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道德素质,结题,思想,提高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课题结题报告武穴市实验中学陈志敏彭伟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原因:(1)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课题

武穴市实验中学

陈志敏

彭伟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原因:

(1)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八荣八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提出都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好公民。

(2)文化背景: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对这些精神追求,我们要引以为豪、倍加珍惜、始终秉持,保持足够的敬畏,任何时候不能抛弃。要抓小、抓早、抓实良好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3)学校教育背景: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②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培养目标,说明培养对象是完整地生命体,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议题。

(4)自身背景:自身需求-中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可塑性强,是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时期。

2、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通过研究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解决以下问题:

①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影响。着重解决青春期不良因素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影响。

如何打破道德教育只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观念。寻求一条以道德情感教育促进道德养成的道路。

解决社会、家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向来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教育教学科研的重点课题之一。大量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德育研究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原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德育创新的理念、提倡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德育评价机制,寻求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等等。

放眼环球,一些发达国家长期致力于未成年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研究者采取开放型的未成年期生理及心理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意识到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开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课。教育科研工作者也积极投入该领域的研究。

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着盲点和误区。

展望21世纪的未来几十年,国内外教育界将不遗余力地开展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以及情感教育介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是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德育、情感教育和体验整合为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为原则,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入手,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与矫正紧密结合,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片面性。这是该课题不同于同一领域教育研究的特点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课题将中学生未成年期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在操作过程中,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消除师生间的人为隔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氛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调节,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心理、行为、规范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问题,帮助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进一步激发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为中学生未来踏上社会,成为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才作积极有效的准备。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本课题结合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以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已有成果,大胆创新,通过社会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课堂(自主管理教育)、家长课堂、教学课堂,尊重教育课堂搭建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途径的立体构架,从而改变德育、未成年期教育、心理教育各自为阵以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不合拍的状况。探索一条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模式。从而完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内涵、内容和原则、目标:

基于在人的成长中德育对人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当前社会环境、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所带来影响,我们认为课题的内涵:

1、从时间上看,我们课题针对新时期、新变化、新形势下,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存在误区,注意与70年代、80年代学生的思想差别、行为差别,要有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认识分析当前的学生现状,着力解决当前疑点、难点问题。

2、从空间上看,要有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寻求立体构建、内容互补、针对性的方式来突破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找到科学的方法、途径。

课题的目标:

⑴状态目标:学生方面,学生在通过接受品德课程的学习后,其思想道德在以下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①道德能力:道德推理、选择、践行能力较强。

②道德意识:能接纳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公民道德素质好。

③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情感。

④道德意志: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持久性,做事意志坚强。

⑤道德责任感: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老师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新,科研能力强的思想品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全面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⑵品德课程教学研究目标:构建品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切实提高品德教域实效。

⑶成果目标:

①编排一套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可操作性强,实践效果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及学生道德养成过程的典型案例。

②编辑出版教师的总结经验、论文集,促进推广、交流。

课题内容:

1、学生道德活动中常见问题的诊断与对策研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描述与分析,摸清问题的根源,制定措施,实行积极的艺术的主动干预,切实转变学生的认识,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收获道德的幸福感,把实际的教育效果巩固好、发展好。

2、学科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并进行教学创意,科学融合三维教学目标,使道德教育由传统的“渗透”走向“生成”,让学生的发展转变为“由道德走向智慧”。

3、活动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设计研究。根据各个年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重视设计有针对性、生成性、实效性的系列集体或个人的活动,并让学生全员参与,特别注意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设计量身定做的活动,寓个体自我教育于集体活动中,进一步建设开发研究活动道德教育课程。

4、学生成长环境因素分析。分析特殊学生成长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影响因素作聚类分析,找到提前干预的策略和问题学生的矫正策略,引导学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究,发现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

