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日期:2020-05-2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语文,建议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简介: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准备就开学初语文学科提出的三个问题,并结合平时听课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提一些教学建议。(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实效性?听课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我准备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然后再谈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准备就开学初语文学科提出的三个问题,并结合平时听课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提一些教学建议。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实效性?

听课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我准备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然后再谈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

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包括前不久听过的全国的阅读教学比赛课也同样存在的共性问题:

1、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像有的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级靠。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像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区别不大。

2、一些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懂得的,已经理解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学生不少的宝贵时间。

3、有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引着学生来搭后半截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多,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在较多的课上。其严重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这样做,容易扼杀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4、依纲扣本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些课上,或者说相当多的课上,利用相关资源,又显得不够。有效地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大大加强。

6、关注学生,比较多的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人,也就是目中没有学生,走教案的情况还普遍地存在。因此,我们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没有问题,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及时生成的课,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充分自学的课,没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课,既不经济也少有实效。

7、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我们看得出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是,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又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里。我们老师的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质疑问难中来,问题缺少整合。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我以为,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

8、我们的朗读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警惕那种纯技术性的,强调读出一词一句的轻重快慢的指导。我们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的调子来读出自己的感情。

9、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有模式化的倾向。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比如说,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或者其他的课型,完全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文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教学思想还没有深深地扎根。

10、字词教学有所重视。但是,字词教学的年段性、阶段性还不够明确。有的在教学中,处理得不是很得当。比如中断教学的思路来进行识字写字,这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的字词训练还不够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有人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2、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3、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这正是平时我们经常说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略经历备课、上课、反馈三个步骤。备课是基础,是对文本的钻研过程,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对整个教学的预设过程,有准备地上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行色匆匆,为了完成教案而形而上学,应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结构。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常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是初读交流,整体感知。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读课文,找生字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本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基本式: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来设计。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区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如何体现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崔峦老师曾明确指出:“‘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就会严重地导致出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情况……对识字、写字忽视的问题该到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的时候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识字、写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绝不能马虎。所以本次提出这个问题供老师们探讨。

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对这样的事物,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每字写上三遍,就产生单调刺激的抑制作用,其结果造成精神疲劳,影响识字兴趣。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加快识字速度。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现总结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

1、动作识记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2、图画记忆法。比如:教学“网”字,可以请学生回忆看到过的网,然后画一画。学生可能会画出鱼网、蜘蛛网,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将这个“网”字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3、字形联想记忆法。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例如:“帘”字,让学生想象:上面的穴宝盖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这个“巾”就像挂在窗户上的布帘,所以这个字是窗帘的帘。

4、加一加。

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这类字时,相邻的同学就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加法熟记。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5、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在教学这类字时,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减法熟记。如教学:“代”字,让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袋”和“衣”,边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减衣等于代表的代”。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6、换一换。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学生识字呢?可以让学生这样做:让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线”字,把“线”的绞丝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钱”。

7、编顺口溜记忆法。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牛羊吃草,草儿青;吃完喝水,河水清。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

再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汉字与孩子的生活“更近”些。“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识字的范围就有多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汉字的世界里,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场、景点,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家门上的门牌信息、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电视广告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小学生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一点,也能让学生认字。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比如:

“张开翅膀”的“张”是“开张大吉”的张……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习作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低段的习作重点,应以说话写话为主。中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段训练为主,完成由写段到篇的训练。高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篇的练习为主,注意构思行文中布局谋篇的练习。

1.要注意归纳总结。

作文类型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五类。在这五种类型中,写人、写事最能体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点。

回忆过去老师让我们进行这方面作文练习的题目类型主要有:一是全命题型;二是半命题型;三是看图作文;四是提供材料,自由命题或续写。如:提供开头,让你展开想象,续写中心部分和结尾,或是提供开头、结尾,让你补写中心部分和命题等。

弄懂了记事、写人的基本题型,还要注意对叙述方式的归类总结。叙述的方式的多种多样,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其中的一两种,特别是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的叙述方法一定注意掌握好。

