们想得那么坏。
第一次组内协作就已经把我最初的忧虑打消了。绘制队名、口号的画时,组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我确定方案后分配了任务大家也很配合,画画的画画、写字的写字反正没任何人是游手好闲的,人人都在为那幅画努力着。有思维特别活跃构思能力很好的人、有绘画特别厉害的人、有写字特别漂亮的人,可是少有能同时拥有这些能力的人。退一万步,就算有这么全能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一个人完成这幅画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小组却能完成得很好,这时候我深感小组合作展示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作为组长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人都得做事。最有成就感就是发掘每个人的优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任务,让合作的效率、成果尽可能达到最优化。
总而言之,一个学期下来,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我会努力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的。
篇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本文关键词: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本文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同伴交往”心理学认为,同伴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交往是未来孩子们适应社会、好好工作,甚至是国力竞争的基础;交往是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的心理品质,同伴交往是我们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活动目标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有意识的培养团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本文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同伴交往”
心理学认为,同伴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交往是未来孩子们适应社会、好好工作,甚至是国力竞争的基础;交往是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的心理品质,同伴交往是我们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活动目标
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有意识的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体会团体合作解决困难的重要。让成员学会敞开心扉,主动去接纳、喜欢和肯定他人,在朋友之间,要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富,交到真正的朋友。
辅导重点
了解友好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同;
辅导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辅导内容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活动方法
操作法(游戏)、角色扮演法;
活动形式
情景体验;
心理学认为,同伴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交往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学校期间,交往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同伴交往也是教师塑造学生良好的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很多学生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方面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弱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同伴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非常重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愉悦情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一、音乐导入,切入游戏,初步体验交往技巧
学生伴着音乐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每个人找到一个好朋友。
师:为什么要找这个学生做朋友?
两人一组继续找朋友,找到另外一组,由2人变为4人。
师:说说为什么要找这个小组成为好朋友?
通过学生的讲诉进行小结。
二、挑选两人一组,进行双人走游戏。深入感悟交往技巧,感受友谊默契的重要性。
介绍游戏规则。
两个学生并排站好,用布条绑住各自的一条腿,进行走路,看看那组走的快,最先到达目的地。教师喊口令,学生出发。教师一边进行裁判,一边捕捉可供教育依据的事实。
在规定的距离内,哪一组最快到达为胜者。
游戏结束后,谈谈体会和感受。
三、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必须靠两个人以上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根本就完成不了的事情?
学生简答后,教师归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要靠和别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工作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
出一本书
制造一辆汽车
一台晚会
归纳:完成一项工作都需要众人合作,小到日常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平时的成绩和卫生评比,都是要靠全班同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大到国家的建设,都需要合作,只有大家的共同合作,齐心合力,才能收到更多的成功!就像我们的双手,紧紧的我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
四、赞美十分钟活动
每个学生通过游戏和自己的感触,对你的好朋友进行赞美。
在赞美中找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
如果说尝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和别人交往是解开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第一秘诀的话,那么,尝试赞美别人的长处,尝试去爱和欣赏每一个人是解开此结的第二处方,这一良方会使你保持平和、满足和自豪的心态。让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值得赞美的人和事。让学生在这十分钟里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与人打交道。
五、总结
每个学生发一张彩色卡片。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感受和我们怎么样才能被评为文明班级。
结合学生的感受,教师讲诉科学的交往方法和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主动,学会赞许、真诚,要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有时候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会收获很大的友情,让他人觉得无比的温暖。
篇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建阳曾建芳)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建阳曾建芳) 本文关键词:建阳,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舞台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建阳曾建芳) 本文简介: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建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曾建芳浙师大刘宣文教授曾指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刘宣文,2002.5,《教育研究》”。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建阳曾建芳) 本文内容: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心育”的心灵舞台
建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曾建芳
浙师大刘宣文教授曾指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刘宣文,2002.5,《教育研究》”。
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等工作层面上,而不去花力气发动全体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即使表面的形式搞得十分花哨,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尚未真正突破“瓶颈”。可见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而这一课程应该由谁来担任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闽委教宣〔2012〕7号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协助;心理教育班会课由班主任负责。
怎样才能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明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涵
1、什么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整体发展取向为主导,通过班级中的合作互动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与感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获得自主能力,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进自身健康人格形成的团体辅导课程。
这种辅导形式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支柱;它是一种活动课程;它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它的功能是发展性的。
2、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想品德课区别
(1)课程功能不同。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问题,关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
(2)课程内容不同。德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观念、原则、规范、道德、传统等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重学生身边“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等。
(3)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心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
(4)从操作技巧上看,思想品德课依据教学规律来进行运作,讲究的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是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辅导技巧和艺术。
(5)从教育形式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学校里搞心理健康教育,在注意到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混为一谈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心育和德育这两件事搞得“泾渭分明”。我们不是说可以不顾两者的区别,也不是不主张要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水平;而是说,在中小学现实教育环境中,要接纳心育和德育的内容、形式都有交叉这一事实。
3、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即使有活动,也多是个体活动(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二、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流程
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对一节具有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进程做如下四个阶段的划分: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1、团体暖身阶段(约5分钟。)
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要营造一种轻松、温暖、安全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具体来说包括: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如要倾听、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保密等。
2、
团体转换阶段(约5——8分钟)
此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来说包括:
(1)情境呈现
: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
(2)分享讨论:分享讨论是指经历了情境呈现之后,学生就在情境呈现过程中自己的观察、产生的体验或想法,以及自己的分析或思考,和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分享讨论活动的质量将关系到活动课的团体气氛,关系到整个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是否能够更好地被催化,关系到辅导活动课能否顺利转换到团体工作工作阶段,还关系到团体工作阶段能否顺利地进行。因此,这一阶段应将全体成员主动介入团体活动作为活动的工作重点之一。
3、团体工作阶段(约20分钟)
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约20分钟左右。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问题探索”。
具体来说包括:
(1)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
(4)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探讨有效对策。
4、团体结束阶段(5-8分钟)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结束得好,学生有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不屑和愤怒,他们就比较愿意将在团体中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才有效果。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问题解决”。
具体来说包括: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赠言、寓意深刻的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等)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阶段,恰如起承转合,美妙而迷人。
3、
把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
而要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把握好心理辅导课的特点及核心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主体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多以活动贯穿始终,强调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3)、体验性。体验主要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其处于核心的地位。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则不可能被内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是以讲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一个道德概念成为一个信念,必须经过情感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必须关注与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
(4)、表达性。表达:身体的表达、语言的表达,让学生通过活动向外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5)、和谐性。是指辅导员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和谐真诚的氛围,赢得学生的信任,减少学生的防卫心理,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无条件接纳学生,努力做到尊重、共情和同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自我体验与自我解剖。
许多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是那些与学生整日厮守在一起的优秀班主任的杰作。对于兼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来说,对学生抱有充分的尊重、理解、真诚、接纳、支持、鼓励、关爱等等基本的辅导态度,比他掌握较多的辅导理论与辅导技巧紧迫得多、重要得多。
可以说,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成为制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进展的“瓶颈”。它从学校“心育”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操作过程来看,在实施各种辅导目标时,无论是认知的转化、情感的升华,还是情绪的调控、行为的训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蕴蓄直至提升的渐进过程,为学校发展性“心育”的操作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心灵舞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