课题研究原则:拓宽工作渠道,改进德育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往往造成缺乏实效,缺少魅力的工作局面,解决德育的实效,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分层施教,突出德育的层次性和一致性。首先要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中学生成长各阶段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且相互平衡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和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德育目标的指向功能,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德育,注重防止德育的分散,割裂状态以及形式化、表浅化问题,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全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体现以学校为主阵地,校内校外共同参与的全社会综合育人。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性。要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克服单纯的教师传道、学生被动接受的德育形式,更不能搞没有创新、没有情感的单纯道德说教。要注重在施教中保护和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开放的思维,着力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对规范的选择和创新,从而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要允许广大中学生面对多元价值取向,不受传统封闭的一元化价值论约束。在教育方法上要变“堵”为“疏”,变“传”为“导”,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充满探索精神和人性关怀的教育模式。多采取示范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建立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有创新精神的道德主体。

3、坚持从基础德育抓起,努力提高学校的实效性。实施德育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即要从德育的总体方向、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着眼,从一事一例、一点一滴做起实施德育。对广大中学生来说,要从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入手,坚持抓基本德性培养;要从抓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德育,要坚持常抓不懈,不轻易换镜头,保持德育主题的恒久性;要坚持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要坚持教育手段、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促进广大中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化。

六、“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与改善途径研究”课题实施的过程回顾和方法总结

面对当前学生思想素质新情况,为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全体思品教师积极参与课题试验,经过二年的不断探索与反思,留下无尽的回忆和快乐,现将实验过程回顾如下:

第一阶段

(2009.12~2010.1)课题实施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在省、地、市各级教研专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主要完成了课题实验的几项准备工作,为第二阶段实验的深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课题申报立项:

2009年11月接省地教研室通知,根据学校实际选择申报,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中学德育科研课题研究。在教科室指导下,根据我校学情和校情,我校召开了专题研讨,决定课题前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2009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湖北中学德育研究学会[2009]02号文件作于批复,同意、立项,并发放课题批准通知书。

二是成立实验机构: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科学、规范、有效,加强课题的领导责任到人,成立领导机构。

课题组以陈志敏校长为组长,袁正国、熊巧妮为副组长,首批实验的教师为10名,兼顾经验与能力、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力求多出成绩,实验多出实效。

三是撰写实验方案:

实验伊始,整个实验参与教师,积极出谋划策,共同研讨课题的研究方向、内涵及其解决问题方法,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初步拟定为四个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元月为课题申报启动阶段;2010年元月~2012年2月调查研究与初步实施阶段;2009年2月~2011年5月课题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2月课题结题阶段。

四是出台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验过程,多出实验成果,保证实验工作如期完成,教科室同实验教师一起制定学习关于课题实验制度及相关职责,对实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导。

第二阶段:2010.1~2010.2

调查研究与初步实施阶段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方案落在实处,并且具有服务校情、生情的研究方法,我们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完善、补充及其初步实验阶段。

一是调查研究,在进行实验前,陈志敏、熊巧妮等老师一起制定调查问卷,发放学生填写,根据调查结果,各位实验教师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在思想品质上存在多种不良倾向。有心理抗挫能力不足;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学生价值观偏差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进行开题报告。

我校邀请教研室思品教研员饶思桂老师及其校教科室陈水明主任等领导,就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材料整理、实验的反思制度等作了全面介绍及要求,实验初步实施。

三是培训实验教师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利用教研组会议,组织了三次集体学习,关注当前思想素质研究的焦点难点问题,为教师提供打开思路提供理论基础,为后面实验作出保障。

四是完善方案:

根据实验调查报告存在问题,使我们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明确方向,在立足思品课堂主阵地同时,还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还必须搭建立体桥梁,必须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思品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校的思品教师同德育教师相结合,才能共同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因此方案在后来实验教师基础上融合德育、家庭教育等处室,寻找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2010.2~2011.5)课题全面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在充分分析校情、生情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基础上,通过社会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课堂(自主管理教育)、家长课堂、教学课堂、尊重教育课堂,搭建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途径的立体构架,具体工作为:

1、社会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每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1~2次。根据学校的实际,“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理念,学校春季社会实践、下学期敬老院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和锻炼。

