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思考:媒体技术与制度变迁(下) 本文关键词:变迁,思考,特别,制度,媒体
特别思考:媒体技术与制度变迁(下)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特别思考:媒体技术与制度变迁(下)P2P:舆论监控的颠覆者P2P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简而言之,就是让一台终端和另外一台终端跳过中介的电脑之间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在Nap
特别思考:媒体技术与制度变迁(下)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特别思考:媒体技术与制度变迁(下)
P2P:舆论监控的颠覆者
P2P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简而言之,就是让一台终端和另外一台终端跳过中介的电脑之间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在Napster的官司里,我们看到过他的身影;在华人地区造成极大反响的璩美凤偷拍案中同样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这样一种技术,会怎样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现有的几种传播方式。诸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被称之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例,电视是信息的传播者,而电视观众则是信息的接收者。两者之间界限分明。在第四媒体诞生之后,这种界限开始模糊起来了。正如陈力丹在《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因特网的出现,使这一本来十分清晰的概念变得模糊了起来。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这段分析非常精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再次引用。但是,对于互联网络的出现,虽然我们可以欣喜,但是对于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不能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第四媒体最然在模糊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但是第四媒体采用的B/S(Brows/Site,浏览器/服务端)模式注定了第四媒体在模糊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界限的这条路上可以做出突破,但是不可能把这条路走到底。因为第四媒体的浏览者无论如何参与到第四媒体的互动中去,技术上的模式决定了绝大多数时间他只能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网站大多数时间只能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者,这一点我们察看一下任何一个网友或者网站的流量记录便一清二楚了。
要真正模糊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甚至达到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界限的消失,首先就必须在技术上保证所有的参与者的绝对平等,没有任何一方有任何的特权,否则真正的界限永远不可能消失。而P2P技术恰恰为此提供了保证——因为每一个P2P技术的用户,从技术上天生就注定了在充当Client(客户端)的同时也必定充当着Server(服务器端),每个人在从其它用户哪里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必定把自己的信息开放给别人共享。在P2P的世界里,每一个成员或许有上载下载量的区别,但是从权利和义务上来看,每一个都是完完全全一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用户按照什么标准再区分成什么信息的传播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
别的我不敢说,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那就是任何政府或者组织想要控制舆论将要比以前难得多,政府的舆论监控制度可能面临着来自P2P的颠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回忆一下现代的传媒就会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自由著称的网络媒体,实际上都是一种点放射状的传播方式。是由一台主机、一个网站、一份报纸、一个电视台把信息传递给所有的受众。虽然互联网络多了一点互动,但是这个互动还是需要通过网站这个中介来完成的。所以只要能够控制住这些信息放射的源头点,那么舆论自然也就被控制住了,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那些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国度都是这样,因为一个政权一个组织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不去控制住媒体。
但是,P2P的出现却对于舆论控制提出了挑战。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好想象,自古以来,似乎除了中国周朝的那个暴君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政权在控制人民最底层舆论方面取得过彻底成功的,虽然他们在控制史书、媒体方面往往做的是相当得力的。为何呢?因为诸如史书、媒体这些东西都是点放射状传播信息的,控制住源头就解决问题了。可是老百姓当中以小道消息、谣言形式传播的信息和意见却几乎是无法控制的,因为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是网状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小道消息的传播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是小道消息的接收者,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我们控制所有的人,否则就决难控制住舆论。当然这种控制也不是做不到,周朝的那个暴君不是就在短时间里面做到了吗?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老大哥不是做到了吗?但是成本很大,除非万不得已或者统治者脑子不太正常,一般是不会使用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舆论自由的权利也将会依靠P2P这种完全自由的技术被作为一种制度而彻底固化下来了。
媒体英雄:选择被资本固化了的制度还是全新的技术
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英雄。几百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是史学家甚至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从现在的趋势看来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争论个几百年。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几乎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密不可分的,一个找不到英雄的时代往往是黑暗的、落后的或者是平淡的。是的,历史是离不开英雄的。那些由个人推动的历史事件中,推动的个人自然成为了英雄;而在那些自下而上的历史事件中,即使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是我们也会把所有的功劳都加在某人的身上,让他成为英雄——譬如造字的苍颉。
当进入了大工业时代之后,塑造英雄的任务几乎都落到了大众传媒的身上。在大众传媒的魔力之下,无数的真英雄、假英雄们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内。而在那些众多的英雄中,本身从事的便是传媒产业的那些人们无疑是最最特殊的,一方面它们本身便是另一些英雄的塑造者,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又被那些同行们塑造成了英雄。是更多的去塑造别人,还是更多的被人塑造,几乎每一个传媒英雄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抉择。类似这样的抉择,他们每天还要面对很多——比如本书的主体:技术和资本。
作为一个传播人,如何用最佳的方法把最新最好的资讯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大众那里,始终是他们每天都日思夜想的问题。所以有了报纸,有了杂志,有了广播,有了电视,而如今更有了互联网络。每一种新传播技术的出现总是给传播人带来某种惊喜,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意味着传播形式的改变:或者是速度上的加快——比如电报;或者是内容上的丰富——比如电视;或者是传播方式上的根本改变——比如互联网络。而作为一个传播产业人,如何利用传媒尽可能的获取回报实现局限条线下的利益最大化,则是一个不得不去做的天职——因为传播产业人本身便是传媒资本的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