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XX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体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
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XX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体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让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一流农村小学”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的办学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外侧左边是校牌,在红色磁板上镶嵌六个钛金字;校门内侧的右边修建学校的主题宣传栏,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三风等(办学思想: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办学理念:让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校训:一点一滴寻求幸福,一生一世学做好人。校风:拥有幸福、快乐成才。教风为:幸福从教、创造幸福。学风为:快乐学习、学会快乐。管理思想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教师团队精神为:能吃苦、肯钻研、会谦让。办学口号为:1、学校是我家,幸福靠大家;2、因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3、给予了别人幸福,回报给自己的自然是幸福;4、今天播下幸福的种子,明天一定会收获幸福的果实。);教学楼正面的三层栏板上用二十四个钛金字展示学校的“三风”;操场主席台背面用一大背景展示我校的校训。
(2)班级环境布置。室外布置主要是在教室门前设置班级简介(内容涵盖班级口号、教师简介、班主任寄语、明星学生等)。室内布置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将“三表”(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张贴在各班教室前,黑板正上方设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词,两侧悬挂名人名言,各班结合实际设置特色专栏,教室后面设图书角和卫生角,后墙面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3)宿舍环境布置。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学校负责整体规划,主要突出洁、静、雅、谐四个方面,各宿舍班级教师和学生再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
(4)卫生间文化建设。卫生间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在相应的地方写上一些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文字,如:“贴近方便,贴近文明”,“不能随处小便,不能小处随便”等标语,做到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有温馨提示。
(5)办公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处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工作,引起重视。
(6)文化长廊展现特色。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作用。每层墙面一个主题,一层为教师寄语,展现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二层为平安校园,以安全教育为主,涵盖各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三层为励志教育,张贴一些励志名言和励志小故事等,四层为国学经典,张贴古诗词、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7)宣传栏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两个宣传栏,努力提升宣传栏的文化内涵,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学楼西侧的宣传栏主要分五个主题(即学校简介、教师风采、明星学生、校园动态、校长寄语),两教学楼之间的宣传栏主要为教学专栏(分语文园地、数学园地和英语园地)。
(8)绿化文化建设。新建一个植物园和一个果园,在现有花坛、草坪等处设置一些温馨小提示,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在树木上设置标识,让学生认识各种树木。
(9)食堂文化建设。在食堂、餐厅等张贴一些宣传标语,教育师生爱护环境、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注意卫生。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以及每天做操后的工作小结,坚持开展好各种节日或纪念日的庆祝活动。
(2)利用班队课,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坚持每天放学前利用5分钟小结班级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
(3)创建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少年宫,努力开展好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一节一会”(艺术节、和运动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5)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6)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角”,学校设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每周各班都安排一节阅读课,直接把学生带进学生阅览室自选读书;教师阅览室全天开放,不断充实书籍和报刊杂志。引领全校师生“书中寻‘蜜’、‘甜’在心里”,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7)结合传统假日或纪念日,认真开展一些优秀模范教师的评选工作,并组织颁奖仪式,从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打造“能吃苦、肯钻研、会谦让”的教师团队精神。
(8)认真做好学生校园明星评选宣传工作。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启动校园明星评选活动,评选内容有:学习明星、管理明星、道德明星、进步明星、礼仪明星、才艺明星、劳动明星等等,用“我是明星,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寮塘中心小学小明星的“星光大道”。
(9)狠抓校本培训,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推门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每周一早上的集中学习制度,每周提供一份教师学习材料,每学期提供一本教育理念书籍,渗透“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争取机会,搭建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每学年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教育故事、一份教学设计、一堂优质课例、一篇读书心得、一本教学日记、一篇教学论文。通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合作与交流和专家的专业引领等形式,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0)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修订完美教师评价方案,以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平时评价,体现教师工作全面,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评模挂钩,力争通过评价来引领和激励教师。教师评价学期中和学期末各占50%(即学期末教学成绩和教学业绩占50%,学期中的平时工作评价占30%,教师互评占10%,学校行政评价占10%)。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制度建设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在制度建设中要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寮塘乡中心小学管理制度汇编》。
五、分工负责
教务处:负责校园育人文化建设中第(5)、(6)、(7)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第(4)、(6)、(9)、(10)项。
政教处:负责校园育人文化建设中第(2)、(3)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第(1)、(2)、(3)、(5)、(8)项。
总务处:负责校园育人文化建设中第(1)、(4)、(8)、(9)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第(7)项。
六、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
2、第二阶段(2014年元月——2014年3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3、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查漏补缺,反思整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