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要点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进士。因政见和王安石、司马光都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入狱)。这种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苏轼的文章纵横奔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放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诗也有很高成就。他还是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②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团练使,官名,宋代刺史兼团练使,管民间武装,为虚衔,无职权)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市)德兴县任县尉(县令下属管地方治安的官),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散文。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身探访考察,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虽然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的精神应肯定。而苏轼就此议论的“事非亲历,不可臆断”的道理,更有重要意义。
2.课文内容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两种解释的疑问——质疑。
这一部分是议论,疑郦元之说,“钟磬”实验,为伏笔,中间月夜泛舟和结尾“叹郦元之简”与之相呼应;疑李渤之说为伏笔,中间寺僧敲石和结尾“笑李渤之陋”与之相呼应。
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缘由——解疑。
这一部分是记叙。月夜泛舟目见耳闻,照应开头对郦元之说的疑问,又为后文“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第3段):抒发感想:事须亲历,不可臆断——结论。
这一部分是议论。“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均照应开端和中间。
3.总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
①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缘由,解除了对郦道元、李渤之说的疑问,从而抒发了感想:事须亲历,不可臆断。
②写作特点
其一: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在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前后议论,中间记叙描写,通过记游来阐发道理。
其二: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详见前内容分析。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胡威少有志尚,厉清白。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烧火做饭),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三国志·注》)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阴:暗中。
B.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向:向来。
C.具以白质 白:告诉。
D.语及平生 及:到。
2.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威自京都省之
┗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自驱驴单行
A.两个“为”意义相同,两个“自”意义也相同。
B.两个“为”意义相同,两个“自”意义不同。
C.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也不同。
D.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相同。
3.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威自京都省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问而明辨之也
C.食毕,复随旅进道
寿毕,请以剑舞
D.先其将归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是吾俸禄之余
B.故以为汝粮耳
具以白质
C.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先其将归
D.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5.“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去了又回来。
B.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像这样去了又回来。
C.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
D.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威去荆州探望父亲,一路无车马童仆,自驱驴单行,拜见父亲后,他住在养马的房舍中十余日,告归。
B.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为道路花费用,胡威问明绢的来历才接受,并把它作为路途花费而用了。
C.胡质帐下的都督为了讨好胡质,故意请假还家,与胡威同路而行,每事佐助经营,又少进饮食。
D.胡威怀疑,密诱问,才知道此人的身份,后来通过送信人告知胡质此事,胡质惩罚了那个都督。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B(向:先前。)
2.C(第一个“为”是动词“治理”,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代词“自己”。)
3.C(第一个“省”是“探望”,第二个“省”是“检查”;第一个“审”是“知道”,第二个“审”是“详细”;两个“毕”都是“完毕”;第一个“先”是“在……之前”,第二个“先”是“表率”。)
4.B(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助词“的”。两个“以”是介词“把”。第一个“其”是“他的”,第二个“其”是“他”。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通过”。)
5.D(“旅”指“旅客”,“往还”指“往返道路客舍间”。)6.B(胡威没有花费这匹绢。)
【译文】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他的父亲胡质管理荆州,胡威从京都去探望他。胡威家贫,没有车马童仆,胡威自己骑着驴单独前去,拜见了父亲。他的驴放在马圈中养了十几天,他告诉父亲要回家。临到辞别时,胡质送给胡威一匹绢,作为道路上的花费。胡威跪下说:“父亲大人很清白,我不知道从哪儿得到这绢?”胡质说:
“这是我的俸禄剩余的,所以把它作为你的花费罢了。”胡威接受了绢,辞别父亲回家。每次到了客舍,自己放驴,取来柴草烧火做饭,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返道路和客舍之间。胡质官署下面有个都督,向来不相识,在胡威将回家之前,请假回家,暗中准备行装在一百多里的地方邀请胡威。胡威于是和他结成同伴,每件事情这个都督都帮助他办,又稍微进献些饮食,这样走了几百里。胡威有点怀疑他,秘密地引诱询问,才知道他是父亲官署的都督,于是拿先前父亲送给他的绢答谢了他,打发他走了。后来通过别的送信人,把这些全都告诉了胡质。胡质下令用木棒打了那个都督一百下,除掉了他官名。他们父子清廉谨慎如此。于是父子名誉显著传闻,历任州郡长官。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境之事,说到一生的事。皇帝感叹他的父亲清廉,对胡威说:“您和父亲比,谁更清廉?”胡威说:“我不如父亲。”皇帝说:“因为什么不如?”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恐怕别人知道,我清廉恐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我不如父亲,差得很远啊。”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
高一(7)沈煜
当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则资料时,我的心不自觉地颤了一下:
“纽约布隆库斯动物园里,有一道奇怪的栅栏,栅栏面向观众的一侧有玻璃,栅栏上用红底白字写着‘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侧面看里面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清,但站在正面看的人不约而同的发出惊叹。原来里面放着一面镜子,站在它前面映出了自己的形象。”
纽约人不是在开玩笑,他们是在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提醒人们反思人类带给了这个世界什么。我们给地球带来了不安,一种很可怕的不安,一种由最危险的动物而带来了最可怕的不安。而这种不安正是由一个叫大脑和一个叫手的器官所引起的。因为人类有精密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地球上原有的安宁打破了。自从猿类变成了人类,人类便开始发明了工具并开始使用起了工具。从此人类便打败了其它的动物,主宰了这个地球,最壮悍狮虎拥有最锋利的牙齿,但是它们却抵挡不住刀剑的袭击;最毒的巨蟒可以喷出最毒的毒液,但是这些液体在抗体面前却无济于事;最凶猛老鹰可以飞快地翱翔,但是它们却对人类的弓箭无力抵抗。这些都不是人类的对手,而人类唯一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的欲望。这是一件看来无法阻止的事情。为了挣钱,人类灭掉了渡渡鸟和许多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的动物;还有白鳍豚,扬子鹗,孟加拉虎……都所剩无几了。为了尝试熊对浓硫酸的反应,竟然有人向熊身上泼硫酸,可熊也是动物啊,它可没脑子!当人遇到凶猛的熊时,可以装死,可以把熊骗走;可当熊遇到凶猛的人时,却无能为力。一战时,为了争取战争的主动,人类发明了飞机;二战时,为了彻底打倒对方,人类发明了核弹,于是,广岛,长崎便变成了废墟,而那里所遗留下来的核辐射却更为可怕。为了报复美政府的不公平政策,恐怖组织竟然劫持了两架民航客机撞向了美国的世贸大楼;3063个无辜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为了满足欲望,人类变得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危险!人类拥有的核弹,足以把地球炸平几遍!要是真有这一天,人类绝灭的时间将不会是千万年,上亿年,而将是几百年甚至几十年!这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将会被自己的“杰作”所毁灭!这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然而,这也许会成为现实!
就让我们避免它的出现吧!爱惜我们周围的动物,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吧!这样,人类将不再危险!
【评语】
这是一篇就所给材料而自定话题而写的作文(作文材料见第一段引文,要求根据这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沈煜同学联想到人类放纵欲望,贪婪地索取,破坏生存的现状,对此很动感情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批驳了这方面的错误做法,呼吁控制人类欲望,关爱环境,与万物和谐相处。这确乎是时代的大道德。沈煜同学的这篇文章有见解,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是一篇好文章。