2.要将总结归纳出来的作文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都能理解、掌握。如“怎样开头三字经”:开好头,是关键。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3.要围绕重点,练好“三板斧”。隋唐时有一大将名叫程咬金,传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仙人指点板斧功夫,只教了三招便从梦中醒来。随后他便反复地演练这三招,在与敌人交战中用这三招屡屡建功。程咬金的“三板斧”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发:我们在大量作文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绝招”。练好自己的“三板斧”:一是写好一个令你难忘的人,他(她)可能是你的同学、伙伴、老师,或者是你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是你的邻居,或者素不相识的人。由此可以产生出许多写人的作文题,像《我的邻居》《我的小伙伴》《我最熟悉的人》等等;二是写好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事可能是你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你耳闻目睹的,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也有可能是令你伤心落泪、后悔不已的。由此可以产生《一件伤心的事》、《我真后悔》等等;三是写好一处景,这可以是家乡的一处山水美景,也可以是田园的丰收景。在练这三招的过程中,再把自己拿手的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叙述方法加以反复运用,这“三板斧”也就练成了。

作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巧妙的小路可走,那完全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东西,作文教学必须实实在在,老老实实。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二是遵循作文本身的规律,三是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也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全面贯彻作文教学的规律: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激发兴趣、多读多写、从内容入手、发展思维等等。

《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生一些基本写作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繁琐的要求必须大大减少,更多地应是想方设法给他们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

1、设置能说好写的题目

为了促使学生以情写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拓思路,出一些有较强情绪色彩而又是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只要摸准学生的脉搏,“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学生思维的闸门才会打开,文思才会如泉涌出,学生才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有时,教师不妨多出一些作文题,供学生选择。如写秋景,若以《秋天》为题,学生很难写出新颖富有个性的佳作。于是我们可以列出《秋天来到校园》、《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秋天的落叶》、《哦,美丽的秋天》等题,让学生从中任意选题写作。如果在这些题目之外学生还有自己新鲜的内容,允许学生自己命题。

2、提供自由倾吐的机会

提倡放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练笔的积极性。元旦过去了,同学们还沉浸在探亲、旅游的喜庆气氛中,抓住时机让他们充分地交谈,并努力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有序地倾吐给伙伴。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的要求,我们应该一改过去单一评改方式,采用老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家长评改、网络评改等多元化的评改形式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

3、教师评改方式要灵活多变

作为学生习作的指导者,教师评改显得尤为重要!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如果教师采用与学生“背对背”的单项批改,必将是“吃力不讨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1)教师可以采用面批面改。面批面改是一种直观、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修改能力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可在每次作文中或作文后,找几个学生进行面批面改,争取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次面批面改的机会。对个别学生的作文还可以进行重点辅导,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在快速浏览全班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随机简单批阅部分作文,再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些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最后,教师的评价语要克服俗套,多用鼓励语言,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最近,小语论坛上有网友提出:教师不再批改学生的习作,而是改成写读后感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习作。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一定的道理!

(2)学生自改互改要形成习惯

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习作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的第三阶段目标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学生自评自改习作很关键。对于学生自评自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评自改的意义,教给他们评改习作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做出评价,写上评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互评互改。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研究别人的习作,找出优缺点。推己及人,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平等地位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相互启发,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3)家长评改习作要讲究方法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可以说对于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沟通交流,如果方法得当,相信孩子很愿意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时,父母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点评,真正成为孩子习作起步的“领路人”。可以说,面对家庭教育的日趋笃厚,相信这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4、将习作评改贯穿于习作指导全过程

习作的写作过程和习作的评改过程并不是明显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过程。习作材料、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甚至书写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口说或片断练习进行评议和修改。从习作指导来说,有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也有作后指导;从评改角度来说,有作后评改,也有作前评改和作中评改。习作评改是作文指导的一个方面,并和其他方面的指导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5、处理好习作评改和个性化写作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自由写作、个性化习作和有创意的写作,但不等于说写作没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习作内容和形式上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使评改成为个性飞扬、创造性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个性、创造性受到约束、限制甚至打击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落实写作的基本规范。