2、心理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①、

学生心理讲座: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

②、

学生心理活动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班级开展活动课。

③、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是直接管理学生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可以将心理教育更好地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从而真正做到全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④、学科渗透心理教育:教师通过心理培训,树立“育人先育心”的观念,教师全员参与心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人人都能成功,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⑤“知心”信箱:考虑学生不愿当面向心理教师诉说烦恼,为此设立“知心”信箱,解答学生心中困惑。共收到学生来信70多封。学生可用化名,心理教师及时把回信放在门房,或约学生当面咨询。

3、校园课堂(自主管理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电视台、广播台节目和校报、墙报、黑板报、橱窗的策划、编辑、播出、评比工作;切实开展各种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和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乐园

4、家长课堂:每期组织1~2次家长学校活动。由德育处协调,每期请专家来校作心理教育。育人方法等专题指导,同时家长开展评校评教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之中,形成合力。

5、教学课堂:按照“回归生活”的要求,要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强化实践和实验环节,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整合,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实验教师每期讲一节成果展示交流课。根据课题要求,凸现学生主体性、课堂思想性、过:程育人性,探究总结多种课型,提高课堂育人实效。实验教师每期完成一篇课题案例或论文。实验教师作好实验过程记载,根据每期实验计划,实验教师写好实验手记、个案记载及其阶段性总结。

6、尊重教育课堂:通过五节一活动(即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教育教学节和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

(2011.5~2011.12)

课题实验总结阶段

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组织专家评审鉴定

为了积极推进课题实施,面对不同的实验任务,我们实施不同的研究方法,总结二年来的实验过程,具体研究实施方法如下: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分析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学习研究的情报资料;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3、调查法:一是调查品德课教学方法(模式)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研究新情况,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验操作,并为发展新理论提供经验原形;

4、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

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探索加强“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实验的成效及成果展示

经过全体思品教师和德育老师的不懈努力,我校“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与改善途径研究的课题”结合校情、解决学校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取得的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一)完善了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在推进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是一个综合过程,必须完善网络体系和机制,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管理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的管理负责制和德育工作管理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联动管理体系,努力构建政令畅通、层层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系统,形成以学校教育系统为主力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局面。

二是完善了队伍培训机制。先后加强了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德行教育等专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学生思想工作管理人员和学校班主任工作队伍。切实制定德育规划,把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纳入干训序列,把班主任培训纳入师训序列,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切实取得培训实效,形成全员育人机制。

三是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表彰会、特殊奖育人名师评选措施靠政策、情感激励、生活待遇激励等手段,努力形成全系统人人乐于并善于从事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工作的局面。

(二)强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是体现知行统一原则的重要标志。过去思想建设重讲轻活动,重校内轻校外,具体地说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努力拓展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空间,没有校外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是充分利用纪念馆、社区文化敬老院、春季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社会交往、懂得尊重。

二是充分地发动家长,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座来搭建立体平台,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成长。

2、精心编制校内育人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校内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开展活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二年来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思想道德的提升。一是认真开展常规性传统德育活动。如升旗活动,团队会、班会活动,读书报告活动,宣传日,活动周,法定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古今杰出人物纪念活动等。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活动项目: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合唱节等。传统活动要体现制度性、经常性、全面性和全员性。二是精心设计和实施各种灵活多样的育人活动。紧紧围绕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寻找社会热点,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法制讲座,热点调查和小论文比赛,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捐助爱心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生动、有趣的实践中来,并从活动中得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人格情感的完善,各种才能的发展。

(三)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在学生评价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机制,克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要素的单一片面做法。把学生日常品行表现、参与德育实践活动、遵守法纪、《中小学生守则》,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表现全部纳入考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评,改革评价方法,把自评、互评、教师评、专家评、社会评结合起来,建立中小学成长档案,通过评价引导鼓励学生先进,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四)拓宽了工作渠道,改进思想素质方法,努力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以往的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往往造成缺乏实效,缺少魅力的工作局面,解决工作的实效,主要应从以下入手:

1、立足课堂,探索出育人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键所在,经过实验形成了几种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时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一,“四合一”模式“启、思、练、拓”四环节教学模式

