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墓前,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文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掌握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计划课时:两课时导入:由马克思简介导入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文内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掌握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计划课时:两课时
导入:
由马克思简介导入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1814年2月14日,燕妮·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互相等待。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罗茨纳赫,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一:悼词介绍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应用文——悼词。
悼词,即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述其哀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以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赞其功。
结尾——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颂其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解决以下问题
1、生字注音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嫉恨
污蔑
诽谤
诅咒
2、根据悼词的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7节: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述其伟大功绩。
第三部分,第8-9节:论述马克思在当地的巨大影响,表达深切悼念之情。
三、分析研读第一部分。
1、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明确: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2、两点三刻,为什么要把时间交代的这么准确?
明确:庄重的意味。
3、第一节除了这里提到时间,还有哪个地方提到时间了?
明确:“还不到两点三刻”
4、时间之短,表现了恩格斯的痛苦和遗憾。而这种痛苦和遗憾是通过“还”这个字表现出来的。
5、第一节交代了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那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死”、“逝世”这样的词了吗?
明确:没有,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代替。运用了讳饰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知识引申: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即讳饰。如古代不能直接说君主的名字,还有现代说怀孕是“有喜”。
6、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中间的破折号有何意义?
明确:不希望他死,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他的死。
7、总结第一小节的情感基调。
明确:无限悲痛,深切惋惜。
四、分析研读第二部分。
(第2节)
1、阅读第2-7节,思考:第二节和第3、4、5、6、7节有着怎样的结构关系?
明确:总分结构。
2、首先来看第二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损失大不大?
明确:损失大。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损失很大?
明确:不可估量,能否换成“巨大”,不能,因为不可估量程度最深。
因此,作者在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损失时,评价的角度之一是程度。(板书:程度)
4、这个损失是对谁的损失?
明确:无产阶级,历史科学。(板书:对象)
5、“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空白”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后果非常严重,突出马克思的伟大。(板书:后果)
6、“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
明确:“不久”,说明很短时间内损失就能使人感觉到。(板书:时间)
(第3、4、5节)
1、浏览第3、4、5节,通过完成下列填空,概括每节的大意。
第3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节: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第5节: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第3节
1、第三节是一个长句,句子的主干部分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句子的什么部分?
明确:前置状语。
3、为什么将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
明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发现,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即历来………简单事实”和发展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是对简单事实的补充说明。
5、简单事实后面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包括哪些?
明确: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6、“人们首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和简单事实什么关系?和发展规律什么关系?
明确:补充说明。
第4小节,
1、第4小节,不仅如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这个小节中最能体现这个发现作用的是哪个词?
明确:豁然开朗。
3、豁然开朗和那句话形成对比?
明确:在黑暗中摸索,体现了马克思的伟大。
第5小节
1、“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2、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评价修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明确: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说明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之多、之广。
3、总结:3、4、5节论述了马克思在哪些方面的贡献?
明确: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第6、7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怎样理解“这样”?
明确:他在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2、“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怎样理解?
明确:作为革命家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3、由此可见,第6节在结构上是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4、在第6节写到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分别因为什么而喜悦?哪种喜悦程度更深?
明确:前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而喜悦,后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对实践有重要作用而喜悦。后者喜悦程度更深。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
明确: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更为重要。
6、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明确:两个参加引起的短语。
7、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这些报纸的名称和时间背后隐含着马克思辗转的革命生涯,以说明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
8、总结:第7节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9、回顾一下第二部分,第2节和第3、4、5、6、7节是总分结构,3、4、5节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第7节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实践方面的贡献。这两个贡献在第2节中其实已经概括出来了,是通过哪些词语概括出来的?
明确:对于欧美的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方面,对于历史科学,是理论方面。
五、分析研读第三部分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两个最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收到嫉恨和污蔑的程度之深。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资产者诽谤、污蔑。
4、把他们像蜘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
明确:马克思对对敌人的蔑视,必要时的回敬,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5、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说明马克思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立,具有光明磊落的品德。
6、这一节用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对比,体现了马克思的崇高地位。
7、第9节“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8、第9节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六、写作特点总结
1、以理服人
结构严谨:符合悼词的一般格式。
逻辑严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以情感人。
语言精练、概括、形象、生动。
感情深沉浓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