以上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理解,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17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上册,四年级,学科,数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简介:开福区紫凤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一、教材及课程资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内容:

开福区紫凤小学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计划

一、

教材及课程资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掌握了常规的数量关系,以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认识了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明确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了一定的发展,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已初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四、减负提质措施:

1.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的“减负”真正成为一种可能,让“减负”与“提质”同步。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习过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不布置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严格把好作业时量的关。

4.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检测及评价:

重视过程辅导,不以片面成绩评价学生。以开放、多元、多样、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并要突出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

六、学生辅导:

1、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注重多样性,由浅入深,辅导自学和自学辅导相结合,逐步指导,由扶到放,使学生掌握多种的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做到,问题自己提出,疑难自己剖析,知识自己探求。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努力使实践活动系列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3、既抓好两头(优生与学困生),又关注整体。

七、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周次

教学课时

1

9.1-9.7

大数的认识

2

9.8-.9.14

大数的认识

3

9.15-9.21

大数的认识

4

9.22-9.28

角的度量

5

9.29-10.5

国庆长假

6

10.6-10.12

三位数乘两位数

7

10.13-10.19

三位数乘两位数

8

10.20-10.2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9

10.27-11.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0

11.3-11.9

期中复习

11

11.10-11.16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2

11.17-11.23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3

11.24-11.30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4

12.1-12.7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

12.8-12.14

统计

16

12.15-12.21

数学广角

17

12.22-12.28

总复习

18

12.29-1.4

总复习

19

1.5-1.11

期末检测与评价

教师:

彭丽萍

时间:

2008.8.31

篇3: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学计划20XX下

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学计划2012下 本文关键词:初级中学,周庄,学科教学,生物,计划

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学计划2012下 本文简介: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下生物学科教学计划2012年1月周次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注1-3第7章3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阐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了解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细胞实验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临时装片

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学计划2012下 本文内容:

周庄初级中学初一年级下生物学科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周次

单元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备注

1-3

第7章

3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阐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了解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细胞实验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和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培养动手能力。

2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说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说出组织的概念,并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4-5

第8章

2

植物体的构成

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出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学生能自己总结和描述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通过和动物体的对比,能说出动物体和植物体结构层次是不同的。通过体验式探究和图片分析的活动,增强学生总结分析的思维能力,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2

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

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

单细胞的生物体

描述地面上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特点,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能够识别一些典型的植物。概述种子植物的

主要特征,能够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异同。以贯众和葫芦癣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描述各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比较植物之间的差异是,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6-7

第9章

3

地面上的植物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通过描述各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比较植物之间的差异是,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2

地面上的动物

认识地面上动物的多样性;初步了解动物的分类了解家兔的外形及家兔的内部结构描述家兔生殖,哺育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图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的能力。利用现实生活中哺乳动物之间形态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观察活动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及早地建立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1

地面上丰富的生物

资源

收集当地或身边的动植物相关资料,阐述地面上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对身边经济生物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认识地面上多种多样生物的价值,养成保护地面上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和价值观。

8-9

第10章

3

水中生活的动物

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1

水中的藻类植物

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说明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蕨类植物的异同点。熟练制作装片和显微镜。在比较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的异同时,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10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

11

第11章

2

鸟类

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1

昆虫

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征。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与同学合作完成对蝗虫的观察。在昆虫图片资料查询交流过程中,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灾),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12-14

第12章

2

土壤里的小动物

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6

土壤里的微生物

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14-16

第13章

1

生物的命名

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生物的分类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能说出“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能说出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知道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观察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能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融会贯通上课的内容,能提出不同的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在有疑问时,主动提出问题,具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耐心,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能认真专注的学习。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可被当作生物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几大类群。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的一定特征进行分类;能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耐心,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能认真专注的学习;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1

生物的检索表

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认同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1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说出导致某个物种成为珍惜生物的因素。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观察、关爱并保护大自然,认同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交流珍惜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活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17-21

期末复习及考试

期末考试

    以上《语文学科教学建议》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