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验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对比、图表、典型事例、歌曲等导入新课,让学生自思、互思、互答,教师启发引导澄清观点,并结合身边行为拓展延伸找到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渗透点,使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教育和熏陶。

其二,“辩评导”课堂模式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改变“说教”、“灌输”教育方式,选择学生行为中热点、疑点、难点和重点,具体环节为:收集素材→课堂加工→对照→辩析评议→明理导行,从而形成思想教育与生活经验共融,与自主选择共生与思辩和谐共振。

其三,“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品德素质发展实际上是个体道德、社会化与人格化的过程,内化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环节,而自主性内化是高效的内化,内化的最好教学模式则是体验。

第一种是“激励式”体验,利用榜样感召力进行激励,多次邀请校友来校讲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科学热情;第二种是“感染式”体验,通过教师自身学识素质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第三种是“自育式”体验,通过学生小事上自律达到目的;第四种是角色式体验,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来达到育人目的。

2、坚持“活动育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形成理想、信念专题”、“爱国主义专题”、“社会道德专题”、“社会与法制专题”,先后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题“阳光下鲜花盛开”、“心灵契约”等校本课程,有力地推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3、坚持“面向全体”,提升了学生素质

学生成才先成人,而初中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阶段,由他立走向自立,由依赖走向“独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位,使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其一达到了一种共识,通过实验活动开展,我校的家长一致认为学生分数固然重要,而思想尤为突出。德育为首,学生们在学习上崇拜、道德模范,争做道德先进个人。

其二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验,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责任意识等方面有进一步提高,提升了学校校风建设,同时,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在理想、责任指导下得到全面提升,我校学生成为市各高中招生中要的热门人物,一致认为实中学生学习态度好,文明习惯好,学生发展潜力大。

(五)强化教师“五个意识”,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通过学习,教师不断更新育人观念,不断深化育人内容,不断改进育人方法;通过实验,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始终保持德育创新。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实验,思想德育教师强化以下四个意识:

1、强化地方意识。在强调学校德育时代性的同时,注重德育的地域性。教师德育注重从身边出发,要把德育牢牢植根于本地土壤中,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优势,开展德育活动、发展育人文化。充分体现本地文化内涵、体现本地德育特点,打造本地德育品牌,造就一方社会人才。

2、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学生德育的生命,这是德育的社会性的时代性决定的。为稳定推进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我们要着重做两件事:一方面要深入系统地了解本地中小学德育现状,开展德育调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新时期德育改革创新的路径。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即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育现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学生德育创新,而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理念重新反观和审视本地中学生德育现状,才可能深入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克服现存的思想素质教育弊端,走向真正富有实效的创新。

3,强化特色意识。认真谋划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教育内容,活动上体现自己的特色,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本校特点的德育品牌。

4、强化主动争取领导的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无疑是完成这次任务的主力部队。但光靠我们还不够,还必须靠全社会共同协助完成。因此,主动争取领导支持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炼就取得领导支持工作和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本事。

八、课题实施的困惑和思考

在全面实施纲要之际,我们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我们努力探索课题,取得了成绩,同时也存在困惑。

问题一:学校如何落实德育首位问题

在当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时,社会、家长的期望学生成长成凤,考试评价而以单一分数作为主,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在成长过程,总是有意无意以分数为中心,轻视甚至弱化德育地位,从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存在应付性,缺少实效性、针对性。

问题二:如何挖掘思品课堂,落实思品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而知识教育作为思品课重要载体,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思想,思品课堂如何优化,思品教育,又要体现知识考试的工具性,我们思品教师如何实现两条腿走路的理想效果难以突破。

问题三:如何形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合力并力求突破

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息息相关,学校已成为学生思想教育主体平台,社会上也引起重视,但力度不够、合力较弱,学生成长的大环境仍然不乐观。

问题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评估测量问题。

思考:

1、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能力,我校将在未来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做到活动设计完善,操作注重实效,形式注重创新,切合学生发展实际,贴近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2、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总结思考、深化认识、更新理念、提升水平。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更提升学校教师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

3、继续推广研究的经验,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思维,形成一整套的管理运行机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

12

-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